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推動傳統村落從文化遺産變成文旅名片-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05 14:11:27
來源:重慶日報

石柱推動傳統村落從文化遺産變成文旅名片

字體:

悅崍鎮新城村新場老街 攝/李顯彥

悅崍鎮新城村

王家鄉光華村羅田大院 攝/李顯彥

中益鄉坪壩村田家壩 攝/李顯彥

  石柱,山川交織,雲海流轉,古老村落如珍珠般灑落於青山綠水之間。

  隨着城市化的推進,這些村落的傳統生態和文化特質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守護歷史文脈,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成為石柱縣急需解答的時代課題。

  近年來,石柱縣在市住房城鄉建委的支持、指導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探索並實施傳統村落的系統保護與創新發展,認真做好“挖掘、策劃、保護、融合”四篇文章,推動傳統村落由“靜態保護”向“動態利用”轉型升級,賦予這些沉睡的古老村寨新的生命力,讓鄉愁得以被記住,讓歷史與文化在新時代的浪潮下重新煥發光彩,生生不息。

  深度挖掘

  促進歷史積澱轉化為優勢資源

  石柱縣位於重慶東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這裡風情獨具——首批國家級非遺土家啰兒調發源於此,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孕育於此。

  這裡文化多彩——土家文化、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代代傳承,傳統村落承載着土家族繁衍生息的歷史厚度,也鐫刻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深印記。

  近年來,石柱縣在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深入探索,為全面掌握全縣傳統村落現狀,石柱縣組織住房城鄉建設、文化旅游、規劃自然資源等部門成立工作專班,逐村開展傳統村落及民族特色村寨普查工作。這項“地毯式”行動不僅摸清了村落分佈、資源稟賦等情況,還推動建立了傳統村落信息數據庫,為後續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截至目前,石柱全縣已有19個國家級傳統村落、8個市級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全市第三。

  在推動資源轉化的過程中,石柱縣注重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每一座古老村寨的背後,都是一段鮮活的歷史:從新城村的土家吊腳樓群到黃水鎮的傳統手工藝作坊,這些文化遺存不僅是石柱的精神標識,更是文旅融合的潛力點。為此,石柱縣對照國家和市級傳統村落名錄申報要求,深度挖掘村落特色,將符合條件的村落納入保護名錄,借助這些努力,傳統村落逐漸從“文化遺産”走向“文旅名片”。

  然而,資源的價值不僅在於保護,更在於融入現代生活。石柱縣通過多形式宣傳引導,廣泛調動村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引導村民逐漸成為古村落保護的中堅力量,不僅避免了人為破壞,還自覺傳承手工藝、復興鄉村文化。

  “石柱的傳統村落是一部活的文化史書。”石柱縣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通過挖掘這些村落背後的文化密碼,石柱縣正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讓散落在山水間的文化珍珠愈發璀璨,綻放時代光芒。

  深度策劃

  促進專業智慧轉化為美麗藍圖

  走進石柱縣王家鄉光華村,四週群山環抱,綠意蔥蘢間,一座始建於1848年的土家傳統院落靜靜矗立,這便是羅田大院。

  去年,石柱縣啟動王家鄉光華村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建設,通過對包括羅田大院、古戲樓、古碉樓在內的傳統房屋進行修繕,完善周邊配套,改善了王家鄉光華村村民生産生活條件,村民宜居水平明顯提升。

  傳統村落的保護,不能一刀切,而需要結合每個村落的獨特特點,因地制宜制定保護策略。近年來,石柱縣在保護過程中,注重分類施策,力求實現精細化規劃。

  為了讓每一片鄉土都能展現其獨特魅力,石柱縣多次邀請重慶大學建築學院、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專家學者實地調研,從古建築修復到整體規劃,從文化挖掘到功能設計,各領域的建議如涓涓細流,澆灌着保護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這樣的跨界合作,不僅為傳統村落保護提供了學術支撐,也賦予了石柱縣傳統村落保護以更宏大的視野和深遠的意義。

  同時,石柱縣注重規劃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堅守“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之道。無論是金鈴鄉銀杏村的原始生態,還是沙子鎮魚泉村的古樸院落,每一份保護規劃都融入了對村民需求的尊重和對村落特色的挖掘。截至目前,石柱縣已編制完成17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真正做到了一村一策,各具風韻。

  更為重要的是,石柱縣始終堅持第一線工作原則。特邀北京建築大學丁奇教授擔任全縣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設計總監,組建設計下鄉專業團隊常駐村落一線。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實施,團隊提供全程“保姆式”指導,確保項目從紙面藍圖走向真實田野,真正讓村民感受到保護帶來的生活之美。

  在這一系列科學規劃與實踐探索的引領下,石柱縣的傳統村落煥發出嶄新的活力。這些青山環繞的村落不僅守住了歲月的記憶,更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文化坐標。

  深度保護

  促進傳統古跡轉化為建設標杆

  引人入勝的“悅崍轎夫號子”,激動人心的“土家斷頭鑼鼓”,漫步在改造後的石柱縣悅崍鎮新城村的新場老街,如同觀看一卷浸潤歲月的畫軸,那順山而建的雲梯式街道,青石板鋪就的蜿蜒步道,層層遞升如通天之梯。

