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困難”門診不是簡單的“提分”門診,並不能完美地提升所有就診兒童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
■孩子成績不理想不等同於學習困難,應該科學評估、理性看待
■孩子學習困難的背後,可能隱藏着一個焦慮的家庭;有時候醫生接診的不僅僅是患兒本身,還需要評估整個家庭
新華社發
前不久,一則國內兒童醫院開設“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的消息衝上熱搜。記者了解到,我市早在2022年就開設了“學習困難”門診,而且長期處於“一號難求”狀態。
“學習困難”門診為啥火爆?孩子為啥會學習困難?成績不理想就是學習困難嗎?連日來,記者圍繞相關話題進行了調查採訪。
“學習困難”門診不是簡單的“提分”門診
11月5日下午2點,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學習困難”門診裏,9歲的袁麗(化名)將飲料瓶的外包裝一點點撕下,再將瓶子倒立又翻過來,她的手似乎一刻也“安分”不了。
“老師給我反映了很多次,説她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做數學應用題、語文閱讀惱火得很!”袁麗的母親一臉焦慮。
“你覺得最近自己狀態怎麼樣?”坐診的陳立教授看向孩子,孩子卻盯着自己的手,不説話。
“老師反映孩子走神的次數多不多?一節課大約有多少時間能集中注意力?成績在班上怎麼樣?和同學關係如何?有沒有好朋友?情緒怎樣?睡眠如何……”陳立只能繼續向母親了解情況。
10多分鐘後,陳立心中大致有了答案:這個孩子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引起的學習困難。為了進一步求證,她讓家長帶孩子做ADHD症狀評估、學習技能評估、執行功能評定和智力測試等,再根據評估結果給出準確診斷。
“‘學習困難’門診已開設2年多,每週兩次,每次都爆滿。”陳立説,引發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神經發育障礙、情緒障礙、家庭養育相關問題等。其中,ADHD是引起學習困難的主要神經發育障礙之一。
陳立解釋,ADHD俗稱“多動症”,是神經發育障礙導致的注意力、多動或衝動症狀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孩子管不住自己,小動作多,上課容易走神,丟三落四,寫作業費勁,成績與實際認知功能發育水平不相稱。此外,學習困難還可由特定學習障礙(如閱讀、書寫、數學障礙)、語言障礙、孤獨症譜係障礙等導致,這些都是神經發育出現了問題。
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兒保科副教授魏華曾在“學習困難”門診接診了一名有閱讀障礙的7歲男孩,男孩的計算能力非常強,能在兩分鐘內做100道口算題,且全對。但在閱讀時,他總會漏掉一排字中的某一個、無法在一排字中找出某一個字等。
“我們會對就診的孩子做相關的檢查,包括心理行為評估、智力測試等。”陳立稱,在這些定性或定量指標基礎上,醫生進行綜合診斷,再對症下藥。比如ADHD,如果臨床評估提示孩子注意力缺陷等指標為輕度,一般不會考慮用藥,而是進行專項社會心理行為訓練。如果評估結果為中度或重度症狀或功能損害,在非藥物干預的基礎上,還需要藥物介入。
“‘學習困難’門診主要針對學習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兒童的孩子。”陳立説,有的家長對這個門診有誤解,其實“學習困難”門診不是簡單的“提分”門診,並不能完美地提升所有就診兒童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需要針對孩子具體的問題和發育水平制定個性化的近期、中期及遠期治療目標,並和家庭及患兒建立同盟關係並共同討論出適合孩子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成績不理想不等同於學習困難
接下來就診的是14歲的小剛(化名)。小剛的個子比母親還高出半個頭,站在“學習困難”門診門口,一直低頭刷視頻,嘴角帶着笑。就診的時候,醫生只要提起學校,他就變得不耐煩,稱“我不想去學校,很累”“一進去就頭疼”。
小剛母親稱,小剛上初中後,早上7點到學校,晚上9點半離校,平時各科測試和作業也比較多,對其要求也比較嚴格,學習成績也算過得去。但是,近半年來成績下滑嚴重。
“經過檢查、評估,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了情緒障礙,是他的情緒‘病’了,從而導致學習困難。”陳立向小剛的母親解釋,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焦慮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會導致睡眠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遇到困難容易放棄,缺乏自信,學業成績退步。
“學習壓力大很正常,別人的孩子都正常,為啥我的孩子就扛不住?”小剛的母親十分不解地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學習,而且成績更不應該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你應該給自己和孩子都減減壓。”陳立對這位母親説。
事實上,在“學習困難”門診,接診醫生遇到不少像小剛這樣的孩子。陳立分析説,導致情緒障礙的原因可能來自學業壓力、社交、家庭養育環境等多個方面,因為孩子沒有得到合適的回應和支持且壓力過大,所以情緒“病”了。
陳立&&,針對這樣的孩子,醫生會為孩子提供專業的幫助,比如心理干預、患兒藥物治療等。但要提醒的是,孩子成績不理想不等同於學習困難,應該科學評估、理性看待,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個體特點,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利,制定合理的目標,因材施教。
有一種學習困難叫家長覺得困難
“魏教授,你看看,以往她的成績在班上位列前茅,最近一次考試連95分都沒有,你説她是哪出了問題?”在最近的一次坐診過程中,魏華接診了一名11歲女孩。女孩母親告訴魏華,女兒從小成績就好,在小學低年級時考100分是常事,進入四年級後,她就把100分的標準降為95分,但女兒時常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這位母親帶女兒前來就診。
“這個要求不過分啊!”在就診過程中,這位母親很堅持自己的觀點。對此,女兒顯得有些抗拒,但並沒有多説話。
“顯然,這是典型的家長認為的‘學習困難’。”魏華説,如今,不少家長以學習成績來評判孩子,不斷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孩子考到90分,家長會質疑孩子為什麼沒有考到95分,能不能考100分。
“為什麼有些家長只看到孩子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都忽略了呢?”對此,魏華稱,孩子學習困難的背後,可能隱藏着一個焦慮的家庭;有時候醫生接診的不僅僅是患兒本身,還需要評估整個家庭。
“這也是我們要求孩子和家長一起來的原因。有時,我們要從家長身上找原因。”魏華提醒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記者 李珩 雲鈺
記者手記>>>
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在“學習困難”門診裏,這個心願又被無限放大。
孩子為什麼成績不好?注意力為啥集中不了?吃了藥怎麼沒效果?家長們的焦慮都寫在了臉上,他們急切地希望在“學習困難”門診中找到答案。
一位母親,滿頭白髮,從墊江帶着8歲的兒子前來就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腳一直抖,進入三年級後,成績明顯下降,怎麼回事呢?”這位母親的話語裏充滿焦慮。
有的孩子明明已經考了90分,家長還不滿意,認為應該考95分,甚至是100分。
學習困難真的一定是孩子的原因嗎?成績不理想就一定是學習困難嗎?
坐在診室裏的我,看到一個個案例,心裏有了答案:真不一定!
眼下,社會競爭激烈,成年人既要面對職場上的壓力,又有孩子考不上大學的焦慮,這種焦慮會無形中傳遞給家庭成員,傳遞給孩子。
作為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畢竟每個班級裏的第一名只有一個。
順其自然是對孩子最純粹的愛。正如梁曉聲在《人世間》中所寫的那樣:“孩子若是平凡之輩,那就承歡膝下;若是出類拔萃,那就讓其展翅高飛;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從來沒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麼優秀一樣。”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