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山機械的車間內,機械手臂在加工摩托車齒輪。(北碚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採取邊搬遷、邊改造、邊生産的方式,加快生産線建設。”11月2日,位於北碚區歇馬街道的重慶永山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山機械)正在建設中的摩托車專用齒輪車間內,工人們正加緊調試設備,公司總經理劉愛生説,“一定要在今年確保二期新廠房投用,力爭年內形成年産300萬套摩托車專用齒輪的生産能力,打好2024收官戰。”
制定科學改造方案
老廠房大變身
成立於2006年的永山機械是一家成長於北碚的民營企業,從一個小小的工廠成長為全國最大的摩托車齒輪配件生産商,年産值近1億元。
隨着産能擴大,原有廠房已無法滿足生産需求。去年,公司拿下重慶川儀位於北碚的閒置廠房,實施整體搬遷。在完成一期生産線投産後,今年9月又啟動了二期生産線改造。
舊廠房翻新是整個改造過程中的關鍵一環。當時整個廠區非常荒涼,廠房外墻長滿了爬山虎,室內供水、供電設施嚴重老化。“我們心裏直打鼓,因為很多時候,老廠房改造比拿地新修更加困難。”劉愛生説。
二期改造的廠房原是壓軸車間。該車間屋頂天蓋、室內墻面早已斑駁,漏雨情況十分嚴重。舊廠房為磚混結構,不能大拆大改,只能進行局部空間改造。
項目啟動後,劉愛生與施工隊進行多次研討,制定出科學的改造方案。
“僅樓頂的防水我們就做了好幾層。”劉愛生説,“二期廠房改造持續了1個多月,投入上百萬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大幅提質升級。”
數字化改造升級
齒輪誤差比頭髮絲還細
走進二期生産車間,機器人手臂旋轉騰挪,一件件鋼坯被精準地放置在機床上,迅速加工成成品零部件。“現在還是調試階段,設備磨合好後,這條生産線平均每80秒就能下線一個成品齒輪。”劉愛生説。
齒輪從鋼坯到下線,需要經過車削、滾齒、剃齒等一系列工序。以前,整條生産線需要十幾名工人,現在只需要三四名工人動動手指就能完成。
“整條生産線經歷了一次‘大換血’,陸續投入的設備達300多&,包括銑削機、刨削機、磨削機等,不少設備還是從國外進口的。”劉愛生説。
剃齒是生産高精度齒輪的關鍵。以前,老廠房的剃齒機自動化程度不高,許多工序需要人工操作,誤差很大,只能生産一些低端車型的零配件。
就在上個月,他們購買了幾&最新的數控機床,着手産線數字化改造。然而,在設備調試時,卻碰到了難題——每次物料進入機床,機床都會被自動卡死,發出警報。
“在剃齒前,還需要用鑽頭、鉸刀進行切削加工,整套工序下來有十幾個步驟。所以,要找出問題出現在哪,很麻煩。”劉愛生和技術團隊經過近十天的現場檢測,對每道工序的加工産品進行檢驗,梳理了上百組數據加以分析比對。最終,他們找到了問題的靶點——進口機床對來料要求非常高,卡死是因為前面加工環節誤差太大,零部件精度達不到要求。
找準方向後,他們幾乎給每道工序都裝上了傳感器,通過數據採集、分析不斷優化操作流程,使前端加工的零件越來越精細。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生産線與剃齒機不斷磨合,終於實現順利生産。
這個月,他們對車間生産線進行了小批量試生産,下線的齒輪精密度可達到6級以上,誤差比一根頭髮絲還細。
政府性融資解難題
加快打造柔性生産線
除了建成自動生産線,二期項目還加緊推進柔性製造生産線改裝。
“過去,一個車型設計出來可以生産好幾年,但現在因為車型和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上游零部件種類也五花八門,僅我們公司生産的摩托車齒輪配件就有30多種。”劉愛生説。
和自動生産線只能生産單一産品不同,柔性自動化生産線能輕鬆切換生産模式,不同種類的工件也能在生産線上任意流轉,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生産。
然而,做一條柔性生産線,前期投入成本很高。一開始,公司流動資金不足,無法支付全部設備採購款。北碚區政府了解到他們的融資需求後,積極與合作銀行對接,為公司配套了融資産品。不到一週時間,他們就拿到了銀行的放款。“資金到位後,我們第一時間支付了尾款,設備將於月底陸續進場,保證了柔性製造生産線原有的生産節奏。”劉愛生説。
做足“提前量”,才能高質高效完成生産線改造。在廠房及産線改造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要保障生産不斷檔,避免耽誤訂單交付。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組建了多個攻堅專班,投入100多人的攻堅力量,整合各方資源打表推進目標節點任務。預計今年二期生産線全面投産後,將增加上千萬元的産值,形成年産300萬套摩托車專用齒輪的生産能力。
永山機械只是北碚區加快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北碚區相關負責人&&,接下來北碚區還將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汽摩、儀器儀表、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六大支柱産業,全力推動重點項目落地成勢、提質增效,打贏全年目標任務攻堅戰。(左黎韻 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