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守護生物多樣的美麗-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28 09:54:07
來源:重慶日報

他們守護生物多樣的美麗

字體:

  人物名片

  楊泉 52歲,2002年參與籌建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開展對崖柏的繁育與研究工作,現任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2020年,楊泉帶領團隊建立了以保護區為主體的科研合作&&,深入開展以崖柏為代表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拯救擴繁工作。

  人物名片

  王飛 42歲,2005年入職萬州區水産研究所並從事長江珍稀魚類繁育和研究工作,現任研究所科研組組長。近十年來,王飛及其團隊已累計向長江增殖放流胭脂魚、岩原鯉、中華倒刺鲃等魚苗7000余萬尾,為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開州區崖柏繁育科研基地,人工繁育回歸野外的崖柏在群山懷抱中生長。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萬州區水産研究所雙河口基地,為讓“生産”中的長江鱘保持呼吸順暢,工作人員不停向魚鰓澆水。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前兩天,又一批崖柏幼苗離開雪寶山,前往昆明進行適應性栽培。

  雖未曾同行,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以下簡稱“雪寶山保護區”)主任楊泉依舊牽掛不已:“每一株崖柏幼苗,都是我們看著長大的,真的是‘兒行千里母擔憂’。”

  自2002年參與籌建雪寶山保護區並進行崖柏人工繁育以來,楊泉和他的團隊已成功繁育崖柏270余萬株、野外回歸75萬餘株、在全國17個試驗地點遷地保護和適應性栽培崖柏苗木5000余株。

  雪寶山往南約150公里,地處萬州區大周鎮長江口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馴養基地裏,萬州區水産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科研組組長王飛解開幾個麻袋,將袋中餌料撒向水中。頃刻間,一尾尾長江鱘歡騰游弋,濺起片片水花。

  從事長江珍稀魚類人工繁育研究19年,王飛被許多人稱為“魚爸爸”。每年,他和同事們要向長江增殖放流魚苗超200萬尾,維護着長江生物的多樣性和平衡性。

  從最高海拔2626米的雪寶山到浩浩湯湯的長江,楊泉和王飛都在用自己的堅守與付出,講述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慶故事。

  親身去做,才知道事情有多難

  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崖柏野外滅絕。1999年,植物分類學家劉正宇在雪寶山再次發現了崖柏的分佈群落,其野生種群僅分佈於雪寶山山脈長15公里、寬不足1000米的狹窄範圍,數量不足1萬株,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2002年,楊泉參與籌建雪寶山保護區,從此與崖柏結緣,“要有效保護好崖柏,首先要摸清野生崖柏家底,對保護區所有野生崖柏確認數量並掛牌編號,讓每株崖柏獲得身份。”

  為此,北京專家郭泉水、重慶專家劉正宇、楊泉和雪寶山保護區全體職工、護林員陳宗兵……被集中編為四個小組,帶着方便麵等速食品,齊齊奔赴大山兩萬多公頃的原始森林。

  崖柏名副其實,絕大多數生在懸崖峭壁上,要近身為他們挂上號牌,可謂千難萬險。進入深山,楊泉他們常常在山林間一待就是兩個多月。

  手扳岩、王家岩、駱駝峰……為了探訪崖柏,楊泉走遍了雪寶山保護區的每個角落。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句話,放在王飛身上同樣適用。

  “我3歲就被爺爺和老漢帶到了魚塘邊,從小看他們繁育魚苗,可只有自己親身去做才知道事情有多難。”2005年,大學畢業後入職研究所的王飛從最基礎的喂魚開始學習,一年後才逐步接觸魚類繁育工作。

  2006年2月底,王飛迎來了入職以來的最大考驗:為四條匙吻鱘進行人工排卵。

  “打完催産素,有三條鱘魚開始正常排卵。每半個小時排一次,一次大約排卵100毫升。”王飛和同事蹲守26個小時後,三條鱘魚完成排卵,可還有一條鱘魚卻遲遲未見動靜,“大家綜合研判後決定給這條鱘魚補針。”

  補針後,鱘魚開始排卵,並在20多個小時後排卵完成。此時,王飛已經40多個小時未曾合眼:“那時真的累,倒頭就睡。”

  讓王飛和同事們頗感欣慰的是,僅第四條匙吻鱘排出的魚卵,後來就孵化出32萬尾水花。

  不懼失敗,只為留存更多物種

  “高高山上一樹槐,我望槐花幾時開……”大山裏,楊泉常常會唱這首歌。

  一開始,他天天盼著崖柏開花。可崖柏卻一直只開花不結種子,只能進行人工扦插。

  2005年,郭泉水率先在實驗室和雪寶山區域進行崖柏人工扦插實驗。可經過6年反復試驗,他們用了各種方法,扦插生根率最高僅有20%。

  2011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從崖柏的小樹上採集了一些穗條進行扦插。在同樣的條件下,這些穗條的生根率竟然能達到96%。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12年10月,雪寶山區域內的野生崖柏種群10餘年來首次大規模結種。

