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春節,是申遺成功後首個“非遺版”春節。如何讓人們更好地體會年味?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了部分代表委員。
代表委員認為,春節申遺成功,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也進一步在億萬國人心中種下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的種子。
“期待首個‘非遺版’春節更有年味兒、更有中國味兒!”在市政協委員,市群眾藝術館書記、館長任競看來,要讓“非遺版”春節更有年味,要通過大力營造“非遺版”春節的文化氛圍,讓廣大國人找到過年的歡樂。“除了加大宣傳力度,還要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凸顯重慶辨識度,更重要的是全民參與、全民共享!”他介紹,為慶祝“非遺版”春節,市群眾藝術館特別打造的重慶非遺展廳將在1月24日開展,屆時,包括蜀繡、榮昌夏布、梁平木版年畫等35項重慶非遺將集中亮相。
“千百年來,春節都是帶動社會消費的強力引擎。”市政協委員,市新專聯副會長、重慶到家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凱&&,“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年味’意味着春節的儀式感。廣大商家應該思考如何結合豐富多彩的非遺年俗,通過科技賦能,創新打造符合公眾需求的春節消費産品及服務。相信這既能讓公眾過得更有‘年味’,也有助於帶動春節消費,實現雙贏。”
“正如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載體一樣,我想春節申遺成功也是中國文化與全球對話實現的一個重要突破。”市政協委員、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袁銳説,“在世界愈發接受我們春節傳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互鑒和包容的雅量,在文明的對話中讓春節年味更濃。”
市政協委員、麥芽傳媒董事長何雲長提到,“非遺版”春節的年味可以在大力倡導傳統年俗的過程中去尋找,“這個過程既是對過年傳統的尋根,也有助於發現新的消費亮點。”他注意到,這些年來,重慶已經形成了磁器口、山城巷、洪崖洞等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年俗地標,相關部門需要思考如何立足於巴渝文化特色,在現有的基礎上豐富游客的過年體驗,讓這些活動成為拉動節日經濟的重要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