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重慶市政協委員貢獻這些金點子-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1/20 09:07:13
來源:重慶日報

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重慶市政協委員貢獻這些金點子

字體:

  日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2025年“三農”工作作出部署,強調要聚焦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重點實事,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重慶該怎麼學、怎麼做?1月19日下午,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專題記者會在市人民大廈新聞發布廳舉行,6名市政協委員與市委農業農村工委相關負責同志圍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主題,共商發展大計,共聚發展合力。

  關鍵詞:土特産

  聚焦榨菜、柑橘、脆李等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産業,打造食品及農産品加工5000億級支柱産業集群

  近年來,重慶在持續深化“城鄉融合”方面下功夫、出實招,取得了顯著成效。

  “特別是過去一年,重慶按照‘西部領先、全國進位、重慶辨識度’要求,持續培優擦亮以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等為代表的巴渝名優‘土特産’金名片。”市委農業農村工委副書記陳勇介紹,重慶持續用好巴山渝水的寶貴自然條件,充分挖掘“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堅持發展特色名優農副産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基地改造提升方面,重慶聚焦榨菜、柑橘、脆李等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土特産”産業,建設332萬畝標準化生産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山區特色的高産高效生産方式。

  在加工延鏈增值方面,重慶圍繞食品及農産品加工5000億級支柱産業集群目標,推進“土特産”加工由“初”轉“精”,深挖“土特産”內在價值。

  例如,潼南檸檬産業已實現對一顆檸檬“吃幹榨盡”、100%加工利用,創新開發出檸檬精油、可食用果膠、即食檸檬片等高附加值産品,年産值達75億元;涪陵榨菜全産業鏈已培育2200家加工企業,年産量100余萬噸,佔全國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還在抓“爆品”助營銷方面提質增效,召開巴渝名優“土特産”培育大會,突出打造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等“爆品”,2024年這三個品牌價值評估分別達到34.08億元、379.24億元、381.7億元,均位居全國同品類前列。

  同時,我市搶抓互聯網紅利,積極構建“直播+”新場景,推動“土特産”觸網出圈,全市培育“鄉土網紅”301個,預計全年農産品網絡零售額突破220億元。不久前,依託董宇輝“與輝同行”團隊,奉節臍橙實現“賣爆”60萬單、300萬斤,話題熱度破10億,極大提升了品牌影響力、知名度。

  關鍵詞:三峽柑橘

  庫區柑橘種植年綜合産值近千億元,奉節臍橙正實現從“一棵樹”養活30萬人到致富30萬人的蝶變升級

  隆冬時節,三峽兩岸的柑橘林裏碩果纍纍,橘香四溢。

  “近年來,庫區果農推動柑橘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種植面積達468.57萬畝,年産量達389.8萬噸,柑橘種植成為年綜合産值近千億元的‘甜蜜事業’。”專題記者會上,市政協委員、奉節縣政協主席吳康軒講述了三峽柑橘産業的發展之路。

  三峽庫區是全球最適宜種植柑橘的地區之一,早在庫區移民安置時期,位於三峽庫區腹地的奉節便上演了“一棵臍橙樹”養活30萬人的奇蹟。

  “近年來,在政策推動、品牌帶動、市場拉動下,庫區柑橘産業發展迅速,種植效益進一步凸顯。”吳康軒介紹,重慶推動建立柑橘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在全國率先推廣柑橘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形成了以“三峽柑橘”為統領,奉節臍橙、忠縣忠橙等多個區域品牌為支撐的“1+N”品牌體系,柑橘品種、品質更新迭代。

  圍繞科技引領,我市加快推動柑橘産業的數字化轉型,建設“柑橘産業大腦”,加快宜機化改造,推廣“水肥一體灌溉”“無人機”“軌道車”等農機裝備的應用,以數字技術賦能柑橘産業創新發展;積極推動三峽柑橘産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産業深度融合,開展臍橙訂貨會、全國柑橘年會等節會活動,實現三峽柑橘産業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目前,奉節正積極推動奉節臍橙從‘一棵樹’養活30萬人到‘一棵樹’致富30萬人的蝶變升級,生態産業效益日益凸顯。”吳康軒説,接下來,奉節縣將持續講好“詩與橙”的故事,培育“臍橙+文游”新業態,推動文化與臍橙産業的深度融合,擦亮“三峽之巔·詩橙奉節”的城市名片。

