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家商量着辦”到“政府幫帶着辦” 重慶大渡口“梯”升幸福背後的創新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11 17:15:20
來源:新華網

從“大家商量着辦”到“政府幫帶着辦” 重慶大渡口“梯”升幸福背後的創新觀察

字體:

大渡口區陽光花園小區加裝的電梯。新華網 肖瑜媛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11日電(肖瑜媛)家住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區月光村小區的胡素萍奶奶今年70歲了,她左手提着一籃子雞蛋,右手提着一袋番茄,背上還有一包水果蔬菜,正大跨步地朝單元樓下的電梯邁去。她笑盈盈地説:“我家住8樓,這電梯裝好了,我才敢一次性買這麼多東西嘞。”

  月光村的居民胡奶奶坐上了電梯,這是重慶市大渡口區解決居民“下樓難”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渡口區下大力氣給老舊小區增設電梯,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創新舉措解決加裝電梯煩心事。

胡奶奶們坐上了電梯。新華網 肖瑜媛 攝

  加裝電梯,“大家商量着辦”

  大渡口區因重鋼設區,轄區內老舊小區多、老年居民多。受制於歷史原因,這些老舊住宅基本上沒有電梯,修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月光村就是典型。月光村小區總共有24棟住宅樓,每棟高8層。

  家住頂層的胡奶奶能坐上電梯,這一便利來之不易。

  時間的轉盤撥回6年前。2019年,得知政府大力支持加裝電梯的政策後,月光村的居民開始行動了起來。

  加裝電梯的第一關是要獲得單元樓全體居民的同意。但低樓層的居民加裝意願不高,願意承擔的費用也難達成統一。經過幾個月來回協商,終於達成了一致意見:二樓的住戶不出錢,三至八樓的住戶按照層高,出資比例逐級遞增。

  當年5月,月光村1棟2單元的居民開始正式申請加裝電梯,經人介紹後,與恒通電梯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

  盼著能趕快坐上電梯的胡奶奶,卻盼來了一個壞消息:恒通公司不具備後期電梯運行管理職能,只能解除協議。還沒有正式開始的加裝電梯項目被迫按下了“暫停鍵”。

  吃了虧的居民們吸取教訓,在尋找下一家承接公司時,着重考察對方的硬性資質。時隔兩年半,2022年初,2單元的居民代表找到了新的希望,重新與重慶市顏渝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簽訂了合同,並將籌集的32萬元一次性付給了對方。

  看著鋼材一根根地運進小區,胡奶奶們的心稍微寬了下來。但好景不長,顏渝機電因資金問題無法繼續施工,2022年6月,眼看著就要裝上的電梯又停下來了。

  此時,已經把錢款全部付給對方的2單元居民開始慌了。

  “錢都給了,工程卻停了,一直給顏渝機電打電話,也&&不上。”回想起當時,胡奶奶的眉頭還是不經意地緊鎖着。

  走投無路的居民們決定求助政府。他們通過“社區—街道”這一渠道,最終找到了大渡口區住建委。“看到政府來人了,我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另一位參建業主孫素珍説。

  大渡口區住建委了解事情嚴重性後,迅速成立專班,聯合相關部門,多方溝通,召集參建業主協商表決,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參建業主與顏渝機電解除協議,清算工程量與應退還居民的資金。

  這一次,2單元的居民們不敢再自己尋找承建公司了。於是,在區住建委的推薦下,他們與第三家電梯公司,即重慶市融保機電工程有限公司合作,並爭取到了25萬元的政府補貼資金,補貼之外的價差由全體參建居民先行自籌,後續再向顏渝機電追償。

  2023年2月,第三家電梯公司進場施工,當年6月,項目竣工。自2019年5月提交申請開始,歷時5年,月光村小區1棟2單元的住戶終於坐上了電梯。

月光村小區加裝好的電梯。新華網 肖瑜媛 攝

  創新舉措,“政府幫帶着辦”

  群眾的需求在哪,改革就朝哪。

  經歷了月光村加裝電梯這一波三折的“教訓”,大渡口區梳理出了其中幾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並給出了“解法”。

  面對低樓層與高樓層住戶意見不統一的問題,社區出面搭建協商平台,開展民主協商、議事聽證,引導雙方理性表達,主張以鄰里協商和經濟補償的辦法,推動解決意見不統一的問題。

