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參觀人民郵電社區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勝利路街道在有歷史、有條件的老舊小區,利用閒置房屋和邊角地,建起不同主題的社區博物館,用身邊人身邊事講述初心
為建設博物館,許多居民主動捐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大家積極配合,精氣神凝聚到了一起,社區治理也更有效
截至目前,勝利路街道已建成5個社區博物館,另有1個博物館在建。3年內該街道計劃建成10個社區博物館
11月2日,秋高氣爽,位於永川勝利路街道文曲路社區的石油人博物館再次迎來客流高峰,解説員吃緊,不少居民便主動“客串”,向參觀者講解永川三代石油人的故事。
像這樣的社區博物館,已在勝利路街道建起6個,今年以來已吸引近5萬名參觀者。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還有人攜家帶口專程從海外歸來參觀。
這些社區博物館有何吸引力?
曾在此工作過的黃懷忠夫妻倆現居北京,他們專程趕回來參觀石油人博物館。老人告訴記者:“我在這裡找到了當年的記憶,當年那股子幹勁兒,仿佛又回來了。”
挖掘“獨家記憶”,用身邊人身邊事講述初心
勝利路街道是永川的“母城”,轄區內很多居民小區都是當年“三線”企業留下的職工宿舍區,普遍建於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進入21世紀,隨着國有企業“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氣及物業管理)”分離移交,這些職工宿舍區交由地方管理,卻始終保留着其獨特的時代記憶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歷史的聲音最真實可貴,文化自信要從所在的地方講起。”勝利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結合城市有機更新,在有歷史、有條件的老舊小區,利用閒置房屋和邊角地,建起不同主題的社區博物館,挖掘藏在各個社區的“獨家記憶”,讓歷史“活”起來,變成身邊人身邊事,生動形象地講述初心。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舊址為始建於1968年的四機部(電子工業部)1424研究所,建在此處的集成電路創業史陳列館,再現了多項國內領先重要成果在永川誕生的過程,比如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一套彩色電視機成套電路等。
位於文曲路社區的匯碧苑小區是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重慶氣礦的職工家屬院,如今建起了永川石油人博物館,展示永川石油人艱苦創業的光輝歷程。
位於張家坡社區的紅江記憶博物館,就在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家屬區。從紅江人自己製造出的第一根彈簧,到70年代自製的電解機床,再到最新的柴油機燃料噴射系統等科研成果,其基本陳列可以説是重慶紅江數十年如一日突破船舶工業關鍵技術的發展歷程“總集結”。
玉屏路社區郵電小區居民多是原郵政局、電信公司、移動公司的職工或家屬,街道就在此建起了人民郵電社區博物館。
已有百年校史的紅旗小學底蘊深厚,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紅旗小學校史館應運而生。
步步有歷史,處處有故事
一張張石油工人頭戴鋁盔、在井下鑽探石油的珍貴老照片;一件件早已泛白的石油工人制服;一封封石油工人衝上搶險一線前寫給家人的書信……
推開永川石油人社區博物館的大門,猶如步入50多年前昌州石油人“盡心盡力做勘探,為國家找石油”的火熱場景中。
兩層樓的展廳包含“咱們都是石油人”“艱巨創業 光輝歷程”“昌州赤子 油氣脊梁”“石油精神 光耀征程”和“不忘初心 點燃未來”5個部分。步步有歷史,處處有故事。
上世紀60年代,為甩掉貧油的帽子,石油工人肩負着黨和人民的囑託,在全國各地為祖國找氣找油。1966年,瀘州氣礦32111石油鑽井隊來到現在的四川合江與重慶江津交界處,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打出了一口高産高壓氣井。同年6月22日凌晨1時,在關井測壓時,因氣壓驟然上升,井口2號主噴管線油管突然爆裂,引起沖天大火,大氣田面臨毀滅的風險。
眼睜睜看著40米高的鋼鐵井架3分鐘就被燒倒,柴油機被大火燒成鐵坨坨,32111鑽井隊的工人們比誰都清楚,衝上去意味着什麼。但他們為了保護氣井、保護國家財産,奮不顧身衝進大火中,5人當場犧牲,21人光榮負傷!
