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農民與藝術 只隔一層窗戶紙-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20 11:00:28
來源:重慶日報

北碚:農民與藝術 只隔一層窗戶紙

字體:

  山清、林逸、路幽、舍麗、民富……11月19日,記者從重慶中心城區向北驅車,不到1個小時,便來到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

  在這裡,農家院舍錯落有致,藝術館、圖書館、國際畫坊隱藏其間,廢棄糧倉變身精神藝庫……“不誇張説,這裡已然成了讓城裏人羨慕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之地,先後捧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綠色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眾多國家級‘金字招牌’。”川美講堂第三季第三講在這裡開講,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天祥結合他在這裡長達6年的實踐,分享了藝術鄉建的前沿觀察。

  “換作以前,花幾千元買一幅畫,難以想象”

  在一些人的傳統認知裏,農民與藝術收藏似乎相距較遠。“換作以前,花幾千元買一幅畫,難以想象。”王廣清説,“過去,我常想,把錢花在那些‘看不懂的藝術’上,還不如下頓館子,吃點好吃的。”然而,就在前段時間,他卻花了近1萬元錢,收購了兩幅畫,挂在自己的茶室,有空就鑒賞一下。

  54歲的王廣清是東升村農民,1993年外出務工,最初是一名普通建築工,後頭腦靈光的他成立了建築公司,承攬隧道、高速公路等工程,是村裏先致富的一批人之一。

  2010年,因為父母生病,王廣清不得不返回家鄉。回村後,他把家裏從裏到外翻新了一遍,經營起了民宿。

  事實上,不只王廣清,2020年,村民喻燕放棄了城裏的工作,回家改造了二層農房,將院子做了花圃,擺滿各種極具藝術造型的花草綠植,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

  走進這裡的不少村民家,一件裝置藝術、一個藝術花盆、一幅精美畫作、一幅優美墻繪……都可能跟你不期而遇。整個村子,就像一個藝術嘉年華,處處洋溢着藝術氣息。

  就連村民不經意間給你遞上的一個茶杯、一個紙巾盒,可能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藝術品,獨此一份。“讓生活成為藝術,我們已先行一步。”王廣清驕傲地説。

  “藝術鄉建,要從有形到有心”

  東升村的蝶變,得益於從村裏走出去的“能人”——王天祥。“看到村民的這一變化,我其實比他們自己都高興。”在本期川美講堂上,王天祥説。這裡是他的家鄉,他一直希望用自己所能,為家鄉做一些事。

  2018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王天祥及其團隊在北碚柳蔭發起了“村社藝術·柳蔭計劃”,編制東升村“北碚區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方案,明確了“農+旅+藝+學”融合發展思路,推動藝術賦能鄉村振興。

  “起初,與多地藝術鄉建一樣,我們將重心放在村容風貌的藝術美化上。”王天祥説,他們先後設計和打造了藝術院落、藝術民居、藝術稻田、藝術水渠、藝術糧倉。

  同時,結合村裏的“柳”元素,打造了“柳耕”農耕文化園、“柳音”廣場、“柳趣”兒童樂園、“柳書”書屋、“柳宿”民宿、“柳農”稻草園6個景點;以“竹”為主題,打造了“竹藝”文化展示區、“竹塘”民宿、“竹塢”觀景塢等景點。

  村子經藝術改造後,一下子就變漂亮了,游客也從四面八方來了,並頻繁登上了人民日報、央視的“頭條”,先後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榮譽。

  “我們在藝術鄉建之初就發現,這個村以前之所以破敗,並非因為窮,而是因其緊鄰中心城區,村民通過務工、種植花卉及蔬菜等,早已富起來,搬進了城,村子慢慢被‘遺棄’了。”王天祥説,藝術再造後,村子美麗了,游客來了,村民也願意回來了。

  在他看來,“村社藝術·柳蔭計劃”要想取得成功,除了“社會面向”,打造全域“藝術柳蔭”之外,還需“文化面向”和“藝術面向”。

  所謂“文化面向”,是指作為20世紀初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發源地,中國鄉建“四傑”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都曾在北碚留下了奮鬥的印跡。今天的藝術鄉建需要再一次以柳蔭為現場,扎根鄉土,讓當地飄揚起“新鄉土藝術”文化旗幟。

  “藝術面向”,則是指把生活作為藝術形式,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實現“新鄉人、歸鄉人、原鄉人”身份的轉變,讓人人皆為“生活藝術家”。為此,本着“藝術鄉建,要從有形到有心”的目的,王天祥及其團隊在當地又啟動了“生活藝術家 柳蔭走人家”藝術項目。

  “家園藝術,讓人人皆為藝術家”

  在“生活藝術家 柳蔭走人家”藝術項目中,王天祥及其團隊不再將藝術鄉建的重點放在田間地頭、公共空間、房屋外立面,而是視線下沉,直接走進村民的家中,大力推進了“家園藝術”實踐,讓人人皆為藝術家。

  “農民與藝術,只隔一層窗戶紙。”在村民的家中、院內,他們開展了一系列藝術行動,包括對庭院進行藝術布景,對村民家裏進行藝術裝飾,甚至跟村民協商式創作藝術作品,併發動村民打開家門,舉行“家庭藝術展覽”,讓“戶戶比美”。

  他們還組建工作營,與村民結對子,住進村民家裏,以藝術為禮物,幫助村民設計、打造“家禮”“家宴”等。

  與此同時,他們還在村裏開設“生活中的藝術工作坊”“國際(中英)工作坊”,不定期舉辦學術會議、展覽,以及在地創作等,使村裏的藝術不斷“生長”。

  王天祥&&,“在鄉村振興中,與其説是我們在挽救鄉村,豈不知是鄉村在挽救我們這些迷途找不到‘家’的人。因此,鄉村建設就是家鄉建設、家園建設、心靈建設。其概念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藝術鄉建可能是人類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之前的一場文藝復興,這場文藝復興是以人類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並以藝術作為橋梁尋找回家的路徑而塑造人類新的生活開始的。如果是這樣,將是對社會發展的一大貢獻。”他説。

  北碚區柳蔭鎮黨委書記李俊&&,東升村經過多年的藝術鄉建,已有收穫——先後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綠色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等榮譽稱號,去年接待各類研學培訓團隊189個,游客超5萬人次,綜合帶動收入約200萬元,村集體增收50萬餘元。

  東升村在藝術引領下,還獲評了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重慶市鄉村振興基層幹部培訓基地、重慶市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文明鄉風持久浸潤着這一和美鄉村。(記者 韓毅)

【糾錯】 【責任編輯:歐陽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