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的“一人工作室” 為閱讀帶來多重的光-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10 08:20:11
來源:重慶日報

出版界的“一人工作室” 為閱讀帶來多重的光

字體:

  “重光”圖書工作室已經出版的三本書。

  任緒軍。

  10月26日,在解放碑刀鋒書酒館舉行的“何大草《夜行者:從荊軻到鑄劍》新書分享會”上,編輯任緒軍的名字被作者頻頻提起,是他促成了作家何大草的這本中篇小説集的出版。這本書,也正是任緒軍在重慶所開設的圖書工作室“重光relire”(以下簡稱重光)出品的第三本書,而這家工作室還不滿周歲。

  優秀的紙質書籍承載着文化和藝術的多樣性,這是互聯網碎片化的信息所不能及的。近年來,小型出版機構在國內的發展呈現出積極態勢。儘管規模較小,資源有限,但它們通過獨特的選題策劃和高質量的出版物,逐漸在出版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也為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着整個出版行業的創新發展。

  我們不妨透過任緒軍這位編輯的“一人工作室”,來看看本土小型出版機構的成長與其正在散發的光芒。

  做的每一本書你都很愛嗎

  在何大草新書分享會的一週後,記者在光環購物公園附近的一家咖啡店裏“逮”到了正在這裡工作的任緒軍。

  “來!我請你喝照母山片區最好喝的咖啡。”

  “去你工作室看看吧。”記者提了個要求。殊不知任緒軍有些害羞地説:“這裡就是我的工作室。”一杯美式咖啡、一台筆記本電腦,人在哪,辦公室就在哪。

  每天去附近的咖啡館辦公,他已經習慣這裡的白噪聲,這讓他産生一種與附近連接的切實感受,同時又讓他更加專注地工作。當然,“遊擊隊”的狀態也更利於他不間斷地奔波於各個城市,與作者、出版社、營銷渠道洽談。

  2023年是任緒軍從事出版的第8年。8年前,他研究生尚未畢業便去到重慶大學出版社跟隨前同事鄒榮學習做書,隨後,參與創建圖書工作室“拜德雅Paideia”。這家工作室專注於人文社科類圖書的出版,迄今已出品170余種圖書。去年初,鄒榮和任緒軍獲評“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編輯”。去年底,任緒軍從“拜德雅”離職,開始了新工作室“重光”的運營。

  談及新名字的來歷,竟然是單純地來源於他身邊的軌道5號線重光站的站名,如果非要解讀一下,任緒軍説就是“重新的光,多重的光”,與法語單詞“relire”(重讀)組合在一起就是“一遍又一遍閱讀所帶來的光,每一次重新閱讀都帶來不一樣的光”。

  從業這些年,任緒軍始終保持着對做書的熱情。堅持做自己喜歡的書,以熱情為驅動去挑選選題。不到一年,“重光”已經出版了遠子的小説集《光從哪來》、汪民安的思想訪談與隨筆集《親密關係的核心是友誼》、何大草的中篇小説集《夜行者:從荊軻到鑄劍》。

  “做的每一本書你都很愛嗎?”記者問。

  “至少從‘重光’的第一本書開始,希望是這樣!”任緒軍審慎地回答。不可否認,每一本書都是他的興趣所在,做書是對自己的重新塑造,也拓寬了他的眼界,“探索這個世界的入口和出口”,這,是他做書的意義所在。

  小型出版機構如何走下去

  什麼是小型出版?2010年創辦“文鑽圖書”的獨立出版人、作家傅興文説:“我們相當於作家和出版社之間的橋梁,流程和常規出版無異,獨立出版人會盡最大努力把一本書運作好,可以做得很精。”2016年創辦“樂府文化”的涂涂坦言,和大出版社相比,獨立出版人努力為新的發現找到生存空間,熱情與風險並存。

  “重光”成立後,在盡可能的範圍內,任緒軍嚴格控製成本,他沒有辦公室,也沒有耗費資金為自己添加太多設備,更多的錢被他花在了購買版權和談合作上。接下來,任緒軍打算把更多精力放到線下營銷推廣活動上。借由線下活動,他覺得可以與更多讀者交流,得到他們的反饋。

  除了今年已經出版的三本書外,重光接下來的出版計劃包括:田嘉偉介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書寫《今晚出門散心去》;“那不勒斯四部曲”譯者、意大利語文學翻譯家陳英的隨筆集《工作的女人》;再版德國知名藝術理論家格羅伊斯的兩部經典作品《走向公眾》和《藝術力》……

  目前看來,“重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還頗為穩健。對此,任緒軍坦言:“一方面我非常感激我所遇到的這些作者,另外我深感‘做書’前提是‘做人’。”

  他給自己立了一個硬性的規定:在跟作者、譯者、朋友們交流時,不能誇飾,也不能把自己的因素代入過多,不能給他們造成一些虛假的判斷。真誠地和他們溝通,哪怕這個選題、這本書談不成,也希望對方是在冷靜考量的情形下做決定,而不是基於一種狂熱的狀態把書稿交給他。

  這也許就是小型出版機構(工作室)的優勢所在,能夠更好地滿足作者、讀者的個性化需求,而且因為決策流程相對簡單,能夠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

  理想中“重光”是什麼樣子

  儘管自己的工作室還不滿周歲,但任緒軍已經有了逐光的目標,那就是他理想中“重光”未來的樣子——成立10年的英國一家名為“陸上行舟”的小型出版機構。

  “陸上行舟”的名字來自於赫爾佐格的電影《陸上行舟》。別看這是一家只有10名員工的出版機構,卻屢獲大獎,尤其在文學出版領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出版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S·A·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奧爾加·托卡爾丘克(2018)和安妮·埃爾諾(2022)。

  “也許是我的經歷和它的創始人比較像吧。”任緒軍説,雅克·泰斯塔德在創立“陸上行舟”之前,已經在出版業工作了快10年,卻始終只是文化行業的邊緣人物。2014年,雅克創辦“陸上行舟”的第一年,整個出版社的正式員工僅有他一人,他要負責一切工作,正如任緒軍現在這樣的“一人品牌”。

  談及對未來的期許,任緒軍充滿信心地説:“我們在哪工作,我們的工作就在哪回饋我們。”將每一位作者視為“珍寶”,他始終保持着對出版事業的熱愛和敬畏之心。

  小型出版機構在國內雖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但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不容忽視。我們希望閱讀市場上多出現一些像“重光”這樣堅持以內容為核心的小型出版機構,為讀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閱讀選擇,在出版市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記者 聶晶)

  延伸>>>

  小型出版機構在中國

  近年來,小型出版機構在中國涌現。雖然出版人面臨着相對高昂的創業成本和更大的風險,但仍然出版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拜德雅:成立於重慶,內容多涉及不同人文學科領域的理論與思想。出版了福柯、阿甘本、巴迪歐等一系列重要哲學家的著作。

  樂府文化:挖掘出“高齡”作家楊本芬,並出版了她的暢銷書《秋園》。目前已出版了超過100本書,並成功實現盈利。

  紙上造物:一家單人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一到兩本精美質感的大師“小書”。

  行思:由資深出版人楊全強創立,出版了拉美重要的後現代小説《三隻憂傷的老虎》和詹姆斯·伍德文集。

  明室:國內極具女性主義色彩的出版機構,出版了一系列女性主義文本,包括廣受好評的《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還有一些被遺忘的經典詩歌、小説作品。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