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2024年全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賴薪酈提出《關於提升知識産權創造效率的建議》,建議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增加對重慶專利審查資源的投入,打通快速預審通道、常態化集中審查通道,以匹配保障全市發明專利大幅增長和企業創新速度。
效果:在建議推動下,我市加大專利優先審查推薦力度,探索專利集中審查專案協作機制,推動專利預審業務落地取得實質性進展,獲批建設和運行國家級知識産權保護中心。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産業等重點領域發明專利審查周期由平均22個月縮短至3—6個月。
近日,在江北區五簡路9號原市質檢大廈,不少企業專利申請人員陸續走進設在這裡的重慶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申請辦理專利預審業務。
2024年12月19日,經國家知識産權局驗收,重慶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正式投入運行。這是我市首個國家級知識産權保護中心,面向全市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産業領域的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開展快速預審服務,極大縮短了專利審查周期。
該中心的設立,與市人大代表,長安汽車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黨委組織部部長賴薪酈提交的建議有着密切關聯。
專利申請量大幅增加造成審查積壓
賴薪酈曾在長安汽車科技及項目管理部長期工作。這個部門是企業研發創新的牽頭部門,她因此見證了企業的研發爆發式增長和長安汽車飛速發展的歷史。
她還記得,在2019年以前,長安汽車一年的發明專利數量穩定在八九百件,而且偏向傳統的機械領域。隨着重慶汽車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長安旗下阿維塔、深藍,以及賽力斯等生産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車企,都在不斷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發明申請量出現大幅增長。“這些新增的發明專利集中在智能網聯、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她説。
2023年,這幾家車企的發明專利數量達到4800件左右。但讓人遺憾的是,全市全年審結的發明數量僅有1600件左右,審結率約為33%。而且這樣的“積壓”還有逐年增長的態勢。賴薪酈注意到,當年僅長安汽車就還有6100余件發明專利處於實質審查階段,其中審查周期已超16個月的有2000余件。
“專利審查效率難以匹配企業的創新速度。”她&&,發明專利審查效率過低,會挫傷企業研發者的積極性,影響知識産權激勵政策的執行。長此以往,不利於重點産業的創新和發展。
打通審查通道提高審查效率
為爭取更多發明專利審查資源,提升審查效率,賴薪酈在2024年全市兩會上提出了《關於提升知識産權創造效率的建議》。她建議由市知識産權局牽頭,聯動國家知識産權局,增加對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專利審查資源的投入,以保障審查效率和企業創新速度的匹配性。
她還建議市知識産權局積極推動,加快完善知識産權保護中心職能,打通快速預審渠道,打通常態化的集中審查通道,加強創新主體與知識産權主管部門的協同、聯動。
“賴薪酈代表的建議對提升我市知識産權創造效率,推動産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市知識産權局副局長何培育説,市知識産權局積極辦理代表建議,走訪重點企業開展調研,摸清存在的問題和需求。
針對提升專利審查效率,市知識産權局積極爭取國家知識産權局支持,加大國家知識産權局重慶業務受理窗口對專利優先審查請求的初審、推薦力度,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專利申請推薦至國家知識産權局進行優先審查,涉及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智能製造等重點行業以及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産品快速更新迭代的技術領域。
何培育介紹,2024年市知識産權局加大專利優先審查的推薦力度,專利審查進一步提速。2024年全年累計推薦1211個創新主體的5209件專利申請辦理優先審查,推薦量同比增加163%。
市知識産權局還積極探索專利集中審查專案協作機制,協調四川、河南等地專利審查協作中心試點為我市創新主體開展發明專利集中審查,取得了積極成果。
專利預審業務在我市落地
尤其值得高興的是,在市知識産權局和相關企業、人大代表的積極爭取下,2024年4月,國家知識産權局批准重慶建設國家級知識産權保護中心,標誌着專利預審業務在我市落地。
何培育介紹,專利預審是由各省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對專利申請進行預先審查,國家知識産權局對通過預審的專利申請進行加快審查的一項制度。重慶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運行後,實現了發明專利的審查周期由過去的平均22個月,縮短到3—6個月,提速非常明顯。“加速創新成果的專利授權,有利於企業快速形成自主知識産權和核心競爭力,助力我市重點産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他説。
賴薪酈對國家級知識産權保護中心落地重慶&&滿意。她&&,現在重慶有了這個知識産權保護中心,可以就近申請到專利的預審服務,而且中心的專利受理範圍包含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與長安汽車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
“在系列措施的推動下,截至2024年底,長安汽車處於實質性審查階段的專利數量減少了700件,整體效率提升了10%以上。”賴薪酈&&,希望國家能持續重視知識産權審查通道和能力建設,進一步發揮出知識産權鏈結創新、對接市場的重要作用,推動重點産業發展和更多市場主體做大做強。(記者 張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