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特別指出推進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使中醫藥成為群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今年全市兩會,市政協委員、市中藥研究院院長彭銳就我市中醫藥文化建設提出建議。
彭銳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我市雖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文化體系,但存在中醫藥文化基礎建設滯後、文化內涵不突出等問題。
“中醫藥文化建設落後,不僅會導致市民對中醫認知不足,還會在面對疾病困擾時使市民對中醫治療缺乏信心。”對此,彭銳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以中醫藥博物館為載體的中醫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醫藥博物館能力建設,豐富和完善中醫藥藏品,改善藏品保存條件,開發中醫藥文創系列産品,形成展示、保存及製作流程標準化;打造集藏品保管、文化交流、科技教育、健康體驗於一體的中醫藥文化示範場館,促進中醫藥文化宣傳常態化。
二是提煉巴渝中醫藥文化標識。深入開展巴渝中醫藥文化發掘與研究,加強對中醫藥文化與傳統文化關係闡釋、提煉和轉化,加快打造巴渝中醫藥文化IP;梳理巴渝岐黃之術、巴渝道地中藥材形成歷史,編撰《重慶道地藥材歷史沿革》;深入挖掘館藏中醫藥文化特徵和內涵,逐步建立博物館文創標識和品牌,形成以藏品為核心的中醫藥文化主題文創體系。
三是構建中醫藥數字化科普體系。加快建立館藏中醫藥古籍文獻、文物數據庫和標本數據庫,形成數字化的藏品管理系統,有序推進信息開放共享;利用微信、VR、導覽器等方式,構建“人工+音頻+視頻”“線上+線下”的多元一體化導覽體系;利用AR、H5等手段,推出文物雲展示和知識科普。利用好博物館的微信、微博和網站,持續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