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黔江區新華中學,李應華和志願者們帶領孩子們開展“傾聽花開的聲音”公益活動。
十一月二十九日,李應華在辦公室介紹“笑臉墻”上他幫助過的孩子。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11月29日下午,陽光明媚,黔江區新華中學校園裏傳來瑯瑯讀書聲。
這天,志願者李應華應邀為學校“春蕾計劃”的女孩們開展營會。
從2006年開啟志願服務之路,累計志願服務時長2054小時的李應華自己也沒想到,當初他定下的幫助100名失學兒童目標早已突破,僅執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春蕾計劃”,他就幫助了4946名“春蕾”女童,成為“春蕾”女童的知心哥哥。
從大山裏走出來
選擇志願服務這條路
李應華今年48歲,可孩子們依然喜歡叫他“哥哥”。
李應華出生在黔江區濯水鎮的五福嶺。上初二時,突如其來一場大火,把他家燒燬,只剩院壩裏一間小棚屋。
突遇變故,社會為他伸出援手。沒有棲身之所,他便借宿在鄰居家。班裏同學為李應華發起捐款,有捐飯票的,也有捐一角兩角錢的。到現在他仍記得一位叫孫曉華的同學,捐了兩塊錢,是捐得最多的。最終,李應華收到了10多元的飯票和三四十塊現金,幫助他度過了困境。
讀到高二,家裏沒了經濟來源,李應華只得輟學,讀高一時找別人借來的學費和書本費,直到他輟學出來打工才還清。
“小時候別人對我的幫助,讓我在這些善舉中找到人生價值的方向。”李應華説。
工作後,李應華有了固定收入,當他看到家鄉有貧困家庭的孩子輟學,就會伸出援助之手。
2002年,李應華自學廣告設計製作,開了一家廣告公司。2006年,他開啟了志願服務之路。他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小目標:將年收入的5%用於做慈善和公益。
那時,李應華還不是一名全職志願者和公益人。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發生後,李應華作為民間志願者,第一時間進入汶川,當起了救援志願者。在這裡,他看到了專業化、組織化的志願服務力量所能提供的支持。從地震前方回來,李應華決心成為一名全職志願者和公益人。
2017年,由李應華創辦的黔江區社稷公益慈善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成立。
2018年,社稷與“春蕾計劃”相遇,李應華正式開啟“春蕾”哥哥之路。
匯聚多方力量
建起“春蕾愛心之家”
事實上,早在2013年,李應華就幫助了一位“春蕾女孩”。
2013年5月,黔江區阿蓬江鎮大坪村發生火災,女童運運(化名)的家在火災中化為灰燼,一家四口沒有了住所。
李應華聽説後,立即在“黔江在線”網站發帖募捐,一天內收到100多筆轉賬,共計3萬餘元。
收到善款後,又有一個難題擺在他面前,如何用3萬塊錢修房子。
李應華&&了黔江的愛心企業,一家企業捐贈了50噸水泥,有人捐了電線,還有愛心人士開卡車來幫忙運輸材料……
三個月後,三間房帶一個院壩的120平方米房屋建成了,李應華為其取名“春蕾愛心之家”。
後來,運運也成了“春蕾女孩”。
社稷公益慈善發展中心位於黔江某小區臨街房屋,遠遠就可以望見二樓陽&盛開的鮮花,那是為女孩們特別佈置的“春蕾小花園”。
從山裏來到黔江城區上學的“春蕾女孩”,離家很遠,離這裡卻很近。每個“春蕾女孩”都能刷臉解開中心的門禁,到了周末,她們會來這裡借閱圖書、打印學習資料,或者在陽&上聊聊天。中心放置了洗衣機和烘乾機,孩子們可以來此清洗、烘乾被褥,在多雨的黔江保持幹爽。
“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都會伸出援手,給我前行的力量。”這是中心進門處,孩子們寫下的留言。
中心會議室的一面墻上貼了十多張女孩的笑臉,李應華能講出每個人的名字和情況:
“這是芳芳(化名),現在重慶師範大學,她高考那年遇到家人過世,高考後我幫她一起處理後事,孩子特別堅強。”
“小李,考上了北京的大學,讀的航空航天專業,優秀得很。去年我幫她&&了一個航空航天方面的論壇,她參加後回來跟我説以後也要從事航天工作。”
在李應華心中,這些笑臉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默默支持鼓勵
幫助困境中的女孩走出陰霾
2022年4月,李應華到新華中學校做了一場“春蕾成長營會”,那天正好是“春蕾女孩”丹丹(化名)的生日,李應華穿過人群,把禮物送到丹丹手上。
這是丹丹第一次感覺被重視,活動結束後,丹丹給李應華發了一條微信:“哥哥,很感動你今天找到我,把禮物送給我,謝謝你們記得我的生日!”
