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十萬廚師走南闖北共創“金廚”品牌-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13 09:32:55
來源:重慶日報

開州十萬廚師走南闖北共創“金廚”品牌

字體:

10月30日,開州區漢豐街道“八仙莊”酒樓,陳遠清正在備菜。

  開州素有“巴人善食、蜀人善烹、開人善廚”的説法。一代代開州廚師通過師徒相傳、口耳相授,傳承下開州大混蒸、舉子香腸、“十大碗”等特色美食。

  數據顯示,開州有10萬餘名廚師遍佈大江南北,2.4萬多家開州籍人士創辦的餐飲市場主體覆蓋了全國120多個城市,有25萬多開州人從事餐飲行業。

  他們如何共創“開州金廚”這個品牌?近日,記者前往開州進行調查、採訪。

  10月30日上午,開州區漢豐街道“八仙莊”酒樓。

  後廚內,64歲的陳遠清正在授課:起鍋,燒油,蔥薑蒜爆香,魚身改刀下鍋,放入萵筍、彩椒、木耳,一道鮮嫩爽口的“五彩溜魚絲”幾分鐘後就出鍋。

  他是這家酒樓的老闆,也是重慶市烹飪協會和餐飲協會的副會長,以及開州區烹飪協會和餐飲協會的名譽會長,曾獲得業內“天花板”獎項——中華金廚獎。一刀一勺,一烹一煮,沉澱的是陳遠清46年的火候。

  陳遠清18歲入行,在上世紀80年代他和部分開州人離開家鄉,靠着一道道川菜,逐漸闖出名堂。

  如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開州金廚”。

  “以老帶新”——

  10萬餘名開州廚師結伴走南闖北

  1987年,27歲的陳遠清離開家鄉,前往湖北武漢市,在一家名為“南馨園”的飯館擔任廚師長。

  老闆給他開出了那個年代的“天價”工資:月薪300元,每月還有1000多元的分紅。

  高收入,是因為陳遠清有一手好廚藝。他畢業於開縣飲食服務公司的廚師培訓班,一手地道的芙蓉雞片,讓他在業界聲名鵲起。

  “芙蓉雞片的做法講究‘吃雞不見雞’,雞脯肉錘爛後,用蛋清調成糊狀,在沸騰的鍋水裏面扯片子,同時加入木耳、萵筍,吃起來口感滑嫩。”陳遠清介紹,當時在武漢的餐館裏,芙蓉雞片賣瘋了。但是在老家開州,當廚師卻賺不了多少錢。

  開州從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就已置縣,鹽業發達,物阜民豐,被稱為“漢豐縣”,寓意“漢土豐盛”。

  鹽為百味之首,這樣的産鹽盛地,讓開州人有了“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俗,流傳下“巴人善食、蜀人善烹、開人善廚‌”的美譽。

  但在後來,當地鹽業衰落,大部分人只能依靠農耕為生。而開州六分山脈、三分丘陵、一分平壩的地形,耕種面積並不多,且分散土地無法形成規模種植,人們的生活十分窮困。

  背井離鄉,成了陳遠清那一代人不得已的選擇。

  在武漢,陳遠清靠着芙蓉雞片打響名氣,同時還推出了雪花雞淖、川味涼麵、“十大碗”等川菜美食。“為了吃我這碗涼麵,飯館門口經常排起兩行長隊!”回憶這段經歷,這位花甲老人頓時變得豪情萬丈。

  飯館生意越做越好,房東卻坐地起價,“南馨園”被迫關門謝客。陳遠清無奈北上。1991年,他來到北京,在一家生意不景氣的餐館擔任廚師長。

  那時在北京,“成都小吃”如同雨後春筍般涌現,而這些小吃店多由開州人經營。據估算,當時至少有3000名開州人經營着小吃店。

  他意識到,只有做出特色,才能在眾多餐館中闖出一條生路。為此,陳遠清自創菜品——“活吃魚”。

  “活吃魚”讓這家餐館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讓陳遠清攢下一筆積蓄。之後,他先後到天津、南京開飯館。在外漂泊十年後,陳遠清回到家鄉,開辦了“八仙莊”酒樓。他在開州從事餐飲行業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傾囊相授,帶出50余名學徒。

  最早一批出去當廚師、開館子的開州人,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幫助其他開州人從事餐飲行業,而這些人又將他們的經驗分享給了更多人。

  這種“傳幫帶”,讓開州區有10萬餘名廚師遍佈大江南北,2.4萬多家開州籍人士創辦的餐飲市場主體覆蓋了全國120多個城市,共計有25萬多開州人從事餐飲行業。

 10月30日,開州區濱湖路“喜來開”餐廳後廚,廚師們正在製作餐品。

  “師出同門”——

  4.7萬餘名學生經職校培訓拿起“金勺”

  10萬餘名開州廚師中,有近一半的廚師“師出同門”,他們來自同一所學校——重慶市開州區長江烹飪職業培訓學校。

  校長張玲是陳遠清的學生之一,現任開州區烹飪協會會長、開州金廚餐飲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他所創立的“開州金勺”勞務培訓品牌,正是“開州金廚”的前身。

  張玲並非廚師科班出身。他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後來在重慶一所職業學校做管理工作。返鄉創辦這樣一所烹飪職校,緣於一次拜年。

  張玲的父母在開州經營着多家餐館,小時候過年,餐館裏的廚師會提着“土特産”到他家拜年。但一次春節,父親張邦燕卻帶着他上廚師家拜年。父親告訴他,在開州不容易招聘到好廚師,餐館的發展全指望這些手藝人。

  張玲在開州調研後發現,這些年開州本土餐飲市場發展迅速,有些美食街甚至出現了“一廚難求”的情況。

  這是一個創業的機會!2015年,他創建了烹飪職業培訓學校和“開州金勺”勞務培訓品牌,既能為各個餐館輸送廚師,也能讓更多青年擁有一技之長,找到工作。

  得知這位青年開辦烹飪學校,時任開州烹飪協會會長的陳遠清決定收張玲為徒,並給他辦學建議:“課程不能天天講理論,要融入實操,學廚可得真刀真槍地幹!”