站在32111鑽井隊救火故事場景前,小區居民王仕新淚流滿面。
“我就是從這支英雄鑽井隊退休的。”王仕新説,這支英雄鑽井隊的不少退休職工,就住在匯碧苑小區。
在紅江記憶博物館,87歲的紅江小區居民徐信揚看著建廠首批援建人員扛着紅旗進廠的老照片,出了神。照片中左邊第三個身穿工作服、滿臉笑容的高瘦小夥兒,就是他。
1967年,作為中國船舶集團旗下船用配套企業,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在永川誕生。和徐信揚一樣,一批批造船人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開赴這片貧瘠的土地,在荒郊農田建廠房,一釘一鉚開啟了船舶核心部件製造生涯。
徐信揚記得,為了盡快出産品,紅江人將一個不足500平方米的倉庫規整為機加工、熱處理、精密加工3個獨立部分,躍進車間就此誕生。建廠初期的熱處理車間還是一個設備簡陋的工棚,沒有任何製作彈簧的工藝和經驗,其他廠的彈簧又不符合要求。工友們不肯服輸,紮在車間裏反復研究、多次試驗,終於生産出了紅江第一根彈簧……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遇到困難就克服困難!正是在這樣的精神傳承下,重慶紅江從一個傳統“三線”老廠,發展成工信部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國內大功率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液壓和電液調速器研發企業,其産品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均居世界前列。
一次參觀,便從中尋到一種力量
“石油人社區博物館的打造,又把小區居民的精氣神凝聚到了一起。”匯碧苑小區黨支部書記袁華忠告訴記者,2022年小區成立了黨支部,博物館籌建之初,社區“大黨委”通過小區黨支部“穿針引線”,徵詢居民意願,“沒想到大家熱情高漲,空前齊心,許多居民主動捐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
比如:1991年,62名川渝人組成中國滅火隊,前往科威特撲滅油井大火,曾真貴老人就是其中一員,前些年老人逝世後,家屬把他留下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捐了出來;紅江小區老黨員楊華軒捐出自己的進廠履歷表、初級工證等老物件,這些資料見證了他從初級工,到高級工,再到國家級技師的過程……
在玉屏路社區郵電小區,社區博物館的建設則充分利用了小區露天邊角地。
讓人沒想到的是,聽説要建人民郵電社區博物館,小區居民空前配合,過去社區多次整治也“整”不動的16處違章建築竟一一拆除了,變成了如今的郵電文化“風景墻”。
記者看到,從小區入口處的“郵筒”大門開始,沿途設置了烽火相傳、驛馬急傳、信報頻傳、“芯火相傳”、永傳民生5個篇章,還設有郵電主題文化墻、露天展廳,以及裝有郵票、發報機、電話、手機等通信工具的展&等,讓人在閒庭信步間便能沿途感受從古代烽火傳信到現代5G技術變革的郵電發展史。
截至目前,勝利路街道已建成石油人社區博物館、人民郵電博物館、集成電路創業史陳列館、紅江記憶博物館、紅旗小學校史館等5個社區博物館,另有石油物探科普陳列館正在建設中,3年內該街道計劃建成10個社區博物館,全部免費對外開放。
這些社區博物館開放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其中有小區的居民,有曾在此工作過的建設者,有滿腔情懷的成年人,有孩子,他們或來此重溫過去的歲月,或來此開展研學活動。而小區的居民們,心裏是滿滿自豪感。
“一次參觀,便從中尋到一種力量、看到一份初心”“這些來自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形象生動地向大家展示着初心和使命”“作為曾經的參與者,我驕傲,我擔當”“當年那股子幹勁兒,仿佛又回來了”……在勝利路街道各個社區博物館的留言便箋上,寫滿了參觀者的感悟與表白。(記者 周立 龍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