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渝中區着力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群眾生活品質。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2月30日電(劉磊)長江、嘉陵江猶如絲帶拂過山城,兩岸高低錯落的建築燈火通明,傳統與現代繾綣相擁……渝中區從歷史中走來,充滿希望與朝氣。這裡是老重慶的底片、新重慶的客廳。
作為重慶的“母城”,渝中發展起步早,是全市唯一城鎮化率100%的行政區。
然而城市這一有機生命體,也有着生長變化和新陳代謝的過程。在渝中約2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建成6301棟、4377萬平方米建築,人口密度3萬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超1000萬平方米,佔全區住宅建築總面積40%以上,老舊小區數量多、集中度高。
近年來,渝中區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的比重發生結構性改變,城市建設邁入以存量更新為主的新階段。受限於當時建設條件,規劃不足、布局雜亂、配套不全的老舊小區,正迎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渝中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渝中持續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從老百姓最關心的消防隱患整治、加裝電梯、無障礙設施安裝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同時深入挖掘轄區老街巷的地域特色和在地文化,提升居民群眾生活品質。

游客到改造後的渝中區山城巷游覽,探尋母城記憶。新華網發
老街巷藏着“嚮往的生活”
解放碑商圈,重慶人心目中最早的繁華消費中心,也是外地人心目中感受山城煙火最佳打卡地之一。
緊鄰解放碑的大井巷社區,蜿蜒曲折的約800米老街巷濃縮了典型的山城地貌,這裡是不少熱播影視劇的取景地,近兩年不時有拉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慕名而來。
但本地居民心裏的大井巷一度並不“小美好”。
大井巷社區有62個老舊單元樓棟,多數為80年代的老建築。由於建設年代久遠,部分樓棟存在建築外墻飾面風化脫落,室內樓梯間墻面污損,各類線纜雜亂無章,屋頂局部漏水,讓住在這裡的居民苦不堪言。
為治好居民的“心病”,2022年社區開始改造,按照“消隱患、補功能、提環境、留記憶、強管理”的原則,修復老舊居民樓外觀、消除建築安全隱患、改造地面鋪裝、增添休閒空間等。
但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注重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也應根據實際條件打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渝中堅持以居民訴求為“靶向”,切實解決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考慮到老年居民比例高,社區增設了養老服務站,實行“社區+養老”模式,開設老年課堂、健康講座等,提供個性化、集中式志願服務,同時加裝電梯,提高老年人養老生活質量。
針對居民發展商業的需求,街道修繕道路等設施改善環境,並鼓勵大家在一樓開門店,分流解放碑商圈的游客,發展背街小巷經濟。截至目前,社區新增特色餐飲門店20多家,帶來了人氣、增加了居民收入。
“這裡位置本來就好,去哪兒都方便,也承載着我們的情感和記憶。”在大井巷,老舊小區改造正讓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級,“如今改造後的社區路面整潔、車輛有序停放、墻面煥然一新,從裏到外都跟新的一樣,住起來更舒適了,也讓我們更想留下來。”

