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 兩代人的環保“接力跑”-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21 08:54:37
來源:重慶日報

向綠而行 兩代人的環保“接力跑”

字體:

人物名片

  王勤,63歲,曾在原重慶環境保護導報社任職,1991年3月起先後任原重慶市環保局宣教處處長、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兩江新區分局局長等,2021年11月退休。

  人物名片

  黃弘,28歲,浙江大學生態學博士,現為市生態環境局總量處二級主任科員,2023年主動申請赴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城口開展基層鍛煉,積極推動當地瀕危植物崖柏碳匯開發。

川渝生態環境聯合執法組正在查看某工廠違法排污情況。(受訪者供圖)

  從市生態環境局二級巡視員崗位上退休已三年,王勤仍在從事着與生態環保相關的工作,在生態環保領域深耕了37年。

  在王勤退休一年後,時年26歲的黃弘通過定向選調來到重慶,成為市生態環境局的一員。

  或許是“一群人”到“另一群人”的接力,詮釋此路薪火相承。王勤和黃弘兩代環保人,雖未曾謀面,卻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着重慶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天藍地綠水清。”

  “我從報道環保的記者崗位,走上了環保工作的管理崗位。”初冬的陽光灑落窗欞,王勤抿一口茶,往事如光影斑駁在眼前浮現:“1974年,重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城市環保局,説明當時重慶的環保形勢非常嚴峻。”

  王勤記得,1987年他入職重慶環境保護導報社時,重慶的天空還時常飄落酸雨和“黑雨”,“重慶是重工業城市,鋼鐵、化工、冶金、能源等是最主要的産業類型,由此成為當時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還被稱為‘霧都’。”

  為了改善環境質量,重慶在許多領域都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

  比如華能珞璜電廠在1988年初建時,就引進了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脫硫環保技術,成為全國第一家引入大型煙氣脫硫裝置的發電企業,開創了國內火電企業環保發電的先河。

  “重慶還先後實施了煙塵控制區建設、民用氣化工程、餐飲業推廣清潔燃料、主城區‘清潔能源’工程、‘五管齊下’凈空工程等,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提升,逐漸甩掉了‘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兩頂‘帽子’。”回首往事,王勤感慨萬千。

  天藍地綠水清,也正是年輕人黃弘落腳重慶的重要原因。

  “最好的成果應該寫在大地上。”黃弘畢業前在重慶開展過科研採樣,但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學生態學的,我相信,在祖國的大西南生態發展&&中,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新目標。”

  碳達峰碳中和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碳排放權交易是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重要的政策工具,而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納入地方試點碳市場的省市。參加工作後,黃弘有了新的體會。“從面向存量的負向反饋轉為面向增量的正向引領,這要求我們首先要在思路上進行轉變。”

  2023年,黃弘主動申請到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城口開展基層鍛煉。

  “城口是我參加工作之後出差的第一個地方,那時高速還沒通車,路途十分遙遠,山路曲折。”城口位於渝、川、陜三省交界處,雖地處偏遠卻生態優美,與黃弘幹事創業的理想不謀而合。

  “想辦法幫企業解決問題,才能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到了城口,黃弘被安排到咸宜鎮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在咸宜鎮明月村調研時,黃弘發現村裏有一片10餘年前人工移栽的崖柏林子,“當年野外回歸規模約有750畝,因為無人管護,狀況不是很理想。”

  崖柏,是重慶特有的恐龍時代白堊紀孑遺植物,號稱“植物活化石”。

  “崖柏如此稀有,我就想著能不能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為這片崖柏做點事情。”黃弘以現存崖柏為基礎,對咸宜鎮林業碳匯資源開展摸底調研,並着力推動“技術指南—項目示範—推廣應用”全鏈條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創新路徑在咸宜鎮落地見效,“崖柏碳匯將於近期通過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實現挂網交易,讓區域內200多戶鄉親實現增收,這是來自大山深處的‘兩山’轉化故事。”

