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黨員、外賣騎手周雲川利用送外賣上門的機會開展防詐宣傳。
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龍德社區流動黨支部開展黨員學習。
在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龍德社區,流動黨員蔣文逸每月兩次為居民義診。
“我是一名來自四川的黨員,可以來參加你們社區的組織生活嗎?”10月23日,在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龍德社區,一位老人來到社區辦公室,首先亮明自己的黨員身份。
“歡迎歡迎,快進來坐。”看到有黨員主動來報到,社區黨委書記梅鐘利笑着扶老人趕緊落座,取來社區流動黨支部黨員名冊,為他辦理黨員登記。
老人名叫田建明,來自四川廣安,退休後來到巴南區居住。前兩天,在小區打乒乓球時,同為黨員的小區居民閆強學告訴他,流動黨員可以在龍德社區參加組織活動。“總算找到組織了!”田建明説。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任務措施,要求各級黨組織加強關懷幫扶。
如何做好流動黨員的管理服務、精準賦能?重慶有哪些探索與思考?在調查採訪中,答案漸漸明晰。
找到歸屬感,黨組織給流動黨員一個“家”
“因工作、學習單位或居住地發生變化,沒有轉移正式組織關係,連續6個月以上不能參加正式組織關係所在黨支部活動的黨員,應界定為流動黨員。”這是《意見》對流動黨員的明確定義。
“只要身份是黨員,不管組織關係在不在我們社區,都可以在這裡過組織生活。”梅鐘利翻開流動黨支部的黨員名冊,上面一個個名字她再熟悉不過。
2016年,梅鐘利來到龍德社區工作,在居民中走訪摸排,陸續發現了30多名居住在社區、組織關係在外地、沒有亮明身份的流動黨員。社區黨委及時把大家組織起來,每月開展“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與社區管理的黨員一視同仁。
排查中,梅鐘利還發現了19名組織關係在社區、但人長期在外地的流動黨員,常年在山東、福建一帶開輪船的張大華就是其中之一。張大華有20多年的黨齡,每次接到流動黨支部書記王曉林的電話都很激動,“王書記,回來我就到社區來找你和梅書記報到,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為了讓流動黨員有家的溫暖,龍德社區黨委於2017年11月成立了流動黨支部。經過一段時間摸索,邀請退休的老黨員王曉林擔任支部書記,老同志“坐鎮”定期給出門在外的流動黨員們打電話、發視頻“一對一”&&,社區黨委還線上推送學習內容,把黨組織活動的照片、視頻、學習心得等發到支部交流群……“有人關心你、提醒你。在外一個人漂泊,只要點開支部交流群,就感覺在組織的大家庭裏。”張大華等黨員的歸屬感滿滿。
感受到組織關心和溫暖的,還有住在沙坪壩區渝碚路街道楊公橋社區的楊健。今年57歲的他,雖然家住沙坪壩,但每月的29日,都會出現在老家合川區香龍鎮金龍村,參加黨員學習、過組織生活。
楊健退休前在金龍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卸任書記後,楊健隨家庭來到沙區居住,但他的組織關係依然保留在金龍村。“雖然沒當書記了,但我的黨員情結很深,該學習的內容不能落下。”
今年8月,金龍村黨委告訴他可以依託“紅岩先鋒智慧黨務”&&,聯動沙坪壩區相關基層黨組織,就近參加黨員學習、過組織生活。
“又找到一個‘家’。”從9月起,楊健就到居住地所在的楊公橋社區開展黨員學習。“現在,楊老師在我們社區黨委的直屬支部學習,平時還能和社區其他黨員一起外出參觀學習,參加街道組織的黨員活動。”楊公橋社區黨委書記張軍介紹。新環境裏楊健認識了不少黨員朋友,近期將和同樓棟的獨居老人結對開展志願幫扶。
追尋價值感,發揮專長在“新陣地”打拼
與流動黨員談心交流,梅鐘利發現五六十歲的黨員,他們的黨齡普遍都不短,“年輕時入黨,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如何發揮流動黨員的專長、讓他們再次找到曾經作為黨員的榮譽感?
