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衝刺噸糧田 且看再生稻“再生之道”-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11 09:17:20
來源:重慶日報

記者調查:衝刺噸糧田 且看再生稻“再生之道”

字體:

10月28日,永川區朱沱鎮馬道子村種糧大戶羅勇在查看剛收穫的水稻。

  10月28日,永川區朱沱鎮馬道子村種糧大戶羅勇家的稻田上傳出喜訊——經專家測産,再生稻平均畝産285.8公斤,加上7月收穫的中稻746.8公斤,兩季畝産合計1032.6公斤,成功創建噸糧田。

  噸糧田是指每畝年産1000公斤糧食的農田。它是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和環境資源約束趨緊大背景下,挖掘現有耕地潛力,提高糧食産量,確保糧食穩定供給的重要保障。

  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去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近年來我市探索了“中稻+再生稻”“春玉米+晚稻”“中稻+晚稻”等多種生産模式。

  其中,“中稻+再生稻”是我市噸糧田創建的重要模式,其關鍵在於再生稻能否增産增收。破解難題,再生稻都有哪些“再生之道”?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淺丘地帶水源不足,再生稻紛紛“喊渴”

  永川區臨江鎮普安村三社種糧大戶黃澤兵種植水稻16年。此前,黃澤兵的再生稻都搞得有聲有色,但今年卻遭遇了“滑鐵盧”。

  “8月5日中稻開鐮後,我就蓄留了再生稻,那個時候其實溫度就偏高,好在收割當天下了小雨,部分稻樁得到及時滋潤,才成功蓄留了30多畝再生稻。”他説,後面由於連續的晴熱高溫天氣,田塊的稻樁沒能及時補水,影響了再生稻發芽。

  大足豐禾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華彬的蓄留情況也不理想。他去年蓄留了600多畝再生稻,今年由於中稻播晚了20多天,水稻揚花時正好趕上高溫乾旱,“要是能早點播種,中稻或許能躲過高溫伏旱,蓄留再生稻就不成問題。”説起這事,張華彬直搖頭。

  為挽回損失,張華彬也曾想過“借水”來灌溉稻田:“我們基地的上游毗鄰玉攤水庫,水源不成問題,但要購買水泵、水管等設備,不太划算;要是每天租用灑水車來灌溉,幾百元一車只能澆三四畝地,費用無法承受。”

  市農技推廣總站糧油科科長方立魁介紹,再生稻對海拔、氣候、稻田水分等要求較高,適合在水稻“一季有餘、兩季不足”的地區推廣。重慶海拔300米以下淺丘區域的水稻在7月底8月初收割完後,利用秋季的溫光資源發展再生稻,關鍵看是否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對策:

  目前,重慶再生稻面積保持在100萬畝,主要分佈在永川、大足、江津、開州、墊江、梁平等10多個區縣的淺丘地帶。這些區域本來水源就相對不足,如果遇到類似今年的持續高溫天氣,蓄留再生稻就成了大問題。

  為解決極端天氣下的灌溉水源問題,目前我市正掀起新一輪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大會戰。同時,開州區、北碚區等區縣已第一時間對全區的山坪塘、水泵站進行摸排檢修,確保來年水稻生長不再“喊渴”。

  中稻機收碾壓部分稻樁,影響再生芽萌發

  有人因為灌溉水源不足而煩惱,也有人因為水稻機收與再生稻的矛盾而傷神。

  70歲的開州區竹溪鎮平溪村村民曾雲清種有5畝水稻,其中有3畝蓄留再生稻。2015年當地推行水稻機收,“機收省時、省力、省錢,但會碾壓部分稻樁,影響再生芽萌發與生長。”曾雲清説。

  他進一步解釋,人工收割雖然保證了稻樁的發芽率,但成本高、效率低。比如説,一畝再生稻能增收600元左右,而人工收穫一畝水稻的成本也需要將近600元,收益和成本幾乎抵消了,明顯不合算。但是如果使用機收,再生稻又至少要減産20—30%,所以對曾雲清來説是個兩難之選。躊躇多時,他將今年再生稻面積縮減到1.5畝。

  機收對再生稻蓄留造成的影響,在各地都有體現:

  璧山區水稻機收面積達95%。“一般來説,機收過後,有不少稻樁很難發芽。”該區農技站負責人説,永川區今年蓄留的20萬畝再生稻中,有近20%被收割機壓倒後,再生芽沒能生起來。

  對策:

  水稻機械化收割是大勢所趨,針對機收影響再生稻蓄留的難題,我市已着手研究農機與農藝配套的問題。比如在稻田中預留碾壓行,可以降低收割機對稻樁的碾壓損失率,促進再生稻正常萌發,進而實現再生稻的穩産增産。

  同時,我市也在加強再生稻機收專用機型的研發和改造,降低機收碾壓率,使再生稻真正成為一季穩定的糧食,力爭將畝産從15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以上。

  再生稻尤其“嬌貴”,農民技術掌握有困難

  再生稻省去了育秧、移栽、翻地等環節,是否意味着管理更容易?

