1月20日,市政協議政廳,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第二聯組的委員們齊聚一堂。來自民建、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界別的部分委員以及相關行業專家,圍繞“提升主城都市區功能品質,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言獻策。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
如何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築牢城市發展的基石?“提升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是緩解城市擁堵的重要抓手。”市政協委員,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程龍建議,實施城市軌道交通高質量更新,深入推動公軌“兩網融合”,對優先道進行精準化設置,治理城市“擁堵病”。
“重慶City Walk有基礎、有空間、有前景,但仍存在人文辨識度不強、産業融合度不深、消費轉化度不夠、綜合配套度不優等方面的問題,發展City Walk能反向助推城市步行系統建設。”市政協委員,渝中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王南建議圍繞精品線路、産業生態、消費供給、精細服務4個方面,優化重慶中心城區City Walk步行系統建設。
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彰顯城市人文內涵同樣重要。市政協委員、重慶北倉文化産業(創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傳波建議,在城市更新項目中,應加強公共文化場景塑造,提升城市辨識度和城市更新品質,彰顯城市人文內涵。
市政協委員,市地礦局一級巡視員、農工黨市委會副主委吳曉琳認為,重慶整體步入城市發展後期,迫切需要將全市作為綜合整體,推進韌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他建議,注重城市硬體建設與迭代更新,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結合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完善提升我市綜合防災規劃,助力提升城市韌性。
運用智能技術支撐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滲透,為城市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和操作可能,也為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路徑選擇。
針對重慶開展城市大腦頂層設計,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玉泉智庫主任、歐洲科學院院士吳德勝建議,轉變傳統城市治理的理念和觀念,注重建設物人融合的全域類腦感知系統、多跨協同高效的智能決策處置系統、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系統、安全可靠的數據保障系統。
地下管線是城市安全運行的重大基礎支撐和重要物質基礎,重慶目前建成各類地下管線23.9萬公里,其中燃氣管線超過5萬公里,由地下管線引起的公共安全隱患逐漸增加。
市政協委員,江北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區委會主委江智建議,強化“數字賦能”與“物聯感知”,分級分類構建數字孿生地圖,開發地下管線“一網統管”應用平台,加裝智能物聯感知終端,實現全流程、全方位監控,同時制定標準管理,推動多方協同。
市政協委員,沙坪壩區政協副主席、民盟市委會副主委王林&&,我市正在奮力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標誌性成果,建議強化法治保障,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
市政協委員,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公司副總經理葉松柏建議,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優化教育布局、壯大人才隊伍,加快以智能建造重塑“製造重鎮”底色,發展智能建造産業,培育建築業新質生産力。
強化治理體系保障
近年來,重慶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治理揚塵、噪聲、油煙等方面仍有不足。“治理體系不細,缺乏精準度,是其原因之一。”市政協委員,民革渝中區委會副主委、重慶鉑麟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曉剛建議,織密分區管控網絡,緊盯重點區域、重點類型等各領域風險,精準量化各項治理成果,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治理系統性。
針對“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市政協委員,渝中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渝中區林業局局長(兼)黃海建議,通過採取整合片區公共空間功能,設置梯道、連廊、天橋、扶梯等步行環境,探索“響應公交”等新興模式,實施微改造、微整治等系列措施,構建綠色智能交通體系。
“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城市應急保障能力,強化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重要舉措,其中“建設標準”是關鍵。市政協委員,渝中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區委會主委、中國煤科首席工程師汪源建議,推進“平急兩用”標準集成,構建通用頂層標準體系,加快已有標準的維護和修訂,建設層次分明、便於理解、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地方標準體系。
市政協委員,南岸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市政協聯絡委副主任梅澤波聚焦黨建引領,建議深入推進“紅岩先鋒”變革型組織建設,健全“市-區縣-鎮街-村(社區)-網格”組織體系,依託治理中心和基層智治平台,推進事件分級閉環辦理機制,強化考核評價、典型帶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