渝中區大井巷社區發展背街小巷經濟。新華網 彭博 攝
重慶依山傍水,地形地貌獨特,樓宇依山而建,老舊小區改造更考驗設計者的智慧。
在渝中區臨華路小區,當地以底層廣場為核心功能區,結合現有通行線路,打通原有通行阻礙,打造“1車4步”的臨華路山城環道,實現區域內部互通互連、外部四通八達的通行效果,讓居民真正從封閉的樓棟走到開闊的室外空間中來。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唱主角”
事實上,老舊小區改造也是在基層推進的一項社會治理工程。
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紅球壩片區—棗子嵐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街道多次讓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和居民圍坐在一起,為社區改造建言獻策。而後根據居民的意見建議,結合“三師”的專業意見,進一步完善改造內容,讓老舊小區改造更加符合居民的期待,將“民聲”變為“民生”。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唱主角”。近年來,渝中區持續推進“三師”進社區作為共創高品質生活社區的重要抓手,堅持以民生為導向、以社區為主體、以城市更新為目標,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跑出“加速度”。
和改造工作比起來,後續管理問題同樣需要關注。
位於渝中區石油路街道民樂村社區的重慶醫科大學家屬區,橫跨20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不少居民反映家屬院設施老化,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幾年前民樂村社區順利搭上“城市更新”這班快車,讓老小區注入了新活力。
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在建、七分在管。“硬體設施提升了,後續服務也要跟上,要實實在在地讓居民們感到生活更方便了,日子更舒心了!”民樂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何騰説。在小區各項改造完成之後,社區黨委牽頭成立了社區物業服務中心。
“我們堅持黨建引領物業管理,還成立為民物業服務中心黨支部,搭建骨幹黨員、網格員、小區物業和熱心居民參與的‘民樂話坊·和家驛站’議事平台,組建‘小區幫幫團’,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好務。”何騰介紹。
近年來,渝中區通過探索“黨建+物業”管理模式,成立幾十個社區物業服務中心,建立黨建聯席會等多方共商機制,讓黨組織延伸覆蓋到社區的每個小區、樓棟,黨員就地發揮作用、服務居民的作用不斷凸顯,漸漸引導社區居民由“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解決老舊住宅管理維護問題,實現了全域老舊社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做好從“改好”到“管好”的“後半篇文章”,讓老舊小區提質後不迅速“返舊”,從煥新到“長新”。

渝中區大溪溝街道張家花園老舊樓宇被打造成人才公寓。新華網發
激活城市造血功能
年關將至,渝中區大溪溝街道張家花園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也已接近尾聲。其中3棟建築是4層坡屋頂磚混結構的歷史保護建築,接近“70歲高齡”。
為讓老房子“枯木逢春”,變成“好房子”,在設計建設時,重慶市設計院採取先加固外墻、再掏空內部結構的方式進行處理,內部掏空後再新建混凝土結構,與歷史建築外墻進行剛性連接達到“外舊內新”的效果。同時,建築的外墻則進行了防滲處理和防風化處理,保留了原本的歷史印記。
“相較於重建,歷史保護建築的修繕成本更高。”重慶市設計院設計師坦言。
錢從何處來?這是不少城市在推進相關工作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堵點。城市更新,一頭連着民生,一頭連着發展。但相關項目由於利益主體複雜、開發周期較長、收益回報不明、實施程序繁瑣、運營維護複雜等問題,不少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
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渝中區創新機制,還大力推動“政府出資源、企業搞經營”的政企合夥模式,並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分擔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設資金成本。
在張家花園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前期分析中,渝中區發現項目鄰近教育資源以及辦公資源,結合交通區位便利的優勢,經過多輪比較,最終確定項目定位為長租公寓和辦公用房,其收益將覆蓋前期改造部分投入。
前不久,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三批)。其中,在構建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資機制方面,以渝中為例的“重慶市發行政府專項債支持城市更新”具體做法入選。
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至2023年,渝中區共發行城市更新專項債包13個、發債總額83.3億元,10年至30年期,利率2.71%至3.3%,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
以解放碑街道大井巷片區為例,當地通過中央2500萬資金,特別是市政府發行的地方專項債7800萬元,多項資金整合投入,在兩年左右就快速完成了該片區3個社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同時也吸引了社會資本投入,共同打造特色街巷、培育了後街經濟,激活了城市造血功能。
近年來,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的精準施策,讓渝中斬獲諸多殊榮,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示範樣本——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和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兩路口街道中山二路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提升項目,獲評2023年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渝中區已累計完成約800萬方老舊小區改造,規模全市第一、全國領先。2025年,渝中區的老舊小區改造總計涉及改造面積約100萬平方米,預計將惠及群眾1.3萬餘戶。
在渝中,小區會經歷衰老,但城市一直向着年輕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