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冬筍壩遺址考古發掘70周年特展開幕 一件竹笥實證巴人生活場景-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25 09:27:00
來源:重慶日報

紀念冬筍壩遺址考古發掘70周年特展開幕 一件竹笥實證巴人生活場景

字體:

  展品《戰國竹笥》 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一件天然的竹製品可以留存2200年的時光嗎?幾乎不可能!但是,這件從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出土的竹笥,就逃過了歲月的侵襲,靜靜“躺在”墓葬中,等到了考古隊員們的來臨。

  12月24日,“巴人·尋蹤——紀念冬筍壩遺址考古發掘70周年特展”在重慶巴人博物館拉開大幕。這件2200年前的竹笥在出土之後,首次與觀眾見面。

  這件展品從何而來?

  那是一場跨越70年時光的考古發掘。回顧往昔,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至今記憶猶新。

  1954年、1955年、1957年,西南博物院(現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川省文管會等單位先後對冬筍壩遺址進行過4次考古發掘,共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1座,墓葬形制較為多樣,其中以船棺葬最具特點,遺址整體呈現出墓葬數量較多、分佈規律性較強、墓葬形制及出土隨葬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點。

  2020年9月,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再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4年時間裏,涵蓋了戰國晚期至漢代主要的墓葬類型,從考古隊員們手中一座座破土而出,堪稱這一時期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那件2200年前巴人使用的竹笥。雖然歷經數千年時光,但人們依舊可以在它身上看到清晰的竹紋。

  白九江説,巴文化竹編織製品是修復人員在清理一件戰國青銅釜甑時發現的,直徑殘長約12厘米、殘高3厘米,縱面顯微觀察顯示其纖維僵直、導管清晰、結節清楚,初步檢測鑒定編織物為竹纖維製品,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

  “在重慶地區,由於氣候和土壤環境的限制,脆弱的有機質文物很難保存下來,因此從未發現過保存如此清晰完整的巴人時代竹製品。”白九江説,此次發現得益於冬筍壩遺址優質的埋藏環境,特別是黃黏土的高密閉性,既延緩了有機質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證了適宜的濕度不會造成有機文物幹縮或翹曲。

  此外,該竹製品發現於出土青銅釜甑內底部,緻密土壤的疊壓達到隔絕氧氣的效果,以及竹製品緊貼的青銅器對微生物的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應,這些原因共同促使該竹製品留存至今。

  這件難能可貴的出土文物,為考古人員研究巴人時期編制工藝、生活業態及喪葬禮儀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實證。(記者 李晟)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