  關鍵詞:榨菜産業

  2024年全市榨菜全産業鏈産值超過480億元,“青疙瘩”成帶動菜農增收的“金疙瘩”

  重慶是榨菜的發源地之一。2020年以來,重慶逐漸形成以涪陵區為核心,輻射帶動長壽、武隆、南川、豐都和墊江等區縣的涪陵榨菜品牌種植區,建成長江上游榨菜特色産業集群。

  如何將“小榨菜”做成富百姓、興鄉村的大産業?在專題記者會上,市政協委員、涪陵區水利局局長劉彩進行了介紹。

  劉彩説,近年來,圍繞三産融合,我市不斷做大榨菜産業規模,截至目前,全市青菜頭種植面積穩定在196萬畝左右、佔全國60%,青菜頭總産量穩定在418萬噸左右,培育了“涪陵榨菜”“烏江”“餐餐想”“魚泉”等中國馳名商標。涪陵榨菜集團還創新研發了榨菜月餅、榨菜咖啡等風味美食,2024年全市榨菜全産業鏈産值超過480億元。

  “榨菜不僅是我市的名優農産品,更是助農增收的支柱産業。”劉彩説,這幾年,我市建立了“企業+合作社+農戶”榨菜産業聯農帶農機制,其中,涪陵區創新建立了“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機制,實行“保護價+隨行就市”價格調節,推行“就高不就低”原則,全區70%以上的青菜頭種植基地實施訂單生産,有效避免“菜賤傷農”現象。

  劉彩介紹,在創新方面,我市主要開展了青菜頭新品種培育,榨菜新産品、新工藝研發,榨菜全産業鏈機械研發,以及榨菜生産流程的數智化改造等。其中,涪陵區上線了“榨菜産業大腦”,涪陵榨菜集團建成全球醬腌菜行業首條年産1.6萬噸的智能化生産線,正在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榨菜産業科創基地。

  “接下來,我們將着力推進榨菜産業高質量發展,加速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繼續走好‘科創+’‘綠色+’發展路子,推動榨菜産業向品種多樣化、種植機械化、加工智能化、産品多元化、品牌國際化發展,讓更多群眾參與到榨菜産業高質量發展中來,把‘青疙瘩’變成含金量更足的‘金疙瘩’。”劉彩説。

  關鍵詞:科技賦能

  與傳統養蠶相比效益提升20倍以上,這個養蠶工廠有望為我國蠶桑産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我從事蠶學研究及蠶桑生物産業近40年,獲授權專利70余項。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有效地應用於實際生産,並帶領團隊進行産業轉化。”市政協委員、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夏慶友用一個養蠶工廠誕生的故事,來説明生物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夏慶友介紹,在重慶市各級部門和永川區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他的團隊在永川區仙龍鎮建起了一座高標準的現代化蠶桑基地。2023年年底,4000平方米的現代養蠶工廠正式投入生産,年産值達1500萬元,與傳統養蠶相比效益提升超20倍。“這座現代養蠶工廠投用後帶動了大批當地村民增收。目前,養蠶工廠正朝着機械化采收、自動化養蠶以及智能化管理的方向穩步發展。”

  基於養蠶工廠的潔凈化蠶繭生産條件,夏慶友和團隊還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創制了高附加值藥用重組蛋白和醫用蠶絲生物材料,為蠶絲蛋白在組織醫學工程領域的應用開闢了新場景。

  目前,工廠已經成功開發出蠶絲蛋白化粧品、可吸收蠶絲骨釘、蠶絲敷料等系列産品,相關材料在促進傷口癒合、神經和骨修復方面效果顯著,堪稱現代生物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

  “未來,這個現代養蠶工廠有望徹底改變傳統養蠶業的運作方式,為我市乃至我國的蠶桑産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一座國家級産業示範基地。”夏慶友&&,在這個過程中,研發團隊將全力以赴承擔起全市和全國範圍內相關領域的技術推廣、服務支持以及科普文創等任務,引領整個産業的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智慧農業

