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如何扎根鄉村?-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01/01 09:55:24
來源:重慶日報

藝術鄉建如何扎根鄉村?

字體:

2024年10月10日,酉陽縣板溪鎮疊石花谷景區美不勝收。該縣將重度石漠化的荒山,打造成了集疊石地質展示、鄉村藝術、花海觀光於一體的農旅融合旅游景區,促進農民增收。通訊員 邱洪斌 攝/視覺重慶

酉陽花田鄉何家岩村,工人在搭建木藝墻。特約攝影 冉川/視覺重慶

2023年7月10日,榮昌區直升鎮道觀村,藝術院校學生在土墻上繪畫。首席記者 龍帆 實習生 龍瑞陽 攝/視覺重慶

2024年3月9日,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市民在花海間游玩。特約攝影 鐘志兵/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從日本的越後妻有,到芬蘭的菲斯卡斯村,再到浙江的青山村、上海的前哨村……近年來,藝術鄉建被廣泛運用於國內外鄉村建設,成為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

  前不久,重慶日報、四川美術學院聯合推出川美講堂第三季,從全國600多個案例中,遴選出12個典型案例,以“藝術+全媒體”的形式,系統呈現了藝術鄉建的多種範式。當前,人們對藝術鄉建的認識普遍存在三大誤區,記者通過梳理總結這些經驗和探索,找尋應對這些誤區的破解之道,供讀者借鑒參考。

  夜色褪去,白晝翻捲而來。清晨,在巍峨的武陵山山坳,酉陽花田鄉中心村緩緩甦醒:

  幾十棟土家小樓,木墻黛瓦,錯落有致,掩映在蒼翠的樹林中,家家戶戶已貼上大紅春聯,挂着大紅燈籠,一派過年的喜慶氛圍……

  2024年12月29日,55歲村民楊水安一大早起床,就拿起掃帚,把屋子、過道、院壩等處,仔仔細細地掃一遍。這是他近兩年才養成的新習慣,即便農活再忙或下雨落雪,都未中斷。

  “藝術家來到村裏,把村子搞得這麼漂亮,吸引來了不少游客,讓我們的臘肉、香腸都要比隔壁村多賣一兩塊錢一斤,我們一定要把村容村貌搞好,不能自砸飯碗!”他解釋道。

  楊水安這一行為習慣的改變,正是源於其所在的山村經歷了一場中國式公共藝術的鄉建實踐。

  誤區 需要大製作高投入

  探索 就地取材留住土家族村的“鄉愁”

  楊水安所住的中心村,位於武陵山深處,海拔800—1536米,距離酉陽縣城需要1個小時車程。

  由於土壤貧瘠,多山坡地,且地處偏僻,這裡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不少年老的村民一輩子都沒走出大山。如今,這裡是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

  “我們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下地幹活,而是花時間掃院子。這一習慣的改變是在三年前。”楊水安説。

  三年前,中心村新上任的駐村第一書記曾令香,是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我們當時還在心裏犯嘀咕,為什麼不派懂農業技術的專家,來一個藝術家,起得了多大作用?”楊水安坦言。

  曾令香到任後,第一時間走村串戶,聊的不是如何修建基礎設施、如何發展産業等,而是村子的歷史、傳統風俗、鄉村藝術等“無聊”話題。

  一些村民覺得曾令香是在“空搞燈”。一次,他在中心村六組召開的集體會議,到會的只有12位村民,年齡最小的68歲、最長的92歲。

  更讓村民詫異的是,曾令香隨後領着一幫學生,拿着卷尺,不僅測量了村辦公室等公共空間,連進村公路兩側的村民房屋也量了一遍。他還從成渝兩地的4所高校請來一大批藝術家,住在村裏搞起了創作。

  他們將院壩裏堆放的柴火重新歸置、碼放,打造成裝置藝術作品《柴扉美術館》;用竹編編了一個巨大的喇叭,放在村民的屋頂,取名《傳來的都是好消息》;用村裏隨處可見的石頭配上彩色瓷磚,打造了一條五彩斑斕的路,取名《梯》;村民的房屋外墻上涂涂畫畫,牛啊花啊,五彩斑斕的……

  “還別説,他們幾整幾不整的,村子一下變得好看起來,慢慢地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來。”村民楊海明説。