自那以後,丹丹時常與李應華&&。2022年9月,丹丹主動提起自己“生病了”,被醫院確診為抑鬱症,準備休學回家。
“其實看到這樣的信息,我很難過,但我沒有説一些類似‘加油、開心’的話,而是和她互相分享生活趣事、照片,讓她感覺身邊有人在支持她。”隨後,李應華&&了丹丹母親,得知已經辭了工作回家陪孩子,可丹丹仍會出現自殘行為。
説到這,李應華流淚了:“孩子還小,還有大好的未來,我們不能放棄她!”
與丹丹父母溝通交流後,李應華發現母親與丹丹之間的溝通有問題。
李應華一邊和丹丹母親一起商討和女兒更好的溝通方式,一邊鼓勵丹丹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地,丹丹的情況開始好轉。
2023年9月,丹丹進行復查,可以繼續回學校讀書了。丹丹説,哥哥讓他收穫了勇敢和自信。
現在丹丹上高三了,在班上當了班長,碰見志願者哥哥姐姐會熱情擁抱,工作人員去“春蕾妹妹”家裏做家訪,丹丹只要有時間都會跟着一起去,且一點都不避諱自己曾經患過抑鬱症,會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妹妹們。
暑期志願者加入團隊
讓關愛越傳越廣泛
2019年,志願者陳洪霞利用大一暑假時間,來到中心當志願者。彼時,李應華為“春蕾女孩們”安排了一場畢業晚宴,每一桌都擺了女孩們的名字,還邀請了在黔江工作的婦女幹部等,與小女孩們面對面交流。
這場“春蕾女孩”成長儀式,打動了陳洪霞,她決定畢業後來中心工作,像李應華一樣關愛這些孩子。
為了更好掌握“春蕾女孩”的學習、生活情況,李應華開闢了“蒲公英來信”,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孩子們保持溝通交流,孩子們學習生活中取得的成績、成長的煩惱,都會寫信告訴他們。
青春期的女孩們願意與大姐姐交流,陳洪霞就成了孩子們的“洪霞姐姐”。
2022年春節除夕夜,陳洪霞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春蕾女孩”小王的一條分享:“馬上除夕了,大家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我卻在醫院陪奶奶。”
小王患有聽力障礙,平日裏靠書信與志願者們溝通,陳洪霞看到這條朋友圈,先是給小王寫了一封信,再出門買禮物,到醫院送給小王,陪她過了除夕。
“我知道小王妹妹很不容易,上課聽到一半,就需要借同學的筆記來學習,我不斷鼓勵她。”陳洪霞告訴記者,自那晚後,小王的傾訴多了起來,有時一週要給她寫三封信,一到周末,還會來中心找他們。
去年,小王考上了大學,製作了一本相冊送給洪霞姐姐,裏面都是她收集的洪霞姐姐的照片,相冊取名為“我們的故事”。
陳洪霞説,“春蕾女孩”們寄來的信件,不僅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描繪,更是對他們的信任和肯定。
今年11月15日,是李應華48歲生日,丹丹提議為哥哥準備一個生日的驚喜。女孩們花了三周時間籌備,在洪霞姐姐的幫助下,悄悄打印了李應華做公益活動的100多張照片,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生日視頻”的製作。
生日當天,李應華看到這條視頻,流下了感動的眼淚。那一張張照片,像“春蕾小花園”裏灑進來的陽光一樣溫暖。
最後,在孩子們的包圍中,李應華對着蛋糕許下了生日願望:“相信未來,不止期待,孩子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記者 楊鈮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