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 長江經濟帶上崛起魅力生態城-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11 09:39:22
來源:重慶日報

忠縣 長江經濟帶上崛起魅力生態城

字體:

  忠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長江橫貫縣境88公里,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忠縣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生態“含綠量”、發展“含新量”、經濟“含金量”同步提升,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成功創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提升生態環境含綠量

  推動“見綠親綠”成為生活常態

  “我們堅持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控源補短、一體推進,縣域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提升。”忠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冬明説。

  首先是“三水共治”護好一江水。忠縣加強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全縣建成污水處理設施88座,城區、鄉鎮(街道)、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全覆蓋,長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質連續6年穩定達到Ⅱ類,11個水域功能區均達到或優於考核要求,城市和鄉鎮(街道)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其次是“三重發力”管好一片天。忠縣聚焦“重點領域、重點時段、重點區域”,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紅橙黃”三色預警機制,嚴控交通、揚塵、工業、生活污染,完成涉氣散亂污企業綜合治理340家,減排氮氧化物550噸、非甲烷總烴104噸。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多年保持在345天以上,PM2.5年平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忠州藍”成為市民朋友圈頻頻分享的內容。

  同時,忠縣建成了餐廚垃圾生物降解無害化處置中心,全域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獲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穩步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長江兩岸20余萬畝柑橘標準果園形成獨特“生態走廊”。藍天、碧水、青山,在忠縣的生態版圖上濃抹了三種亮色。

  提升綠色發展含新量

  踐行“綠色低碳”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據吳冬明介紹,忠縣把“降碳”作為統籌推進社會生産生活深刻變革、綠色發展的“主抓手”,加快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優化調整。

  近年來,忠縣努力實現降碳低碳、源頭減排,積極融入碳市場,推動海螺水泥、天地藥業、特瑞新能源3家企業完成碳履約3500萬噸。與此同時,忠縣積極推動傳統産業綠色轉型,新能源材料、化學制藥2個主導産業和智能製造裝備、裝配式建築、糧油加工、果蔬加工4個特色産業,完成綠色智能化改造企業26家,淘汰落後産能企業5家。

  此外,忠縣還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管控,2023年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8%,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3.5%;推進城鄉清潔能源改造,建成西南地區最大LNG工廠,招商萬順場儲氣庫、頁巖油氣鑽探開發利用等100億級優質節能項目落地。

  提升生態轉化含金量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實現雙向轉化

  忠縣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着力實現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同頻共振、協同並進。

  忠縣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森林康養、農産品精深加工等生態産業,培育綠色品牌64個、重慶名牌農産品31個,“忠橙”“忠州橙汁”兩大區域公用品牌價值20.1億元。

  同時,充分挖掘忠文化、漢闕文化、鹽文化等本土文化,搶救性發掘“大地史書”中壩文化遺址,建成國家4A級白公祠特色生態文博景區。依託宋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中長江唯一孤島型城址,建成長江三峽首個國家文化公園皇華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忠縣還創新“文化+旅游+生態”模式,推動産城景、農文旅深度融合,將石寶寨、烽煙三國等“忠州八景”串點成線、連珠成景形成旅游資源集群效應。

  2023年,忠縣接待游客14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7億元;今年1—10月,忠縣接待游客164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04.6億元。

  吳冬明&&,忠縣將持續全面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長江經濟帶上魅力生態城,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新忠縣。(彭光瑞 張瀝文)

【糾錯】 【責任編輯:歐陽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