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面癱?
面癱,臨床上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而中樞性面癱常因腦梗死、腦出血、顱內腫瘤等多種因素所致。
周圍性面癱發病突然,多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腫脹、麻木,表情肌癱瘓。初起時可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繼則出現面部表情肌癱瘓,不能做皺眉、露齒、鼓頰、吹口哨等動作。嘴巴歪向健側,額紋消失,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或喎斜,口角流涎,進食時食物常嵌在齒頰間。還可出現同側舌前三分之二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障礙。
中樞型僅限於下部臉的肌肉癱瘓,故皺額、蹙眉皆無障礙,且常有肢體癱瘓等症狀。
對於周圍性面癱,有哪些中醫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
面癱是針灸臨床上的常見病,無副作用且療效顯著。針灸在面癱的急性期、恢復期、後遺症期,辨證論治後分別採取遠端取穴和局部取穴進行治療。分期對於把握治病的時機、取穴、手法的運用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般周圍性面癱患者大多數在翳風、風池有壓痛,毫針針刺以瀉法,以引邪外出。額紋恢復較慢者,可用一穴三透法:陽白透攢竹、魚腰、絲竹空。眼瞼閉合不全者,可用一穴兩透法:四白透精明方向和四白透絲竹空方向。再配以電針治療,加強針感,促進面部肌肉收縮。
隔姜灸治療:
辨證論治後取相應的穴位,將厚3mm左右薑片放置於施灸部位上,再點燃艾柱進行溫和灸,能溫通經絡、疏風散寒、調和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筋肉得以溫煦濡養,從而加快面癱的恢復。
穴位貼敷治療:
採用馬錢子、細辛、白芥子等中藥打粉做成膏藥,敷在患側面部各個穴位處,以激發人體正氣,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風祛邪。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促進藥物吸收,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耳穴壓豆治療:
取穴位置為面頰區、眼、枕、交感、額,刺激耳部對應穴位,調節臟腑功能,平衡陰陽。
面部拔罐治療:
面癱早期,用玻璃罐閃火法,以患者側面頰部以顴部為中心拔罐,留罐五分鐘左右。疏通經絡,祛風散寒。
面部推拿手法治療:
穴位:印堂、陽白、太陽、晴明、四白、迎香、顴髎、地倉、牽正、下關、短車、聽言、承漿、翳風、風池、合谷。
手法:一指禪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推拿治療能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改善患側局部血液循環。
面部肌肉訓練(面部操):
在常規辨證治療的基礎上,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注意眼部衞生,預防用眼疲勞,平常自我鍛煉可做面部操,每日訓練2-3次,每個動作訓練10-20次,可促進整個面部表情肌恢復正常。
抬眉訓練:盡力將患側眉毛向上抬起;閉眼訓練:用力使眼裂閉合;聳鼻訓練:向上牽拉鼻部皮膚;示齒訓練:用力做齜牙狀,口角向側方移動;嘟嘴訓練:用力收縮口唇並向前努嘴;鼓腮訓練:囑患者雙唇盡力緊閉,使雙側頰部充氣呈膨脹狀。如吹口哨,吹氣球,做鬼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