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2月24日電(李海嵐)《重慶市地震預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於2025年1月1日起施行。12月24日,重慶市地震局、重慶市司法局聯合舉辦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對《規定》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解讀。
重慶市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韋曉介紹,《規定》共21條,明確了地震預警工作機制,規範了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加強了地震預警緊急處置,對提升重慶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規定》圍繞地震預警工作‘小切口’,立足實現‘小快靈’立法效果,結合重慶實際,填補地震預警地方立法空白、體現重慶辨識度。”重慶市司法局一級巡視員謝建軍&&。
《規定》明確地震預警信息由重慶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發布
在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方面,《規定》明確:由重慶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門通過全市統一的地震預警系統自動發布地震預警信息,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向社會發布地震預警信息或者編造、傳播虛假地震預警信息。
據介紹,目前,重慶主要有以下發布渠道:一是已部署安裝地震預警自動接收和播發裝置共計361&,這些專用終端設備平時可用來播報防震減災知識,在緊急情況時可以播報地震預警信息;二是重慶市地震局與市廣電局、廣電集團合作建成電視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系統,即將正式上線運行,屆時將覆蓋我市400萬有線電視用戶;三是上線“重慶地震預警”手機微信小程序,可為公眾提供更為便捷、隨身易用的地震預警信息接收方式。
“後續,我們還將會同廣播電視、通信管理等部門,組織有關媒體和企業,不斷拓展應急廣播、IPTV、互聯網等地震預警信息播發渠道,推動各區縣根據需要在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醫院等場所設置地震預警信息自動接收和播發裝置,為公眾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韋曉&&。
《規定》明確地震預警職責 建立健全地震預警多部門協同機制
謝建軍介紹,地震預警工作涉及面廣,既有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又有行業部門職能職責,需要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區域協同、社會參與的地震預警工作體系。因此,《規定》從以下方面明確了地震預警職責、建立健全了地震預警多部門協同機制:
一是規定了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統籌管理行政區域範圍內的地震預警工作並提供經費保障。二是規定了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對地震預警及其監督管理的職責,並明確了教育、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衞生健康、應急管理、廣播電視、通信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地震預警工作。三是在多跨協同機制方面,明確將地震預警工作融入本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依託全國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系統和本市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推動地震和洪澇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其他自然災害多災種高效精準綜合感知預警、應急處置。
重慶市地震預警系統已實現全市區縣全覆蓋
《規定》規範了地震預警系統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重慶市地震預警系統目前建設情況如何?韋曉介紹,重慶市地震預警系統由重慶市地震局根據國家地震預警系統建設要求和本市防震減災規劃,統籌利用已有的地震監測和預警設施,組織建設全市統一的地震預警系統並負責運行維護。地震預警系統包括地震監測、地震數據傳輸和處理、地震預警信息接收和播發等系統,區縣(自治縣)地震工作主管部門予以協助。
自2018年9月啟動地震預警工程項目建設,重慶市已完成467個&站、1個地震預警中心,川渝地區地震預警一體化共享&站2798個,實現了全市區縣全覆蓋,建成了高精度、自動化、全天候的地震預警站網,具備遠場大震預警、市域秒級地震預警及鄉鎮精度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
當前,重慶市地震預警站網已納入全國地震預警一張網,重慶市於今年1月開始地震預警信息試服務,實現了川渝地區地震預警數據統一處理和結果融合産出,解決了川渝兩地地震預警能力不均衡問題,有力促進川渝地區地震預警服務一體化、均等化、標準化發展,實現區域地震預警能力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