  老街兩側,錯落有致的青瓦房與懸空飛翹的吊腳樓相映成趣,雕花木窗精美絕倫,處處彰顯土家民族的獨特韻致。屋檐下火紅的辣椒與金黃的玉米隨風搖曳,似將大地的豐饒與人間的煙火一同定格,讓古老的街巷充滿靈動生機。

  如何讓一方時光靜止的天地歷久彌新?石柱縣的答案是深度保護,讓歷史的光輝煥發出新時代的魅力。

  為此,石柱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精準撬動財政杠桿,用好用活國家、市級專項資金。“十四五”以來,石柱累計投入資金1.1億元,完成9個傳統村落13個項目建設。爭取國家市級專項資金5587萬元,有效促進了民居修繕、文物保護、環境提升與功能完善。

  為了讓保護工程臻於完美,石柱縣建立起系統化的項目管理機制,確保每一處修繕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專人負責、專員把關、專班推進,質量與效率齊頭並進。施工現場的監督檢查多達140余次,問題整改214條,這種嚴謹務實的工匠精神,使傳統村落保護項目不僅成為精品工程,更成為展示文化自信的標杆工程。

  與此同時,石柱縣深知,只有讓群眾成為村落保護的主人翁,才能讓這些文化瑰寶真正“活”起來。從村民中廣泛收集意見,到引導其投勞投資,石柱縣致力於讓群眾從“台下看戲”變為“&上唱戲”,推動保護工作從政府單向推動向全民共建共治轉變。“十四五”以來,石柱縣群眾投資及投勞折資共計3500余萬元,參與管理1100餘人次,提出建設性意見338條。這種全民參與的保護模式,不僅增強了村民對傳統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將傳統村落變成了村民引以為傲的“最美鄉愁”。

  深度融合

  促進歷史文化轉化為綜合效益

  石柱縣中益鄉,曾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其中,坪壩村是中益鄉面積最大的村,也是全鄉4個貧困村之一。

  隨着鄉村全面振興的推進,坪壩村以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為契機,從人居環境改善入手,曾經“臟亂差”的院落通過土家吊腳樓風貌的恢復與庭院環境的整治,不僅改善了居住條件,還激發了村民積極性,開辦農家樂和民宿,實現了文化價值向經濟效益的轉化。

  近年來,石柱縣着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以系統性的整治與修繕重塑村落風貌。全縣累計修繕720間民居,修復古橋、古碉樓5座,整治屋面與院壩12萬平方米,同時鋪設污水管網和消防水池等基礎設施。傳統村落在恢復土家吊腳樓風格與青石階&地景觀的同時,也實現了功能與環境的雙提升。

  文旅産業成為石柱縣傳統村落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縣內多個村落以傳統建築和土家文化為依託,因地制宜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旅游業態。例如,黃龍村通過“住吊腳樓、吃農家飯、游田園景、享鄉村樂”的全景體驗吸引游客,2023年旅游接待量突破10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達3600萬元。這種結合不僅讓傳統村落獲得了穩定的經濟回報,也將其打造成了傳承土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時,石柱縣注重將非遺項目嵌入村落的保護與利用中,設立非遺傳承點13個、民宿街區1個、體驗點5個,形成了多層次的非遺文化展示與體驗體系。游客不僅能欣賞到傳統的吊腳樓建築,還能參與非遺技藝的現場體驗。通過這種方式,石柱縣讓傳統村落不僅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動態傳承的舞&,持續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千年古韻,因保護而延續,因融合而煥新。在石柱,深耕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既是對文化自信的深情禮讚,更是對鄉村振興的生動詮釋。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未來,煥新的石柱古村落將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創新的力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點亮時代之光。

  石柱縣兩村落入選2024年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

  近日,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公布了2024年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石柱縣2個傳統村落被列入其中。

  石柱縣楓木鎮雙塘村

  雙塘村位於石柱縣楓木鎮南部,是鄉村振興示範村,素有“大黃水旅游區後花園”之稱。該村院落格局呈北斗七星狀,多為圍合式院落、庭院。

  在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中,雙塘村將實施多項修繕與改造,包括完成安居型和宜居型民居整治16棟41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步道、公共活動場所及停車場,安裝路燈和消防設施;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成公廁和垃圾分類系統。同時,村內將打造非遺傳習場所與村史館,發展民宿經濟,助力集體經濟壯大,煥發傳統村落新活力。

  石柱縣石家鄉安橋村

  安橋村位於石柱縣石家鄉東北方向,村落多依山勢錯落分佈,建築體現濃郁的民族鄉土特色,是山間田園與人文風貌相融的典型村落。

  在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中,安橋村將實施搶救性保護,修繕安居型和宜居型民居14棟32戶,基礎設施建設將增設消防設施,包括消防水池、消防管網及遠程監控系統。與此同時,村內還將打造非遺傳習場所和村史館,以傳承文化、留住鄉愁,為傳統村落注入發展新動力。(王靜 劉廷 圖片除署名外由石柱縣住房城鄉建委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歐陽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