  答案是否定的。78歲的韋先恩是開州區竹溪鎮竹溪村五社村民,早在2002年他種植的再生稻産量就達586.5公斤,創下了同緯度地區的再生稻世界紀錄。當年,通過市區兩級專家現場測産,韋先恩的中稻和再生稻兩季畝産達1019.36公斤,就已成功實現了噸糧田目標。

  “要想再生稻産量高,還是要精耕細作。”韋先恩説,他搞了30多年的再生稻,摸索總結出他所在區域種植再生稻的一套標準:4月10日左右移栽中稻,8月10日中稻必須完成收割,才能讓再生稻躲過伏旱;中稻收割前一週和再生稻發芽後一週,需增施10公斤有機肥,補充營養……

  韋先恩的這套再生稻種植技術標準,已經在開州竹溪、中和、臨江等11個鄉鎮、街道推廣。在他的帶領下,當地已建設優質再生稻綠色高質高效核心示範片一萬畝。

  但很多農戶對再生稻的管理做不到如此精細化,大足種植戶張華彬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收完中稻後沒多久,稻樁就自生自長髮了芽,沒想到,當年還收穫了畝均100多斤的稻穀。”正是這次意外之喜,讓張華彬開始蓄留再生稻,但因為産量不高,他也沒有很上心,只是抱着“有就收,無就丟”的態度,任其野蠻生長。“因為除了收割後蓄水施肥,我們也真不知道怎麼管理,零星的種植基本就是‘望天收’。”張華彬説。

  市農技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再生稻跟中稻相比更為“嬌貴”,如果頭季稻播晚了,再生稻在開花期遇到低溫,就會影響結實;頭季稻的栽秧密度、施肥管理、稻田水分管理、留樁高度不合理,也會影響再生稻産量。正因為其技術要求較高,不少農戶並沒有熟練掌握,以至於産量始終提不上去,發展積極性不高。

  對策:

  我市將全面推廣水稻適度密植、追施粒芽肥、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等高産集成技術,進一步提升水稻再生能力。此外,還將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力量進行協作攻關,開展再生稻專用品種選育和區域布局研究,篩選再生力強、兩季兼顧、抗逆性和適應性好的再生稻主導品種。

8月下旬,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機手正在搶收水稻。

  記者手記>>>

  發展再生稻需算好三筆賬

  噸糧田早已有之。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不少地方就開始創建噸糧田。對於重慶而言,零碎、分散和坡耕地本來就制約了糧食産量的提高,隨着種糧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又對再生稻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進而影響到了噸糧田的創建。或許正因如此,我市的再生稻面積,從過去的150多萬畝下降到如今的100萬畝左右,從單産最高的500多公斤,跌到畝均100多公斤。

  近年來,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我市再次把再生稻作為創建噸糧田的重要生産模式之一,大力推進。新時代創建噸糧田,要算好三筆賬。

  首先要算好生態賬。在“雙碳”背景下,糧食增産絕不能走以前大水大肥的資源消耗型老路子,而是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比如要充分利用當地光、熱、水、土資源,科學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實現農作物精準養分管理,以最小環境影響和生産成本,獲取最大産量,實現糧食生産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算好經濟賬。為創建噸糧田,市農技推廣總站探索了“春玉米+晚稻”“中稻+晚稻”等生産模式,試驗效果不錯。但是,多種一季糧食需要重新育秧、栽秧,翻地、管理等工序,扣除生産成本後只是略有盈利,也許會對農戶的生産積極性造成影響,需要進一步算好細賬。

  最後要算好長遠賬,通過品牌賦能稻米價值的提升。比如開州成功打造了“開州再生稻”區域公共品牌,通過標識、包裝讓再生稻變得更有商品屬性。目前,大足、江津、銅梁受權使用其品牌,抱團發展再生稻,如今再生稻優質米的零售價達到了10—15元/公斤,當地農民蓄留再生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