  面對資金籌集難的問題,為給居民減負,大渡口區建立“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銀行貸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此外,區住建委結合居民需求和財力狀況,&&電梯加裝財政補助政策。截至目前,大渡口區共計完成97&老舊住宅加裝電梯資金撥付,累計撥付財政補助資金2215萬元。

  面對居民專業性不強,無法判斷電梯承建公司資質的問題,區住建委一是鼓勵業主委託具有相關資質的第三方代辦加裝手續;二是做好“把關人”,將具有資質的加裝公司按照綜合評分排列,再將信息反饋給群眾,供其自主選擇;三是當好“監工”,推出“雙線監管”機制,既有政府部門全過程監管,又有鎮街日常監督。

  面對群眾在各部門間來回往返溝通、遞交材料的問題,大渡口區高位推進電梯加裝工作,住建委、市場監管局等7個部門及鎮街聯合,理順工作職責,優化協同機制。此外,總結提煉出“4段10步”工作服務指南,分解步驟、明確流程、確定牽頭與協同單位。

  “就拿提交申請來説,以前居民需要自行前往政務辦審批大廳填報材料、到規資局提交圖紙申請,如果出現問題還需要與住建、城管等多部門交涉。而現在,居民只需要到鎮街提交書面申請,再由鎮街組織有關部門到現場踏勘。這無疑方便了許多。”大渡口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更新工作方式之後,大渡口區既有住宅的電梯加裝工作被按下了“快進鍵”。

  春暉路街道陽光社區陽光花園小區4棟2單元,2023年12月向住建委提出加裝電梯申請;當月,街道負責人組織相關部門對現場地形進行踏勘;2024年1月,參建居民開會協商補償低樓棟住戶;4月,居民達成一致意見;6月,加裝電梯施工方正式開工。這&&梯預計12月投入使用,僅僅耗時一年,該單元的居民就能實現“上下樓自由”。

  “在整個加裝電梯的全過程中,我們都盡量為群眾做好服務,但每一個關鍵性的決策,還是居民自己做決定。”大渡口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

加裝電梯正在施工中。新華網 肖瑜媛 攝

  “懸空老人”不再“上下為難”

  在沒有安裝電梯的老舊小區多層住宅裏,一些行動不便、上下樓困難的老人就被困在家中,成為“懸空老人”。在城鎮化發展較早、老齡化問題凸顯的大渡口區,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加裝電梯,讓這些“懸空老人”不再“上下為難”。

  走進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東正社區,一位滿頭白髮的老爺爺正拄着拐杖閱讀宣傳欄裏的公告。這位老爺爺名叫王躍清,是抗美援朝老兵,明年將迎來自己的100歲生日。

  王爺爺住在6樓,年紀大、腿腳不便,很少下樓。儘管生活上有女兒和社區黨員的照顧,但他總想下樓走走。所在的單元加裝電梯之後,每天都能在小區裏看見他四處活動的身影:在小區步道走走停停、在老年活動中心跟同齡人們説説笑笑、在公園裏坐著給年輕人講講過去的事……

  “現在我每天至少下樓兩趟,自己活動活動,心情也好了,腿腳反而比以前更利索了。”王爺爺的嘴角咧開了花。

  這樣的案例在大渡口數不勝數,陽光花園小區83歲的李承虎爺爺與其81歲的愛人李鳳群奶奶、陽光花園小區患有慢性疾病行動不便的劉永梅奶奶、天使花園小區的需要助力架輔助行走的韓文濤爺爺……

  社區變得熱鬧,不僅是因為王爺爺這樣的“懸空老人”們下來了,還有一些搬出去的老住戶們又回來了。78歲的高利秀奶奶是東正社區的老居民了,在搬出去多年後最近又搬了回來,她説:“上下樓方便了還是想搬回來住,街坊鄰居都熟悉。”

  截至目前,大渡口區共計完成電梯加裝112&,惠及居民約2000余戶。

  “民生無小事。大渡口區人口密度較大,更需要我們精細化管理。以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是我們這一輪加裝電梯工作改革的重點。”大渡口住建委負責人笑着説,“112&&梯事小,2000余戶民生事大啊!”

【糾錯】 【責任編輯: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