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關於發展科技金融助力重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發展的建議》呼籲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緊密合作,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以此助力重慶市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和發展乃至轉型升級。
效果:該提案由市委金融辦牽頭落實。去年,我市持續深入實施企業上市“千里馬”行動,做好“33618”産業鏈上市資源分佈圖繪製,重點關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領軍人才設立的企業。同時,積極推廣“新重慶人才貸”“新重慶人才險”等金融産品,結合“渝才薈”和“金融綜合服務”應用,進一步優化科技金融人才服務機制。
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實力派”和“領頭羊”,這些企業的一次次技術突破,往往蘊藏着令人驚艷的科技硬實力。而這些,正是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之一。
如何用好這些“關鍵力量”,助推重慶專精特新企業踏上“進階之路”?去年1月,市政協委員,&&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工商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副主任林丹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交了《關於發展科技金融助力重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發展的建議》這一提案。
在林丹看來,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各類要素稟賦的大力支持,而其中金融支持是最重要的內生動力之一。
紮實調研找準“癥結”所在
林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數據分析、案例研究等方式,全面了解重慶專精特新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也多角度掌握了重慶科技金融的發展現狀。
他發現,儘管重慶的專精特新企業在各自領域內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但和科技金融的結合度並不高。
在提案中,林丹將存在的問題分為兩大類。
一是科技金融方面存在的問題,體現在科技型企業融資難、科技與金融結合還不夠緊密、具備科技和金融雙重背景的專業人才仍然比較短缺、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仍顯不夠以及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
二是科技金融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發展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科技金融投入仍需增強、金融服務體系亟須完善等。
林丹感慨道:“調研中不少專精特新企業的負責人反映,搞技術他們在行,但對於金融工具大家普遍缺乏了解。此外,專精特新企業在通過知識産權融資方面仍然面臨一定障礙,要讓‘知産’變‘資産’,還有一段路要走。”
結合重慶實際提出9條建議
找準問題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出解決方案,推動問題解決。
在構思相關對策建議時,林丹“跳出”重慶,將視線投向全國甚至全球。他仔細分析、梳理了美國、德國以及我國浙江、上海等地在科技金融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方面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借鑒吸收,形成了一份具有重慶特色的建議書。
林丹舉例説,上海市科委推進建設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同時建立科技金融專家諮詢委員會與專家庫,組建“科技金融專員+科技金融服務站+科技信貸員”專業化人才隊伍,覆蓋全市科技金融服務網絡。
“借鑒這一點,我在提案中建議構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聚焦企業各階段需求,發揮金融集成和産業鏈綜合服務協同效應,匯聚優質資源,建立涵蓋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服務體系,幫助其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林丹&&。
基於紮實的調研,林丹在提案中從企業和政府兩個維度提出了9條建議,“這些建議都緊密結合重慶實際,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重慶市委金融辦在復函中&&,林丹提出關於引導産融融合、拓寬融資渠道、優化金融服務、加大政策支持、加強人才培育、強化科技賦能等方面的建議,符合當前我市科技金融發展狀況,比較全面地涵蓋了科技金融各個環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從落筆到落實:“金點子”變“金果子”
經過各有關部門的努力,目前,林丹的很多建議已落地落實。
去年7月25日,市委金融辦、市人力社保局聯合印發《“新重慶人才擔”實施方案》,圍繞完善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機制改革,迭代升級“新重慶人才貸”和“新重慶人才險”,通過“渝才薈”重慶人才平台推出系列專業金融服務,為人才在渝創新創業深度賦能,推動金融業全方位助力新質生産力發展。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博拉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該公司獲得了浙商銀行重慶分行提供的“科創金融+人才銀行”一攬子金融服務,其中的2000萬元信用貸款授信額度為企業解決了流動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有了這筆貸款,博拉公司為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的數字技術、數字資産管理、人工智能應用等一系列服務得以如期推出。
“我在提案中建議要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力度,完善科技金融人才保障機制。市委金融辦&&的一系列舉措、打出的一系列組合拳,正是重慶重視科技金融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工作熱情的最好佐證。”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