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開展界別協商 提高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適配度-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1/21 09:01:44
來源:重慶日報

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開展界別協商 提高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適配度

字體:

  1月20日,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開展“提高我市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適配度”界別協商,與會委員、特邀行業專家會聚一堂,圍繞主題積極建言獻策。市政府副市長馬震到會聽取意見建議,市政協副主席陳貴雲主持協商會。

  整合“空、小、散、弱”職業院校

  積極鼓勵“職教出海”

  市教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實際招生職業院校共173所,其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所、高職專科院校45所、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126所,在校生人數達到106萬人。

  近年來,我市職業院校每年培養畢業生超過30萬名,畢業去向落實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保持在90%以上。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職業教育與技工教育存在管理職能交叉、重復投入、標準不一、力量分散的問題。”市政協委員、重慶海聯職業技術學院理事長吳睫建議,推動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積極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探索兼容技工教育體系。整合一批“空、小、散、弱”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支持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學校序列。鼓勵引導技工學校學生參加“3+2”“3+4”貫通人才培養項目。

  市政協委員、重慶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兒童早期發展學院院長任捷一直關注我市“職教出海”進展。她建議,立足重慶産業優勢和特色,鼓勵電子信息、汽車等行業企業以及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優質資源,優先實現“教隨産出、産教融合”。同時,積極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國際互認的職業教育質量認證體系。

  圍繞産業發展優化院校及專業布局

  推動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

  據了解,我市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重點産業匹配度已達到88%,為全市重點産業貢獻了70%以上新增勞動力。如何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的人才貫通培養,也成為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缺乏總體布局,未形成特色與優勢,與産業發展需求仍有差距。”市政協委員、重慶科創職業學院董事長何弦建議,政府層面,加強統籌和引導,提升專業匹配度;高校層面,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打造特色和優勢;企業層面,深化産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育人。

  市政協委員、永川區政協副主席王曉英建議,立足服務區域主導産業、重點産業,優化院校及專業布局結構;圍繞製造業發展新趨勢,動態調整貫通培養的專業,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瞄準“大國工匠”,開展長學制高技能人才培養,如“3+2+2”高本碩貫通等;鼓勵應用型大學在産教聯合體設置工程碩士和博士專業。

  市政協委員、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胡波建議,加強職業教育貫通培養專業設置論證與標準建設;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成效評價指標體系,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技能水平,注重學生的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

  加強市域産教聯合體內涵建設

  “靶式”對接人才培養鏈與企業需求鏈

  2023年以來,我市着力以市域産教聯合體、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兩翼”建設為抓手,有力推動職業院校扎根區域、融入産業。截至目前,全市已立項國家級市域産教聯合體1個、市級市域産教聯合體3個和産業園區牽頭産教聯合體(含培育)10個。

  “補齊實體化運行的短板,提升支撐發展能力。”市政協委員、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校長李國建議,搭建共同體産教供需交互平台,完善要素交換與利益補償的制度,常態化發布項目清單、能力清單等,推動人才培養鏈與企業需求鏈“靶式”對接。

  市政協委員、重慶財經學院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王曉穎建議,聚焦産業方向推進産教融合體分層級建設,推進政策激勵,加快産教融合體實體化運營,搭建數字平台完善産教融合體評價指標體系。

  作為特邀參會專家,市教育評估院職成教評估所所長黃承國圍繞進一步推進市域産教聯合體建設,建議構建協同式治理架構,創新運行機制;促進實體化運行,強化協同創新;強化考核評價和監管,激勵調動各方積極性,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地方産業的適應性。

  會上,針對市政協委員、專家們的建議,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分別作了回應。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