2022年5月,轄區的都靈態度小區消防管網出現漏水,每天滲漏近20噸,影響高層建築消防栓的正常使用,需要動用專項維修資金進行維修。諮詢專業維修公司後,物管公示維修方案,需花費18萬元。
較高的預算費用以及不夠完善的維修方案引發小區業主的質疑。流動黨員馮健住在這個小區,他曾是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百壩鎮東塔小學的數學老師,退休後常年在重慶居住。
考慮到馮老師有數學方面的專業技能,他本人也主動站出來為小區服務,社區黨委和小區其他業主積極支持他參與到這個維修項目的實施和監督中。馮健與小區黨員、業主代表共同對初步的維修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運用數學知識對方案優化提出了具體建議。工程開始後,他又參與到施工、驗收等環節,對維修服務、更換的管網質量、産品報價等嚴格把關,確保維修項目質量好、花錢少、流程規範。
2個月後維修完成,項目的實際費用控制在了14萬元,不少業主給馮健等黨員和熱心居民豎起大拇指。這讓馮健很有成就感。
找到價值感的流動黨員,還有奔跑在城市街巷中的年輕人。
在沙坪壩區陳家橋、土主片區,經常可以見到一位身材高瘦、行色匆匆的外賣騎手。他叫周雲川,因為經常和其他外賣騎手參加陳家橋街道學府社區新就業群體志願服務活動,與社區工作人員也熟絡起來。愛溝通、待人貼心、組織能力強……這是他給社區留下的印象。閒談中,學府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龍嬌得知,周雲川還是一名流動黨員。
周雲川曾就讀重慶建築科技職業學院,擔任過學生幹部,大三時成為正式黨員。2017年畢業後,他的組織關係由學校轉到了老家合川區龍市鎮,他本人則留在陳家橋就業。
亮明身份後的周雲川每月到社區參加黨員學習,特別關心國家對快遞行業發展的政策保障,也把騎手的職業環境反映給了學府社區。沙坪壩區正積極創建“騎手友好街區”,周雲川把組織部、社工部解決外賣騎手進門難、找路難、休息難等舉措向其他騎手宣講,及時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
“現在我們騎手進小區,只需把訂單信息出示給物管,就能快速進入到樓棟送餐。”聊起外賣行業的變化,周雲川很是感慨,“作為一名外賣騎手,我為自己的職業受到尊重而欣慰;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帶頭把外賣服務做精做好,不辜負街道社區以及全社會對騎手等新就業群體的關心關愛。”
激發責任感,在需要的地方持續“發光發熱”
組織的關心、持續的學習、群眾的期待……多種因素組合在一起産生着“化學反應”,激發流動黨員內心的責任感。
小區物業糾紛一度困擾龍德社區。梅鐘利就想在樓棟治理中發揮黨員的引領協調作用,但社區管理的黨員只有30多名,整個社區卻有60棟樓。
流動黨員願意參與樓棟、小區治理嗎?“書記,自從參加社區的組織生活,我們早就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組織怎麼安排,我們就怎麼幹,不講條件!”大家紛紛表態。
從此,龍德社區的“有生力量”——流動黨員加入到小區治理中,有的還兼職小區黨小組長、樓棟長、網格長。
58歲的流動黨員賴洪梅正是其中一員。她所在的小區有5棵大黃葛樹,有業主向物管公司反映,希望修建大樹下的配套設施。這筆錢該由誰來出,物管和業主各執一詞。
賴洪梅是該小區的黨小組長,她與熱心居民帶着大家的訴求多次找到物管公司協商。形成初步方案後,她們又挨家挨戶徵求業主意見。經過多輪談判,最終敲定方案:使用石材修建樹圈圍欄和休閒座椅,費用為9萬元,物管公司和業主各出一半,業主部分從小區的公共收益中支出。
“維護小區的和諧,是我們黨員應盡的責任。”賴洪梅説。在參與小區治理的流動黨員隊伍中,像賴洪梅這樣的骨幹成員就有六七個,其他流動黨員也都在樓棟裏發揮作用。他們在物管公司和業主之間搭建起溝通理解、建立信任的橋梁。
一年前,周雲川和同事們加入了“紅岩輕騎兵”隊伍。看到樓道有易燃物堆放,他會及時在治理微信群裏反饋;發現街面有窨井蓋缺失,他會第一時間&&網格員;有時送外賣上門看到是獨居老人,他還會多説幾句,提醒老人提防電詐……“紅岩輕騎兵”的作用,就是走街串巷送外賣的同時,當好一雙雙守護平安、推進治理的“眼睛”。
閒聊中,周雲川向記者講述他親歷的一個細節。有幾次半夜送餐,看見空寂的街道上還有人孤零零地走着,他都會主動停下來,詢問是否需要用摩托車捎上一程……雖然當騎手身心勞累,但周雲川有一個黨員的身份,他覺得應該努力去做好這些小事。“願做一束光,哪怕微小,照亮自己也溫暖別人。”他説。
“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是新時代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近段時間,梅鐘利一直在認真領會《意見》精神,&&要把新發現的流動黨員納入統籌管理,落實好基層黨組織直接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的責任,同時為他們創新創業、發揮作用提供幫助,把精準有效、關愛服務的要求體現在流動黨員管理的各方面。(本欄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記者 張珺 實習生 程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