  曾令香還在村裏辦起了美術講習所。

  “我們一天農活都做不完,哪個來聽你講美術喲!”楊海明説。

  剛開始,課堂上的村民寥寥無幾。曾令香把目光轉到村裏的小孩身上,利用周末放假,把孩子請進課堂,教他們畫畫、做手工等。之後,家長們也逐漸跟着走進了課堂。

  村民或許不會明白,曾令香是運用了“中國式公共藝術”中的“超整理”方法,對村裏原有的材料、空間秩序,進行了重新整理、置放,使原本“臟亂差”的村子,變成了“精而美”的藝術村。

  目前,中心村沿用着“中國式公共藝術”引領鄉建的發展路子,已建起了蜂蜜中心、傳承工坊、電商中心、農家餐廳、大漆博物館等,不僅吸引來了游客,還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創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超300萬元。

  專家點評>>>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美育專委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丁月華:

  一些地方搞藝術鄉建,喜歡搞大投入,大拆大建,將村民的房子都建成藝術家心中的樣子,殊不知錢花了不少,在實用性上卻不能滿足農民需求,逐漸淪為了鄉村“新創傷”。

  曾令香在中心村的公共藝術實踐,以“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既保留和放大了土家族村的特色,留住了“鄉愁”;又融入了現代、時尚的公共藝術元素,使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鄉建之作。

  誤區 脫離實際的藝術秀

  探索 活化鄉村作坊讓手工紙重振雄風

  2024年12月25日,青衣江側、翠竹林中、潺潺溪邊坐落着一個寧靜古樸的村落——四川夾江縣馬村鎮石堰村,空氣中瀰漫着竹子的清香,蕩料、抄紙聲此起彼伏。

  “沒想到,祖輩留下的傳統技藝如今還能重新被撿起來,並能賺到錢。”村民石利平正在家庭作坊內抄紙。他雙手握住廉床,上下左右各抄一次,廉皮上便形成厚薄均勻的一層紙。這就是夾江手工古法造紙,主要運用於繪畫、書法用紙。

  “從選料到舀紙共有十五個大環節,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少不了。夾江手工紙,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可保存數百年而不變。”今年55歲的石利平,12歲起學習製作造紙原料和技術。因為手工紙張生産成本高、銷量低,村民根本賺不到錢,紛紛選擇外出打工。

  2018年,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潘召南來到該村,復原了“大千竹紙”古法技藝生産場景,一方面利用“藝術家圈”“書法家圈”,幫助紙農找銷路;一方面吸引研學團隊到訪,讓紙農獲得“加倍”收益。

  不少村民回來重操舊業。“目前一年通過造紙能賺30萬元左右,比之前在外打工強多了。”石利平説。

  同時,村裏還建起了村史館,對造紙村落的歷史風貌、産業分佈、生活民居、造紙工藝、紙鄉民俗等進行整體呈現,吸引游客參觀。村裏還發展起了“文家樂”(農家樂升級版),以紙文化為主題,配以書房、筆墨紙硯、庭院等,既可開展文化體驗活動。石堰村先後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竹紙製作技藝”傳承地、2024年全國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專家點評>>>

  中國美協理事、重慶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魏東:

  藝術鄉建中,一些藝術家“我行我素”,將自己認為好的作品植入鄉村,脫離了當地實際、當地環境,並不能為鄉村發展帶來多大幫助。石堰村的實踐,藝術家依託當地特色資源,因地制宜進行藝術賦能和産業升級,是一個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的成功案例。

  誤區 “一錘子買賣”,“開門火三天”

  探索 有效運營讓“網紅”變“長紅”

  2024年12月30日,沿着青磚鋪就的小路,走進位於璧山七塘鎮將軍村蓮花穴院,幾十棟小樓,磚墻青瓦,錯落有致;推窗眺望,遠山蒼翠,花海成片,鳥鳴脆耳,炊煙嫋嫋;不遠處,鄉村咖啡屋,傳出陣陣香氣……

  村民楊年華實現了在家門口賺錢的心願:他在村裏搞起餐廳,並取了一個俏皮又接地氣的名字“大青蛙田園餐廳”。食材都是村裏自産的新鮮的農産品,游客都説好吃。“我還學會了拍短視頻,拍的是村裏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想讓更多人看到之後來到蓮花穴游玩。”楊年華的餐廳一年能賺10多萬元,他很滿足。

