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兩件大事” 打造“四張名片” 展現擔當作為
脆李採摘帶回家 攝/王忠虎
改造後的下莊村傳統村落
巫山大昌湖國家濕地公園水鳥
五里坡世界自然遺産地
核心提示
金秋十月,巫山大地上青山環抱綠水蜿蜒,生態和人文兩大優勢正在加速轉變為發展勝勢: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3%,高於全國全市同期平均水平,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31元,增長5.8%,增速排名全市第三;“巫山脆李”種植規模30萬畝,品牌價值超過34億元,一顆顆“綠果果”變成群眾增收的“金果果”;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2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個、市級和美鄉村48個,在鄉村可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個個亮眼數據無不彰顯着巫山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的奮發有為。今年6月,巫山召開縣委十五屆七次全會,迭代升級現代化巫山建設體系構架,明確“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示範縣”總體目標,細化量化抓好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兩件大事”,打造世界級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國優質生態産品供給地、産城景融合三峽港灣城、多式聯運商貿物流樞紐“四張名片”的務實舉措,不斷激發縣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見勢見效。
藍圖已繪就,風帆已張滿。巫山正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闖勁幹勁乘風破浪駛向更美好的“詩和遠方”,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關鍵詞 生態如畫
綠水青山帶笑顏
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巫山因山而名、因江而興,聚三山九峽、匯巴山蜀水,“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雲雨”造就了巫峽大地的絕美顏值。
“生態永遠是巫山的最大優勢、最大本底、最靚名片,全縣始終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以爭創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為總牽引,努力形成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巫山縣委相關負責人説。
每年冬季,大昌湖國家重要濕地公園都會迎來綠頭鴨、白骨頂雞、蒼鷺等一大批候鳥棲息越冬。據介紹,該濕地公園水源地水質常年保持國家Ⅱ類標準,擁有鳥類143種、魚類124種、維管植物1112種,生物多樣性豐富,每年飛到大昌湖越冬的雁鴨類大中型游禽和涉禽達2萬餘只,構成了巫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靚麗風景線。
作為長江流經重慶的最後一站,持續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巫山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近年來,巫山加快推動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成為樣板,持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建立健全生態保護體系和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為美麗重慶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為進一步守護好綠水青山,巫山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化河長制工作,嚴格執行長江“十年禁漁”,創新跨界流域聯防聯控工作制度和境內長江幹流和次級河流水域清漂保潔長效機制,榮獲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深入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完成營造林15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穩定保持67.6%,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地;持續開展庫區消落帶、石漠化、地質災害、採空區“四大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快數字賦能,推動三級城運和治理中心實戰實效,貫通市級應用巴渝治水、巴渝治氣,加速承接巴渝治廢,系統梳理13個方面771個業務事項,集成水、氣、土和重點污染排放監測信息“一張圖”,實時監控環境質量。
一系列有效舉措讓綠色成為了巫山最動人的色彩。截至目前,長江幹流巫山段及支流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15個考核斷面、2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空氣優良天數達標率98.9%。
今年,巫山成功獲得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命名。在綠水青山間,巫山繪就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生態畫卷,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往旅游、投資、創業、生活。