  “野生崖柏種子自然脫落髮芽並成樹的幾率非常低,但如果人工培育,成功率就要高得多。”楊泉説,“而且有了小樹苗,就有了大規模穗條扦插的基礎條件。”

  2023年2月23日,在崖柏人工繁育更系統、更規模化、技術更成熟的基礎上,楊泉帶領着團隊開始嘗試進行崖柏的遷地保護和適應性栽培:“只有讓崖柏在更多區域內存活,我們才能獲取更多樣本,發現更多隱藏在崖柏中的秘密,才能更好地拯救和保護崖柏,就有希望在突發環境事件中留存一個物種。”

  留存更多物種,同樣是王飛努力的方向。

  今年3月27日,王飛和他的團隊在歷時11年後,終於在重慶首次完成長江鱘人工排卵——挑選的15尾(雌魚8尾,雄魚7尾)長江鱘親本魚中,有3尾雌魚排出卵粒,約2100毫升、14萬粒;雄魚中也有4尾排出精液。

  早在2013年,研究所就從湖北引入了一批1年齡長江鱘小魚苗,在我市率先啟動長江鱘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研究。

  可在現有的人工養殖條件下,發育成熟的長江鱘仍然不具備自然産卵的條件。

  在前一年年底,王飛和團隊通過挖卵觀察的方式,挑選性腺已經發育到4四期的魚,進入備産培育。然後對選中的長江鱘進行長時間的沖水等模擬刺激,使其性腺充分發育成熟,並具備人工催産排卵條件。

  “我們要在魚卵發育至四期末,即將進入成熟第五期時開始催産,時間點稍微沒踩準,哪怕前後相差僅一兩個小時,排出的卵粒都無法進行正常受精。”兩天兩夜,王飛和工作人員都不敢合眼。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排出的卵粒成熟度過高,獲得的14萬粒長江鱘受精卵並沒有順利孵化出魚寶寶。王飛説:“有了失敗的經驗,明年我們一定能做得更好。”

  帶新人開新局,守護生物多樣之美

  往年11月底至來年開春,是王飛相對清閒的日子。可今年,他還在進行着一項重要的工作——“帶新人”。

  今年7月,23歲的陳富凱自四川農業大學畢業後入職研究所,王飛成為他的“師傅”。

  “我們這一行,人才斷層很嚴重。”王飛告訴記者,自他入職研究所後,10年裏研究所再沒有新人入職。

  陳富凱入職後,像王飛當年一樣從喂魚開始學習。每一個環節,王飛幾乎都是手把手親自教導:“只有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學習,一步一步穩紮穩打,才能做好每一項工作,守護生物多樣性之美。”

  在長期的實踐中,王飛摸索出長江珍稀魚類人工繁育的兩大“秘訣”:親魚管理和精細繁育。

  為了實現親魚管理,王飛帶領着團隊堅持為魚兒提供好環境和好飼料,匠心守護魚兒成長。“定期進行水質改良,隨時監測,每晚開氣提機增氧,飼料則根據各魚類習性進行親魚配方,讓魚兒長得好,發育得好,充分具備當爸爸媽媽的條件。”11月24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馴養基地裏,王飛細細為陳富凱講解着,“每種魚排卵時間、方式、需要的水溫、催産劑的劑量都是不一樣的,只有用心觀察、匠心實踐,才能了然於胸。”

  王飛在“帶新人”,楊泉則忙於“開新局”——將雪寶山鎖口河畔一家關停的水産養殖場改造為“亞高山濕地動物拯救和繁育基地”,“前幾天,西南大學水産學院和重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四名專家教授來到了現場進行實地考察,目前正在進行方案設計。預計明年四月基地就能投用。”

  其實,這並不是雪寶山保護區第一次嘗試進行動物繁育。

  去年,雪寶山保護區就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西南大學、重慶動物園共同努力,在雪寶山保護區實施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冠長尾雉的繁育及野化放歸科研項目。

  如今,白冠長尾雉不僅度過了雪寶山的第一個嚴冬,還順利産卵並自然孵化出17隻幼雉。

  “明年,白冠長尾雉在雪寶山的種群將進一步擴大。”兩鬢染風霜的楊泉眼裏卻滿是憧憬。(記者 陳維燈)

【糾錯】 【責任編輯:歐陽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