  下一步,黃弘計劃結合咸宜鎮本地特色,在項目推進、交易模式、收益分配等環節上精心策劃,深度賦能縣域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並通過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及重慶“碳惠通”&&實現交易。

  今年28歲的黃弘正摩拳擦掌,在大巴山深處努力用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而在王勤30餘年的從業經歷中,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2014年至2015年期間,兩江新區部分區域的居民受困於臭氣擾民。

  “那段時間壓力特別大。只要有空,再晚的投訴我都要到現場給居民做解釋,做協調工作。”王勤記得,2014年上任市生態環境局兩江新區分局局長時,正是兩江新區快速發展的時期,“企業大量聚集,環保壓力倍增”。

  經多番調查取證發現,居民投訴的臭氣主要來源於兩江新區的汽車及相關零部件製造企業。

  “汽車製造産業,一直是兩江新區的支柱産業之一,臭氣主要來源於汽車涂裝等環節産生的揮發性有機物(VOC)。VOC治理不好,汽車産業發展就會處處受限。”王勤帶領團隊與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頂住壓力,不僅助力推動全國首個VOC治理地方標準&&,還推動18家企業在一年時間裏投入3.6億元、新增48套VOC治理設備,徹底解決了臭氣擾民問題,也推動了兩江新區汽車産業的綠色發展。今年1—5月,重慶汽車産量達到99.7萬輛,重新成為“中國汽車第一城”。

  “企業出了環保問題,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幫企業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王勤如是説。

  “生態環保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幹這一行就要愛這一行。”

  “生態環保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幹這一行就要愛這一行。在其位謀其政,要敢做事做好事,不能躺平。”從業30餘年,王勤帶領團隊一直在探尋強化環境管理和服務企業發展的妙計良方。

  記得有一年,某企業私設暗管往嘉陵江裏排放未經處理的高濃度廢水。

  充分掌握證據後,王勤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該企業徵收了排污費並處以排污費兩倍的罰款,並全數收繳國庫。

  “我們考慮到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在恰當的時機公示了處罰內容,將對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王勤帶領團隊積極為企業的整改出謀劃策,“當時,該企業在全市有十余家分廠,隨後都主動停産整改,並各自投入300余萬元增設環保設備,企業也由此實現了綠色發展。”

  在王勤兩江新區分局局長的任期內,某壓鑄企業也曾因為環保違規而被處以重罰。之後,王勤同樣帶領團隊幫助企業查找問題,尋找解決辦法,提升企業的環保意識。此後,該企業在整改的基礎上又添置了許多環保設備,實現了綠色轉型,在行業內也更具有競爭力,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壓鑄企業之一。

  “在管理崗位上那麼多年,我嚴把環保准入關,有效控制了區域內的污染增量,同時當好‘服務員’,幫助企業查找問題、解決問題,助力企業健康發展。”王勤希望黃弘等新一代環保工作者在做好崗位工作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廉潔自律,做一個無愧於國家和人民的“環保人”。

  如今,63歲的王勤也正不斷從年輕人身上汲取新知:“現在數字重慶建設如火如荼,數字化賦能正不斷改變、提升着生態環境領域諸多工作的方式和效率。這方面年輕人是專家,我要多向他們學習。”

  11月18日,寒潮下的咸宜鎮氣溫陡降。

  寒冷並沒有降低黃弘對工作的熱情。依託大數據分析,黃弘寫下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鄉鎮生態資産化能力建設強化鄉村振興示範的建議》。

  文中,他這樣寫道:“……在項目建設上可依託強村公司建設契機,打造縣域碳中和産品從生産、認證、追溯、銷售一體化&&,培養本地化人才隊伍;在交易模式上可依託重點幫扶契機、結合我市近零碳機關建設,創新實現與幫扶集團單位訂單式碳匯交易;在收益分配上可結合生態補償、鄉村振興等多樣化形式擴大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影響……”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