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地處涪江、沱江的分水嶺,有瀨溪河、窟窿河、淮遠河等河流,境內發源的瀨溪河為沱江左岸一級支流,擔負着瀨溪河流域保護的上游責任。
近年來,大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打好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攻堅戰,一體推進“九治”,築牢生態基底,深化綠色轉型。
築牢生態基底
繪就碧水、藍天、凈土新畫卷
“我們深入實施‘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五年行動計劃,系統整治淮遠河等10條河流,推進77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問題整改。”據大足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雁兵介紹,目前大足4個國控、3個市控斷面水質全面保持在地表水Ш類標準,玉灘水庫水質穩定達標,魚劍堤國考斷面水質繼續保持總體升類,碧水繞城的生態圖景徐徐呈現。
同時,大足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六大專項行動”,推動涉氣重點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經驗獲市級推廣,獲評首批市級氣候投融資試點區。2024年1—11月,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3天,PM2.5年均濃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
此外,大足嚴格建設用地准入,有序推進污染地塊土壤修復、面源污染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建設用地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實現100%目標,土壤生態安全基石不斷夯實。
大足還持續推動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實施巴岳山生態修復1800畝,新增國土綠化4.91萬畝,累計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118.84公頃,生態質量指數(EQI)達到62.72,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深化綠色轉型
打造限塑減廢與城鄉風貌共融新典範
截至目前,大足累計建成22個“無廢城市細胞”,香國公園、智倫電鍍榮獲市級精品“無廢細胞”稱號,全面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大足全面推進秸稈、畜禽糞污與農膜資源化利用,秸稈、畜禽糞污利用率超九成,農膜回收利用率高達99.01%;完成近20萬戶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調查摸底,整治農村黑臭水體77條,農村環境舊貌換新顏。
統計顯示,大足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21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顯著提升;大足石刻片區被命名為市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轄區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17個、綠色示範村76個,城鄉融合發展步入快車道。
創新驅動發展
開闢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大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學布局鍶鹽新材料、鋰電池梯級利用及醫藥製劑等高新技術産業,成功獲批鍶鹽新材料産業園,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達39家,産值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2.8%,為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動能。
大足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編制差異化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及時完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更新調整任務;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市級綠色工廠13家,單位地區GDP能耗持續下降,節能降耗成效顯著;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全區綠色貸款餘額96.2億元,同比增速30%,為綠色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大足還利用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等重要節點,大力開展特色主題宣傳,倡導生態文明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全區2.2萬戶居民選擇執行分時電價,累計創建節約型機關82家、綠色社區89個,綠色生活新風尚逐漸成為全民共識。
胡雁兵&&,大足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準繩,以“九治”為重點,以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為突破,以“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清單”為抓手,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助推綠色低碳轉型,為全面推進美麗重慶建設展現大足擔當、貢獻大足力量。(彭光瑞 張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