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實體化運行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肩負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使命。如今,川渝高竹新區已建立首個跨省稅費徵管服務中心,開具的首張稅票存根還入選黨的二十大主題成就展。
-
近年來,渝北區圍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環境感知等領域,打造全國首個萬人研發汽車軟體産業基地,匯聚了20余家汽車智能化龍頭企業,智能産品量産裝車超2000萬輛。
2700億元
預計全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700億元、增長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居全市第一,固定資産投資超1000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0億元、增長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億元、增長1.5%。
1660億元
新簽約中新合作示範項目3個,自貿試驗區爭取先行先試政策26項,新入駐企業3000家。新招引項目45個,合同投資額800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1660億元,實際使用外資5000萬美元,獲評市級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區。
全市第一
長安數智工廠、賽力斯超級工廠提速放量,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7倍,達到23萬輛。規上工業總産值突破4000億元,規上工業利潤總額增長10%。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29%,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提高到56%,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規模全市第一。
增長50%
汽車産業加速轉型,問界、阿維塔、啟源等品牌車型産銷兩旺,實現汽車産值1800億元、增長50%。傳音手機“渝北造”佔比提升至6成,OPPO海外銷售額增長20%。大洋電機等15個項目加快建設,中科智遠等10個項目建成投産。新培育市級獨角獸企業4家、瞪羚企業23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700家、55家。
900家
“滿天星”行動盤活了樓宇、聚集了人氣,新增軟體企業900家,從業人員達到6萬人。國器智眸等9家企業入選市級示範,中科創達獲評國家鼓勵的重點軟體企業,軟體業務收入增長17%。55家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新建成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18家,泰山電纜等3家企業入選工信部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
36萬人
科技競爭力連續7年全市第一,高層次人才達到1520人,人才資源總量突破36萬人。新增工業設計中心等市級以上創新&&12個、總量達到420個,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眾創空間19家、科技型企業孵化器9家,入孵企業團隊1210個。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11家、科技型企業1241家,總量分別達到1448家、8580家。
戰略性新興製造業産值增長15%
加快北斗規模應用及配套産業集聚,積極引進飛行器整機生産、零部件製造、關鍵系統研發等項目,拓展空天信息、低空經濟等産業新賽道,戰略性新興製造業産值增長15%,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35萬輛,汽車産業産值增長10%。
深化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
完成數字化改造350家,新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0個,爭創國家技改試點城市。深入推進“數據要素×”行動,打造數據要素産業園,上架數據産品50個以上。迭代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創建中國軟體名園,軟體業務收入增長8%。
力爭科技型企業達到9200家
鼓勵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創新聯合體,新建市級以上創新和孵化&&8家。提質推進“雙倍增”行動計劃,支持企業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1500家、9200家。
讓更多産品跨越山海、暢銷全球
積極招引中國物流集團,力促方大航空城6個子項目加快落地。提速建設洛磧港一期,啟動進港鐵路前期工作,推動古路站打造高鐵快運樞紐節點,讓更多産品跨越山海、暢銷全球。
一體共建中新航空物流産業示範區
用好中新國際互聯網數據傳輸專用通道,打造中新大數據智能化産業示範基地,一體共建中新航空物流産業示範區,服務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合作項目落地。推動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積極爭取在通關便利化、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先行先試。
推動“保稅+”新業態成長放量
深入開展“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計劃,積極服務“渝車出海”,擴大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等産品出口,推動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成長放量。支持綜保區企業增訂單、擴新品、穩産值,加快向汽車電子、生物醫藥、保稅再製造等産業轉型。
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迭代實施“五張清單”,加強與廣安、眉山等友好城市合作,深化與雲陽對口協同發展。提速建設川渝高竹新區,新引進産業項目10個,推動時代長安落地開工,加快川渝科創基地、創新大道等項目建設,逐步完善教育、醫療、商業配套。
教育
建成花石中學等學校、幼兒園11所,新增學位1.7萬個。完善“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推進基礎教育“教共體”辦學,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
醫療
實施醫療衞生強基工程,創建社區醫院和甲級基層醫院2家。提升“醫檢互認”實效,擴大DRG付費醫療機構範圍,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7%以上。
就業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做優“創享渝北”“技興渝北”就業品牌,強化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加強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完善工會驛站等服務站點。
養老
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保障,擴建雙鳳養老服務中心,投用區第二社會福利中心,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建成區級托育綜合服務指導中心,每千人托位數達到4.5個,普惠托位佔比達到80%。
住房
健全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加快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200套。新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5個、完工10個,推動空港佳園、龍順街創建現代社區。
文化
紮實開展文化強區三年行動,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打造新型文博空間,建設城市書房等文化陣地,把中央公園打造成具有渝北辨識度的文化地標。
體育
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完成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場改造。辦好全國老年人太極拳健身大聯動等特色賽事活動,擦亮“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圍棋之鄉”品牌。
旅游
培育休閒康養、親子研學等新業態,提質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持續培育“渝北文旅新十尚”,積極發展演藝經紀、數字文娛等産業,讓渝北更具文化味、現代感、時尚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