  張玲聽取了這位老師的建議,把廚房“搬”進了教室。

  10月31日,記者來到這所職業院校,校園的文化墻上,印有“打造開州金廚‘黃埔軍校’”的響亮口號。

  “同學們,油炸前上牡丹花刀,魚肉吃起來才脆。”教室內,老師李海權正在教學生烹制飄香脆皮魚。

  教室的講&,是一張3米來長的灶&,上面的刀鍋鏟勺、鹽油醬醋,便是李海權的教學工具。他在做菜時,值日生用手機現場錄製,然後投屏在電視上供學生觀看。下課後,這些學生便換上廚師服,到各自的工位現學現做。

  就是通過這樣手把手地教學,一名名學生在學成廚藝後,拿起了“金勺”——

  2018級學生查城陽,在重慶市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獲得中式烹飪一等獎,現在上海一家海鮮酒樓上班;2018級學生倪秋,在首屆開州職業技能大賽榮獲烹飪項目二等獎,在江蘇一家中餐廳當廚師;2021級學生付航,在“川渝杯”技能大賽上獲得西式烹飪第二名,被杭州一家餐飲公司列為重點廚師培育對象……

  “建校以來,學校已培訓8萬餘人,有4.7萬餘名學生走上廚師崗位。”張玲介紹。

  正因為這所學校培育出大量廚師人才,“開州金勺”才被評為市級勞務培訓品牌。而“開州金勺”又在去年升級更名為“開州金廚”,被認定為重慶鄉村振興領域勞務品牌。最近,“開州金廚”又被評為我市“爆品”品牌。

  “金廚帶精品”——

  已展銷超過400種農特産品

  走出校門,一家小吃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門店的招牌上,寫有“開州金廚帶精品”的字樣。展銷櫃上,擺放着開縣春橙、開州香腸、雪寶山臘肉、瑞桑桑葉蛋、紫水豆干等開州特色美食。

  張玲解釋道,“開州金廚”品牌建立後,開州區實施了“金廚帶精品”行動:一方面用本土的農産品為食材,製作開州菜,另一方面以“金廚”餐廳帶動農特産品銷售。在開州,有120余家餐廳設置了這樣的精品展銷櫃,開州區餐飲協會副會長呂本勇的“喜來開”餐廳便是其中之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喜來開”餐廳顧客絡繹不絕,服務員為他們端上雪參、雞骨熬製的高湯,配有雞肉薄片涮食。

  這是“喜來開”餐廳的主打菜之一:雪參9秒高山雞。呂本勇還為它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雪寶山的問候”。

  二十年前,呂本勇離開家鄉,在山西長治、湖北武漢等地打拼多年,成立了印象小鎮餐飲有限公司。雖然自己的餐飲事業已小有所成,但呂本勇還懷揣着最初的夢想:讓顧客在開州美食中,品味開州文化。

  2020年,回到家鄉的呂本勇將公司名稱更換為“喜來開”,寓意讓顧客喜歡上開州菜、開州食材、開州人、開州文化。返鄉後,他開始下鄉采風,挖掘本土食材。

  “雪寶山的問候”這道菜,正是來自他的一次雪寶山之旅激發的靈感。

  海拔2626米的雪寶山,被稱為秦巴走廊的“文化客棧”。千百年來,雪寶山保留了良好的生態,擁有崖柏、珙桐、紅豆杉等珍貴植物。2021年底,呂本勇與團隊造訪這座大山,採集一種名為雪參的道地藥材。

  下山時已是傍晚,呂本勇一行在農戶家購買了土雞,準備當晚餐。

  “熬製一鍋雞湯很費時,當時大家又累又冷又餓,等不了那麼久。”呂本勇便把雞肉剔除,同雪參煮湯,雞肉則切片“打邊爐”。

  巍巍高山,漫漫大雪。農戶家裏,呂本勇和團隊吃着熱氣騰騰的雞肉,喝着鮮美的參湯,他感嘆道,這就是來自“雪寶山的問候”。

  自那以後,呂本勇開始系統梳理開州菜,相繼推出了南門紅糖肉、貢橘陰米羊肉、天麻巴山老臘肉、龍珠茶炒湯圓、桃膠石烹桑葉蛋等菜品,形成開州9大名菜。

  “每一道菜的背後,都是一種開州文化。”呂本勇介紹,例如菜品中所使用的南門紅糖、開州陰米、龍珠茶等食材的製作工藝,都是屬於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像雪參9秒高山雞、天麻巴山老臘肉這樣的菜品,背後則是開州藥食同源的飲食文化。

  據介紹,像“喜來開”這樣的“開州金廚”名店,目前開州區已授牌45家,其中10家分佈在北京、山西、四川、上海、山東等地,而這些“金廚”展銷的開州農特産品已超過400種。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