  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一年來重慶深入挖掘數字技術潛能,“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居西部第一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內核,數字化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重慶如何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市政協委員、鄉村振興(重慶)數字産業研究院董事長吳在學&&,一年來,重慶深入挖掘數字技術潛能,精準賦能廣泛的應用場景,“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43%、位居西部第一,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首先是數字技術成為農業增産增收的“新養料”。吳在學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在潼南區太安鎮奉民菜園裏,挂着一串串“科技滿滿”的小番茄,土壤中的傳感器能夠精確感知土壤濕度和肥力,水肥灌溉系統會自動啟動或停止,確保小番茄生長始終處於最佳條件,以前10個人的工作如今僅需1人就可完成。

  “數字技術還能成為鄉村治理中問題解決的‘新鑰匙’。”吳在學説,農村化糞池等場景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安裝上“AI監控小衛士”和前端感知設備後,即可實現對危險源24小時實時預警。

  吳在學&&,在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重慶已邁出堅實步伐,央企、國企更應該發揮在技術創新驅動、産業變革引領、高端人才匯集、發展成果共享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成果,讓鄉村振興有“智”又有“質”,讓廣大農民群眾有紮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關鍵詞:城鄉物流

  我市區縣、鄉鎮物流節點覆蓋率達100%,“接下來應持續推進城鄉交通網絡升級,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組數據展現了我市城鄉交通物流産業發展的卓越成效——全市機場旅客年吞吐量超4900萬人次,鐵路運營里程超28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500公里,機場100公里半徑覆蓋人口率達95%,80%區縣通鐵路,75%區縣通航運,100%區縣通高速。

  一張張樞紐網絡,架起了城鄉物流、農産品外運的通道。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路通物流産業興,交通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市政協委員,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山區橋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建庭説,當前,我市正以新型城鎮化強城聚人,圍繞“交通+”暢通要素流動,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已建成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區縣、鄉鎮物流節點覆蓋率100%,帶動三峽柑橘、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知名農特産品暢銷海內外,農村公路沿線特色農業産業年産值突破150億元。

  同時,旅游産業鏈條不斷延伸壯大,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國內游客3.3億人次、同比增長10.1%,9個區縣上榜“2024全國旅游百強區”。

  “接下來,我市還應持續推進城鄉綜合交通網絡提質升級,以交通先行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周建庭建議,一是要突破大山區、大庫區空間隔離,加快提升山區交通設施、重點樞紐能級,增強城鄉交通網絡完備性與韌性;二是要強化重點産業通道物流靶向支持,提升物流通道智能化水平,強化與農産品加工、旅游等産業協同,提升農村公路建設標準,深化低空飛行與智慧農業跨界融合,推動傳統農業向智能化、現代化邁進。

  此外,周建庭還建議,各地應結合重慶丘陵山區的實際,加大對産業路的投入,改善農村道路基礎設施條件,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關鍵詞:萬企興萬村

  眾多民企在帶動當地産業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發展,接下來,“各地應進一步把鄉村所需與企業所能結合起來”

  “‘萬企興萬村’,黃花園公司是踐行者,也是受益者!”市政協委員、重慶黃花園釀造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鄂嶠在專題記者會上説。

  目前,黃花園食品有限公司與涪陵區新妙鎮鄭家村、玉泉村合作推進的大豆種植及深加工項目,已帶動1000余戶農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企業也獲得了優質原料,實現“雙贏”。

  早在2021年,我市就啟動了“萬企興萬村”行動,市級層面制定實施方案,持續&&一系列政策舉措,為支持服務民營企業全面參與鄉村振興提供政策保障,營造了良好環境。

  鄂嶠介紹,這幾年,民營企業通過産業投資、科技助農、公益捐助等多種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和資源,尤其是不斷探索構建利益共享、發展共贏的村企合作機制,充分激活了農村土地、勞動力的價值,有力推動了村集體和農戶增收。

  通過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陶然居、恒都農業等眾多民營企業帶動了當地産業發展,也實現了企業自身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村企互惠、共建共興。

  展望未來,鄂嶠認為,各地應把“鄉村所需”與“企業所能”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充分發揮經營主體的作用,立足企業的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全面激活幫扶村的發展潛力。

  為此,鄂嶠總結梳理了民營企業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幾種方式:圍繞産業發展,鼓勵企業依託鄉村資源稟賦,參與高效農業、特色種植養殖、休閒康養、民俗旅游和園區建設;開展勞動技能培訓項目,幫助農民就業增收;助推農特産品銷售以及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

  “通過參加‘萬企興萬村’行動,民營企業將切實扛起使命與擔當,為重慶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貢獻更大的力量。”鄂嶠説。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