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江池鎮把工廠“搬回家” 社區工坊讓“弱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07 09:43:36
來源:重慶日報

豐都縣江池鎮把工廠“搬回家” 社區工坊讓“弱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字體:

  10月31日,陽光明媚,豐都縣江池鎮江洋社區居民羅朝明在自家雜貨店前,一邊曬太陽,一邊打開經過初步加工的雨傘傘骨,將傘布固定到傘骨上,兩分鐘就裝好了傘布。

  “裝一把傘布的工錢是兩毛三,一天能裝100多把傘,賺三四十塊錢。”羅朝明説,平時雜貨店的生意不景氣,他年紀大了也沒法外出打工,每天都閒在店裏讓他很苦惱。今年,江池鎮建了社區工坊,羅朝明可以在工坊靈活上班,還可以直接把材料拿回家加工,不僅豐富了生活,還增加了收入。

  目前,江池鎮已經建成3個社區工坊,讓上百名殘疾人、老人等弱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1850名“弱勞動力”想就業卻無門路

  走進江洋社區,一路上記者看見了這樣場景:每走一段距離,就會有三四個居民圍坐在一起,一邊加工雨傘,一邊嘮家常。

  江洋社區黨總支書記譚永洪説,社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825人,還有91名殘疾人。他們每天要麼在社區閒逛,要麼五六個人聚在一起打麻將、玩紙牌消磨時間,不時還會産生矛盾。

  許多弱勞動力也曾嘗試過走出去找工作,比如53歲的陳萬權就到鄰近的工業園區應聘過多家企業。“人家一聽我的年齡就直接拒絕了,再加上我也沒有一技之長,學習新技能又比較吃力,所以很難找到工作。”陳萬權説,他只能回家和妻子一起經營副食店,但店裏的生意不多,他便時常和三五好友玩牌打發時間。

  “這類案例不在少數,目前全鎮在家有就業意願的殘疾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等弱勞動力共有1850人。”江池鎮黨委書記何虹樺説,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在尋找辦法解決弱勞動力就業難題。

  社區工坊讓500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今年5月,江池鎮在全鎮開展了一次社情民意調研,又有不少群眾提出希望有人在鎮裏辦廠,解決大夥“家門口”就業問題。

  “這部分人雖然具備一定勞動力,但自身沒有職業技能,學習能力較弱,無法擔任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大的工作,這提高了我們引進企業的難度。”何虹樺説,他們在豐都和石柱考察了許多企業,最終發現石柱西琴傘業公司非常適合,雨傘加工的各道工序都很容易上手。協商之後,該企業把部分加工任務交給了江池鎮。

  江池鎮專門將一處閒置公房改造成了社區工坊,為企業提供設備、原材料存放點,也方便群眾到固定地點上班。

  “群眾可以選擇在工坊工作,也可以領材料回家加工。”何虹樺説,靈活就業的方式有效破解了“務工務農衝突”的問題。尤其是居家加工,群眾忙時幹農活,閒時搞手工,不受限制,掙錢顧家兩不耽誤。

  後來,江池鎮又引進了豐都一家錫箔紙加工企業,並承接了浙江企業金華市榮耀日用品有限公司的部分拉鏈生産訂單,一共建成了3家社區工坊。

  “加工一把雨傘2角5分、一個拉鏈5厘、一捆錫箔紙40元,務工群眾每月收入750元至3000元不等。”何虹樺説,目前,全鎮在社區工坊就業的群眾多達500人,其中殘疾人46人,有效解決了弱勞動力的就業難題,鄰里矛盾糾紛也少了。

  計劃引進更多企業壯大社區工坊

  “全鎮共有1個社區、9個村,目前3個社區工坊的就業人員也是以社區居民為主,9個村還有大量就業需求。”何虹樺説,接下來還計劃繼續引進企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預防已引進的企業因市場競爭突然撤走,導致大家失業。

  今年以來,江池鎮組建了臨時調研組,前往石柱、墊江、武隆等區縣考察相關企業。調研組發現,許多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在當地就已飽和,根本不需要到外地招工。

  “我們正在統計從江池走出去的優秀人才,借助他們的力量招引企業。”何虹樺説,金華市某日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定平就是江池人,經過前期溝通,他也有帶動其他企業到江池投資的打算。

  “此前在其他區縣調研時,我們特意了解了如何制定優惠政策招引企業,要完善哪些基礎配套等,希望能直接引進徐定平等企業家到江池投資建廠,這樣所有‘弱勞動力’就業就穩了。”何虹樺説,但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更多力量助力。

  記者 周傳勇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