  楊年華能實現願望,得益於蓮花穴院落藝術活化項目。

  2019年,璧山區七塘鎮政府、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雕塑學會等達成合作協議,啟動了蓮花穴院落藝術活化項目。

  與多數鄉建項目一上馬就開始拆建不同,課題小組先是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摸底調查。

  村裏的24棟房屋,有近1/3因缺乏修繕而逐漸破敗。年輕人外出務工,有的甚至舉家外遷,常住人口僅23人,其中有15名65歲以上的老人、3名留守兒童,是一個典型的空巢村。

  “我們的藝術家、設計師通過與當地政府人員、村民的廣泛溝通共商,逐漸清楚了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即一方面,完成傳統村落的藝術活化塑造,以周邊豐富的生態農業資源為依託,打造重慶近郊鄉間旅游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建設相應的設施配套,為藝術展演、游學、團建和尋訪鄉土文化歷史的活動提供條件。”蓮花穴院落藝術活化項目負責人、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

  在他看來,不少地方的藝術鄉建項目,出現“開門火三天”,不一定是藝術本身出了問題,而是項目建成後,藝術家離開了村子,項目後續運營維護出了問題,被放置在鄉村的藝術作品得不到維護和更新,缺乏在地生長性。時間一長,游客、村民都出現了“審美疲勞”,産業帶動力自然就喪失了。

  在政府主導下,他們通過與村民集體協商,以“村集體、村民、藝術機構”三方共同建設的模式,成立“觀田家”文旅公司,打造了對蓮花穴進行資産管理、藝術展演、民俗活化的鄉村建設“新主體”。

  這一“新主體”,隨後在將軍村打造了鄉建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鄉村劇場、七彩稻田等十大主題核心藝術區,與村民共建特色民宿、自行車租賃、土特産售賣、特色餐飲等鄉村互動區,實現“藝術介入鄉村,鄉村成就藝術,藝術振興鄉村”的共贏。

  將軍村先後被評選為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重慶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五星級示範村等,更因為“新主體”在後期運營中,可以持續不斷地更新作品、舉辦藝術活動,製造出源源不斷的“美麗驚喜”,讓將軍村頻頻登上眾多媒體的“頭條”,進而持續吸引着大量游客到訪。

  在蓮花穴院落藝術活化項目帶動下,七塘鎮已累計吸引近3500人返鄉就業創業,每年平均吸引游客80余萬人,實現旅游收入5000余萬元。

  專家點評>>>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劉明:

  把文化藝術的舞&放到鄉村,讓文化文藝的資源創造價值,探索文旅融合、農藝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可以較好促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藝術鄉建,要因地制宜彰顯“一村一品”特色,注重藝術的在地性、參與性、功能性,並使之融入環境、融入鄉村、融入游客、融入村民生活,才能真正把鄉村打造成詩意棲居地。

  他山之石>>>

  藝術鄉建典型案例

  ● 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是浙江省“未來鄉村”先行地,也是杭州余杭區“未來鄉村實驗區”。該村吸引超110名設計師、藝術家成為“新村民”,在村裏扎根創作、創業,打造融設計圖書館、融設計百工坊等20余個藝術産業項目,建立起手工藝共富産業鏈條,呈現出鄉野氣息與藝術氛圍交融的未來村莊的模樣。

  ● 上海市崇明區前哨村,將老廠房改建成“前哨當代藝術中心”,在村裏佈置大量雕塑、裝置、大地藝術等作品,定期舉辦各種展覽,配套打造藝術民宿、咖啡館、餐廳等,使村子成了全國知名的藝術旅游村。

  ● 江西景德鎮三寶村,依託陶瓷藝術,培育市場主體530多家,讓不同群體、不同文化在這裡匯聚,多元思想、多元業態在這裡交融,成為景德鎮極具魅力和活力的文化村之一。

  ● 浙江溫州甌海區澤雅鎮源口村,推進現代藝術和傳統書畫的有機融合,打造了龍溪藝術館、金臨軒美術館等一批高顏值文化地標,並經常舉辦高規格的大師展、藝術講壇活動等,成為了全國知名的“藝術村”。

  ●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湘東鎮江口村吸引了全國30多位知名藝術家入駐,打造鄉村美術館、三石竹藝博物館、鄉創中心等藝術化、特色化、創意化鄉村空間,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藝術村。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