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創新 開放煥新 惠民上新——在“委員通道”感受“新”重慶-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1/21 09:01:42
來源:重慶日報

産業創新 開放煥新 惠民上新——在“委員通道”感受“新”重慶

字體:

  全市兩會“委員通道”再度開啟。

  1月20日,6位來自基層一線的市政協委員站上“委員通道”,在聚光燈下分享各自的履職故事。故事裏折射重慶發展新變化,言辭間透着市民百姓新期待。

  “委員通道”吸引着公眾的目光,大家在這裡聽到了委員履職盡責的生動實踐,更透過它看到正在現代化新征程上加速跑、加油幹的“新”重慶。

  産業創新

  重慶傳統産業邁向智能化數字化

  從生産“一根彈簧”到成為造車“新勢力”,賽力斯集團的創業經歷可謂業界傳奇。第一個走上“委員通道”與大家分享的市政協委員、賽力斯集團科技公司總裁許林,講述的就是賽力斯的成長故事。

  “市委、市政府2025年新年賀詞中提到,長安、賽力斯等‘重慶製造’擦亮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金名片’,作為一名汽車製造從業者,我備受鼓舞。”許林感慨,重慶是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生産基地,重慶汽車産業的發展歷程,承載着重慶工業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的歷史。賽力斯的成長歷程,也正是重慶製造業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的一個縮影。從許林深情的講述中,能夠深刻感受到重慶擁抱創新、尋求變革,推動産品由“製造”躍遷升級為“智造”,在多個領域實現由“追着走”到“領先跑”的蛻變。

  許林驕傲地&&,在“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積厚成勢的實踐中,賽力斯探索出了一條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發展之路。如今在賽力斯超級工廠中,有1600&智能設備、3000台機器人密切協同配合,衝壓、焊接、涂裝等關鍵生産工序實現100%自動化,質量檢測與管理依靠AI智能實現100%在線監測,賽力斯成了名副其實的“黑燈工廠”。2024年,賽力斯完全自主創新的魔方智能平台入選重慶市十大科技進展,問界M9連續9個月獲得中國豪華車市場50萬元以上車型銷售冠軍,問界新M7榮獲2024年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售冠軍。

  “老工業基地在數字時代迎來了蝶變新生。”許林&&,對中國經濟未來充滿信心,對重慶現代化建設充滿期待。賽力斯將繼續保持耐心和定力,深入落實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錨定智能電動汽車主賽道揚鞭奮蹄、矢志篤行,爭取為我市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當前人工智能浪潮正席捲全球,重慶應該如何搶佔先機,加速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産業?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市政協委員,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國胤在“委員通道”上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説,過去一年,多個人工智能大模型爆火,人工智能從科幻電影走進了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實世界,“生成式AI”“大模型”“自動駕駛”“算力”“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熱議的焦點。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演進,一個智能化的新時代正迎面而來,千行百業面臨着一場新的變革。

  結合重慶實際,王國胤認為,重慶是我國著名的工業重鎮,産業基礎雄厚,具有發展人工智能産業的顯著優勢和巨大潛力。市委、市政府已經&&多項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政策舉措,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建立了一批市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在先進計算、大模型、具身智能、視覺傳感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傳統産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效果明顯。

  王國胤&&,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數字技術,早在2023年就推出了數字重慶“1361”整體架構,翻開了超大城市數字化治理新篇章。他建議搶抓機遇,堅持政策先行、技術為先、産業發力、應用牽引,加快培育壯大重慶人工智能産業。

  王國胤提出三條具體建議:首先是堅持向“智”而行,搭好&,建好數智基礎設施,積極爭取更多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平台落地重慶,為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發展打好基礎。其次是堅持乘“智”而上,謀好局,形成特色發展路徑,統籌整合産業鏈上下游資源,重點突破行業大模型、智能芯片、智能機器人等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我市人工智能發展特色路徑。最後是堅持以“智”賦能,唱好戲,打造更多示範應用場景,充分發揮科創園區作用,聚焦産業、交通、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成長性人工智能企業,加速推進傳統産業數智化改造,建設更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燈塔工廠”。

  開放煥新

  物流硬實力文化軟實力質效雙升

  聆聽委員們在通道上的故事,能看到一個充滿自信和活力、越來越開放的新重慶。

  面對記者提出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在服務重慶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新進展新成效”這個問題,市政協委員,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建設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黃浦的回答充滿自豪:“儘管春節將至,但園區的班列和轉運車依然繁忙。重慶造筆記本、手機,長安、賽力斯汽車,江津花椒、巫山戀橙、潼南檸檬從這裡走向世界、奔向五洲;德國整車、英國藥品、馬來西亞榴蓮、越南巴沙魚、巴西牛肉跨越山海進入重慶。2024年,從園區開行的國際班列數達到4500列、貨值近900億元,輻射國家127個、港口555個,流通的進出口商品達到上千種。”

  回首昔日“鄉里小站”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歷程,黃浦説,短短10年時間,一座現代化的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拔地而起,“四向齊發”的國際聯運通道成為重慶與歐洲、東盟交往的經貿橋梁。截至2024年底,園區匯集上下游企業5500家,入園企業總營收超1600億元,撬動沙坪壩區進出口總值突破3000億元,形成了現代物流、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城市開發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格局。

