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推出“無陪護病房” 群眾就醫再添新“醫”靠-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09 09:18:30
來源:視界網

重慶推出“無陪護病房” 群眾就醫再添新“醫”靠

字體:

  家庭成員中一旦有人患病住院,就要“全家總動員”;一些家庭還面臨“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既要管小又要管老”等窘境。為化解這一陪護難題,無陪護病房作為一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逐步走進大眾視野。九龍坡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試點,並以此為基礎,推出“無陪護病房”。這一醫療服務模式,能否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照護需求?今日聚焦,由此展開。

  “無陪護”實則有陪有護

  因右腿髕骨骨折,今年79歲的鄭永芬,已在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骨科“無陪護病房”住院十多天。期間,醫院有專門的醫療護理員,為鄭婆婆提供24小時的“一對一”照護服務。鄭婆婆説,護理員專業得多,每天早晨給她打飯、洗臉、衝藥,下午晚上還要抹全身,什麼都弄得規規矩矩的。

  “無陪護”病房,並非無人陪護,而是由經過規範化培訓的醫療護理員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代替家屬承擔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照護,實現不用家屬陪護或陪而不護。

  鄭婆婆説,她的獨子已經年過半百,加之平時還要上班,如果全靠家人照顧,長時間住院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現在有了“無陪護病房”,就不再需要一人住院,全家奔波,實際上是從繁重的陪護任務中“解放”了家屬。患者家屬陳躍萍説:“護理員對病人好,我們也放心,比如説我送了飯來,等病號吃了,我就回去了,就有時間明天再弄點啥來改善生活。”

  中國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最新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4》顯示,2023年,中國 65 歲及以上人口數已經達到 21676 萬人,佔比達到了總人口的15.4%。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患者增多,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當前,住院病人若無家人陪護,通常的做法,是自行雇傭護工,費用高不説,專業性和責任感也很難得到保障。

  針對這一現狀,前不久,國家醫保局&&護理類立項指南(試行)和優化調整護理價格政策通知,文件亮點之一就是新增“免陪照護服務”項目,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免陪 照護服務”,就是指由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療護理員,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生活照護服務。為推動相關政策落地,重慶在九龍坡區人民醫院率先試點,探索“無陪護”病房的運行機制、管理模式、收費政策等,希望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無陪護病房”如何做到專業又安心?

  “把腳這樣抬着,數十下,然後再放下來,一、二、三……”正在對鄭婆婆進行康復訓練的,是護理員馬剛平。從業前,馬剛平參加了市衞生健康委主辦的培訓,培訓合格後被評為三星護理員。主要任務是幫助患者進食、督促服藥,協助臥床的病人翻身,進行康復訓練等,並時刻觀察和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有異常及時向護士報告。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骨科護士長何博介紹,專業的醫療護理員對於醫療護理工作來説,有很強的一個輔助作用。可以準時準點提示病人,去遵照醫療指示完成很多醫療治療的操作。

  為確保服務質量,九龍坡區人民醫院採取了嚴格的篩選與管理措施,構建起四級管理體系,通過醫院護理部、病區護士長、責任護士以及醫療護理員,層層壓實護理負責。同時,醫院專門制訂《醫療護理員考核評價辦法》,以此作為激勵與監督的依據。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以往患者家庭自請的護工,可能這周在産科、下周在外科,再下周人就在內科了,流動性大,專業性有限。“無陪護”病房,護理員工作區域和崗位職責相對固定,專業性更強,也有利於給患者更好的照料。但這樣的病房價格是不是很貴?普通百姓住的起嗎?也是問題的關鍵。

  陪護費用較市場平均水平更為親民

  針對“無陪護”病房,醫院採取新模式,直接對合作的專業陪護公司進行嚴格篩選與管理,相當於醫院集中“採購”護理服務,從而實現了規模效應,陪護費用較市場平均水平更為親民。一對一的護理服務費用為每人每天180元,一對二的服務每人每天140元,一對三的服務每人每天100元。與此同時,建立醫院、公司雙培訓雙考核機制,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或滿意度低於90%的護理員,將對護理員所在第三方公司進行約談,勒令更換醫療護理員。如果出現投訴糾紛,將對公司進行紅牌警告,情節嚴重將與第三方勞務公司解除合同。

  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楊以平透露,自啟動以來,患者陪護費用平均下降39%,專業陪護選擇率上升 52%,患者滿意度達98%。“無陪護”病房自11月初推行以來,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骨科住院病房,已有超五分之一的病人,選擇由醫療護理員照看。九龍坡區醫保事務中心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科科長高英表示,該舉措有效緩解了“421”家庭“一人住院 全家奔波”的後顧之憂,受到患者及家屬一致好評,同時形成經驗模式,為全市免陪照護服務收費政策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無陪護”病房,在歐美、東南亞等地已推行多年。目前,國內也有浙江、福建、山西、天津等多地在試點。從國內外的數據來看,實行了“無陪護”的病房,由於患者作息和飲食更加規律,康復效果得到保障,院內感染風險降低,不但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健康結局,還能縮短住院時長,整體降低患者的家庭支出。應該説,相較於家屬陪護和護工陪護,“無陪護”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觀察人士看來,這樣的模式要全面鋪開,還有一些要邁過去的坎。

  全面鋪開面臨兩大難題

  問題一:專業人才短缺。“無陪護”病房所需的醫療護理員,已被列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但目前這一群體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需求。以福建省為例,到2023年底,福建只有5331名護理員獲得培訓合格證書,遠不能滿足全省132個“無陪護”試點病區的需求。在崗的醫療護理員平均年齡5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佔比為93.3%,學歷低、年齡大等因素,也制約着行業整體技術能力提升。

  問題二:費用分擔問題。國家醫保局明確現階段“免陪 照護服務”僅適用於特級、Ⅰ級護理患者,並且暫不納入醫保。“免陪護”病房的費用,雖然低於自請護工,但對於經濟不寬裕的家庭,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何建立合理的分擔機制,既保障護理員的合理收入,又要讓患者能負擔,還要讓醫院和第三方公司能維持運營,需要各地因地制宜進一步探索實踐。

  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看來,“隨着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家庭小型化趨勢的愈發明顯,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醫院護理模式走專業化、職業化道路已勢在必行。”“無陪護”病房,是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社會的一項積極探索。它的出發點是讓患者安心、讓家屬放心,重點是優質照護。我們相信,隨着這項服務的持續探索和完善,必將惠及更多家庭。當然,“無陪護”病房的推行,也要注意尊重患者和家屬意願。照護生病親人是親情或孝道的體現,加之部分家庭會有經濟壓力方面的考慮,不宜成為所有患者的“必選項”。

  (重慶廣電-第1眼TV記者 吳春春 毛林濤 王祥 吳靜 李藝 袁媛 尹力 陳力 )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