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蠟療的治療原理與禁忌證-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05 20:11:54
來源:重慶市中醫院

中醫蠟療的治療原理與禁忌證

字體:

  什麼是蠟療?

  蠟療療法又稱熱蠟療法,簡稱“蠟療”,是中醫特色醫療技術,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曾記載着:“用蠟二斤,於悉羅中熔,捏作一兜鍪,勢可合腦大小,搭頭致額,其病立止也。於破傷風濕、暴風身冷、腳上凍瘡……均有奇效。”

  蠟療以醫用蠟為主要原料,利用固體蠟加溫後變成液態蠟作為溫熱介質,製成蠟塊、蠟墊、蠟餅等以適應治療部位體表形狀,涂敷或敷蓋於患部或者將患病肢體浸於熔化的蠟溶液中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理療方法,屬於溫熱療法中最常用的一種。

  蠟療功效

  蠟療具有溫經止痛、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健脾和胃、調節臟腑、益氣溫陽、升陽舉陷、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功效。

  蠟療的作用原理

  溫熱作用

  蠟療的熱作用較深,可達皮下0.2-1cm,通過局部加熱,促使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細胞膜通透性加強,有利於組織內淋巴液、血液等滲出物的吸收,減輕組織水腫,適用於炎症初期或急性扭傷、挫傷。

  機械壓迫作用

  石蠟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滯性,治療時與皮膚緊密接觸,隨着蠟溫的逐漸冷卻,石蠟的體積縮小,加壓於皮膚及皮下組織,因而産生柔和的機械壓迫作用。

  其它作用

  由於石蠟含油性物質,對皮膚有潤滑作用,可使皮膚柔軟並富有彈性,對瘢痕組織及肌腱攣縮等有軟化松解作用。還能改善皮膚營養,加速上皮的生長,促進再生過程和骨痂的形成,有利於創面潰瘍和骨折的癒合。此外,蠟療還具有鎮痛解痙作用。

  蠟療的適應證

  1.各種損傷及勞損:挫傷、扭傷、肌肉勞損及關節病變等,如關節強直、攣縮、慢性非特異性關節炎、肩周炎、腿鞘炎、滑囊炎等。

  2.外傷或手術後遺症:疤痕、粘連、浸潤等;癒合不良的傷口或營養性潰瘍等。

  3.神經性疼痛:神經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周圍神經病變、神經性皮炎、皮膚硬化症、肌炎、骨髓炎等。

  4.消化道疾病:胃脘痛、腹痛、胃腸神經症、胃炎、膽囊炎等。

  5.婦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症等。

  6.皮膚病:濕疹、黃褐斑、凍傷、神經性皮炎等。

  蠟療的禁忌證

  1.局部皮膚感覺障礙者、出血傾向者、嬰幼兒及孕婦禁用。

  2.心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結核、化膿性感染、傷口滲出未停止的病人。

  常用的蠟療方法

  1.蠟餅法:將加熱熔化的蠟液倒入鋁盤內,蠟液厚約2~3cm,待盤中石蠟冷卻成餅狀後,用刀分離切成適當塊狀放置於病患部位,外用塑料布、棉墊包裹保溫,此法多用於軀幹或肢體等面積較大部位的治療。

  2.浸蠟法:將手足浸入蠟液後立即提出,手足表面冷卻形成一薄層蠟膜,重復數次,使蠟膜達到一定厚度,成為手套或襪套樣,多用於肢體部位治療。

  3.刷蠟法:蠟液冷卻到55~65℃時,用平排毛刷蘸取蠟液迅速均勻地涂刷在病患部位,在皮膚表面形成一薄層蠟膜,厚約0.5~1cm,外面再包一塊熱蠟餅,或多刷數層,用塑料布或棉墊包裹保溫。

  蠟療注意事項

  需準確掌握蠟溫度,敷蠟時緩慢輕放;蠟療前需注意補充水分;蠟療室溫度應適當,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頭暈、心悸、噁心、嘔吐、大量出汗或者局部疼痛嚴重,以及紅疹,水腫時應立即停止蠟療;蠟療結束後,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受風。

【糾錯】 【責任編輯: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