  如今,隨着越來越多的國際班列在團結村中心站匯集,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重慶中歐班列全程時刻表班列實現雙向貫通,整體運行時效提升30%以上;“新疆—重慶—東盟”跨境聯運班列首發,東盟快班與中歐班列實現無縫銜接,運輸時效節約5至10天;渝深鐵海聯運圖定班列首發,由重慶團結村站到深圳鹽田港的運輸時間從5天壓縮到2天,成本節約近60%。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運用先進技術,創新聯運模式,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更好地帶動‘渝車出海、産業跟隨、原料進口、跨境電商、離岸貿易’五大産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重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作出更多貢獻。”黃浦説。

  市政協委員,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館)大足學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從去年全網爆火的國産游戲《黑神話:悟空》講起,分享了自己在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中,如何讓巴渝文化煥發新光彩的故事。

  “去年以來,隨着國産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紅,大足石刻的獨有魅力被以一種新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出來。大足石刻借助《黑神話:悟空》‘破圈’,是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巧妙融合的成功案例,是唱響‘精美的石刻會説話’的生動注腳,為我們拓展巴渝文化的傳承利用提供了更多選擇,非常具有啟示意義。”米德昉總結了三個啟示:一是注重表達方式創新,打造現象級文化産品。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影像展示手段的迭代更新,讓大足石刻造像“活起來”“火起來”成為了現實。二是注重文化價值闡釋,開闢文化傳播新路徑。文化的魅力需要體驗,更需要闡釋、創新與重塑。三是注重讓文物走下“神壇”,融入社會、走近大眾。

  米德昉&&,在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多年,看到國際友人觀看大足石刻後激動得熱淚盈眶,不由自主地發出“太震撼了”。這也是他初次見到大足石刻的感受。近年來,大足石刻在國家、地方博物館舉辦文物巡展26場,推出《天下大足》大型舞劇,與中央媒體合作開展系列直播活動,大足石刻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重慶是一座擁有多元文化的魅力之都,除了享譽世界的石刻文化外,還積澱着內涵豐厚的紅色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等。”米德昉&&,大足石刻“活”起來的實踐,為重慶弘揚巴渝文化、推動長江文明傳播提供了實踐路徑。作為文化領域的從業者,應當堅定文化自信,發揚創新創造精神,爭取為傳承文化薪火,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惠民上新

  既關注“國之大者”也聚焦“民之關切”

  農業科技如何創新、醫療資源如何均衡……本次“委員通道”上的話題還與百姓關心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息息相關。

  市政協委員,市農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文明維長期關注農業科技創新在發展山地特色農業中的重要作用。他説,重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産品資源,但也給我市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不少挑戰,農業科技創新就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一招。

  關鍵一招有多關鍵?文明維用一個具體案例來説明:“去年12月,重慶市農科院在江津區夏壩鎮舉辦了一場科技賦能綠色高效柑橘果園的現場觀摩會。會上,經市內外權威專家鑒定,認為種植基地通過綜合應用果樹彌霧技術、避雨栽培技術和現代水肥發酵技術,實現了卡拉卡拉紅肉臍橙量質雙升,畝産從0.5噸增長到1.5噸,糖度從10%增加到12%。今年,這個基地的柑橘已成為重慶唯一一個連續3年獲得有機認證的臍橙産品,售價從往年的每斤3元提升到了最高30元。”

  文明維説,這是重慶市農科院派出專家團隊,用農業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推動山地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的一個生動例子。

  他&&,重慶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生態良好,但是地塊破碎、溫光條件特殊,大量的“巴掌田”“雞窩地”分佈在高山河谷之間,夏季高溫伏旱,冬季低溫寡照。獨特的市情、農情和資源稟賦,決定了重慶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山地農業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未來,重慶市農科院將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主力軍和成果供給主渠道作用,圍繞糧油單産提升、土特産培育、丘陵山區農機研發、農産品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開展科技攻關,提供更多綜合解決方案。我們相信,在農業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下,重慶市農業農村的面貌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路子會越走越寬廣。”文明維&&。

  醫療問題一直是兩會熱點。市政協委員、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黃瑩在“委員通道”上回應了如何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

  “我在市人民醫院工作多年,每天看著來回穿梭在醫院各院區、科室、病房四處求醫問藥的患者,深深感受到群眾看病的不易。”黃瑩説,“人民醫院為人民”,患者滿懷期待而來,唯有全力以赴、竭盡所能,才能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高效的醫療服務。

  這些年來,為了讓老百姓看上病看好病,人民醫院做了很多努力。黃瑩介紹,2023年,市人民醫院掛牌市醫學科學院和重慶大學附屬醫院。掛牌後,進一步整合臨床資源,引進院士、岐黃學者等高層次人才21名,深入推進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項目,以更大的力度提升醫院的醫療科研水平。同時,醫院深入落實成渝衞生健康一體化發展要求,實施遠程醫療協作2481次,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4562人次;組建專家服務團15個,深入區縣醫院和鄉村振興一線開展對口幫扶,全年開展義診、講座104次,手術示範教學83次。

  黃瑩最後説,醫療衞生事業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是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它始於群眾需求,終於群眾滿意。重慶市人民醫院是健康中國建設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是我市優化醫療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一個窗口,希望大家對重慶的醫療衞生健康事業多一些了解,醫患同心、齊心齊力,攜起手來保衛健康、守護生命。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