關鍵詞 鄉村振興
和美鄉村繪新篇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在前列
今年9月,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電影家協會等主辦的“2024中國農民豐收節·鄉村電影周”上,電影《開山人》獲得“榮譽影片”等多項大獎。《開山人》真實再現了巫山縣下莊村歷時7年在千米絕壁上鑿通致富“天路”的動人故事。
“曾經的下莊村交通極為不便,被稱為‘天坑村’,如今‘天塹’變‘通途’,閃耀着美麗鄉村的獨特魅力。下莊村的美麗蝶變正是全縣全面鋪開鄉村振興圖景的一個生動縮影。”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説。
今年以來,巫山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四千行動”,成立巫山縣巴渝“和美鄉村”建設工作專班,全力打造下莊、小三峽、神女峰、摩天嶺、廟宇“五大示範片”,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在前列、作出示範。
以生態宜居為重點,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短板。巫山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統籌推進農村路、水、電、通訊和物流“五網”建設,生活垃圾治理率達100%,全縣農村公路通村通暢率達100%,農村安全飲水集中供水率達99%、自來水普及率達91%以上,農村動力電、光纖寬帶、通訊網絡、廣播電視覆蓋率100%。
以群眾主體為根基,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巫山依託“141”基層智治體系,深化運用“積分制”“清單制”,以“小院家”為切口推行“院落微治理”,建成小院3354個,註冊用戶達21.3萬餘人,提升了基層治理清單化、規範化水平。建立網格員“6+1”任務清單,示範開展下莊基層治理實踐,提升“産教社”示範帶動效應,探索建立鄉村互助會,實現鄉村善治。
以增加群眾收入為關鍵,巫山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優化落實防止返貧致貧“線上監測+線下走訪”機制,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全力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全面夯實“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成果。深化村莊經營,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村集體經濟創收,促進群眾穩定增收。
隨着竹賢鄉下莊村、曲尺鄉權發村、雙龍鎮白坪村獲評市級巴渝和美鄉村,騾坪鎮路口村繽紛小院等10個鄉鎮25個院落達到市級宜居宜業和美示範院落創建標準,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之上,在美麗的綠水青山之間,越來越多的巴渝和美鄉村串聯成為美麗風景,展現出鄉村振興的澎湃活力。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推廣下莊實踐,以巴渝和美鄉村建設為統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讓鄉村成為人們更嚮往的地方。”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説。
關鍵詞 旅游出圈
文旅融合新魅力
加快建成世界級知名旅游目的地
巫山是詩和遠方的化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傳誦千古,處於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核心區的巫山,是鑲嵌在三峽腹地的一顆明珠。
數據顯示,10月1日—7日,全縣共接待游客全口徑同比增長19.3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17.96%。夜爬三峽龍脊、大型長江情境夜游“三峽之光”“巫山烤魚”美食等具有辨識度的“體驗經濟”擴大了客源市場,在吸引川渝游客之外,來自陜西、山東、廣東等地的赴巫游客數量也呈現激增趨勢,更帶動了城區餐飲住宿及周邊鄉村特色民宿、農家樂生意火爆。
“旅游産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支柱性産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産業、幸福産業。巫山依託‘大三峽’資源,在打造‘旅游名縣’上持續發力,加快建成世界級知名旅游目的地。”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説。
今年以來,巫山搶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等重大機遇,明確“旅游作為第一支柱産業”的發展路徑,全面構建文旅深度融合、內外市場繁榮、多業良性聯動、城鄉協調發展的大旅游格局。
擦亮富有巫山氣韻、名縣氣派的“金字招牌”。積極推進“大三峽”旅游一體化發展,着力構建以“4個2”為核心的高規格品牌矩陣,即打造五里坡世界自然遺産地、龍骨坡世界文化遺産地2個世界遺産,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巫峽·神女景區2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巫山雲雨康養旅游度假區、三峽港灣休閒旅游度假區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神農架國家公園2個國家公園。
培育更多具有巫山特質、名縣品質的“消費爆款”。圍繞把巫山打造成年輕人喜歡的旅游城市這一定位,創新推出一批文化體驗、夜間消費、康養度假、研學旅行、體育運動、鄉村休閒等消費新場景,通過舉辦中國·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中國·巫山長江雲上生活季、巫山神女杯藝術電影周等品牌節會活動,持續打造一批人氣“引爆點”。
提升展現巫山風度、名縣風采的旅游體驗。聚焦提升“吃住行游娛購”配套服務能力,巫山做大做特以“巫山烤魚”為代表的三峽美食,建成投用洲際、溫德姆等國際知名酒店和曲尺雲崖、在雲間等特色民宿,推進沿江旅游碼頭提檔升級,實施“最寵游客城市”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城區、景區服務設施等數字化與智能化改造升級,創造“快進慢游”的旅游體驗。
在三峽龍脊徒步中,游客俯瞰長江奔流不息,在自行車邀請賽中,選手不斷與如畫的風景邂逅,在“巫山神女茶話會”上,年輕人互動體驗着巫山民俗文化……一次次火爆“出圈”,讓巫山文旅更加具有巫山韻、三峽情、中國風、世界范。
關鍵詞 農業強縣
農業産業加速跑
打造全國優質生態産品供給地
好山好水好産品。每年夏季,巫峽兩岸鬱鬱蔥蔥,漫山的李子樹上挂滿飽滿圓潤的果實,巫山脆李這顆“重慶寶貝”從當地農戶零星種植的小水果發展成為品牌價值超過34億元的大産業,譜寫了巫山依山就勢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精彩篇章。
去年,以巫山脆李為主的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5.7%、全市第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全市第2。“從農業大縣到農業強縣的轉變,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是質變的提升。”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來,巫山着力構建以果業、中藥材、蔬菜為主的“3+N”現代生態農業産業體系,發展生態種植100萬畝、生態養殖100萬頭,綜合産值超過100億元,加快建成以農特産品為主的全國優質生態産品供給地,為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示範縣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走進巫山脆李特色産業園,見證巫山脆李從一顆果到一瓶酒的全過程,濃濃酒香惹人醉。該項目總投資近2億元,建築面積超1.1萬平方米,全部達産後將形成年加工脆李1.5萬噸、生産脆李酒1100千升能力,實現1.98億元綜合産值規模。
一個品種成就一個産業,巫山脆李成為巫山推動全鏈條發展、提升産業鏈價值的典型案例。目前,全縣加快建設食品及農産品加工園、中醫藥大健康産業園,引進重慶神女藥業有限公司、重慶鼎立元藥業有限公司等産業化龍頭企業,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成巫山脆李國家標準化示範區5萬畝、巫山脆李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2.09萬畝,成功申報道地中藥材全國優勢産業集群項目,獲得3600萬元中央專項資金支持,落地西大魔芋良種繁殖及産業示範項目、巫鮫麥芽魚等項目。
巫山還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着力打造“1+5+N”産業供應鏈體系,重點建設“1”個區域性分撥中心、“5”個二級供給中心、“N”個田間農産品集散交易點,巫山全域農産品商品化處理率達85%以上。
挖掘“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讓更多優質生態産品從巫山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巫山累計培育地理標誌農産品2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6個、綠色食品115個、有機農産品2個、重慶名牌農産品16個,推出了西派清香脆李酒、生態烤魚、巫山粉條等多個“新品爆款”,深受市場歡迎和消費者認可。
關鍵詞 小縣大城
産城景融合發展
小縣城擁抱大幸福
城市品質是城市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集中體現。今年以來,巫山着力以産聚人築景、以城留人促産、以景引人興城,推動城區、灣區、園區、景區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小縣大城”發展新路徑,加快建設産城景融合三峽港灣城,一幅城市品質建設與山水人文資源、産業發展規劃相融的錦繡畫卷鋪展開來。
夜晚華燈初上,漫步摩天嶺小鎮,這裡平均海拔約1350米,遠離了喧囂的城市生活,宛如進入了一個閒適、安逸的平行世界。
依託山水相擁、峽江相依的地理特徵,巫山形成了“山上一座城,山下一座城”的獨特城市風貌。當下,立足新型城鎮化發展,如何進一步優化山上與山下的城市格局,引導旅游産業從景區向城區遷移,成為巫山擴展縣域經濟增長空間、釋放城市發展潛能的關鍵。
為了建好“山上一座城”,巫山加快打造巫山雲雨康養旅游度假區,謀劃“一帶三心三組團”的空間布局,即以雲雨大道為主軸,布局旅游集散服務中心、産業融合發展中心、生態康養度假中心,形成平槽組團、哨路組團、春泉組團“三組團”。截至目前,已建成雲棲廣場、中醫院(康養中心),啟動運動中心、集散中心、雲居森林酒店、曲尺雲崖等一大批配套項目,幫助更多游客實現了“我在三峽有個家”的美好願景。
“山下的高唐、龍江、巫峽、早陽、南陵組團則立足江在城中、城在山中的江城山城特色,深化以産興城、以城聚人、以人促産,高品質打造産城景融合三峽港灣城。”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説。比如,推進K12教育集團建設,加快建成三峽庫區現代化教育新高地;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擴容提質;推進物聯感知體系和應用場景建設,持續探索打造數字孿生城市。
“以人為本”的城市哲學、“親近自然”的城市美學、“宜居宜游”的城市體驗,讓巫山的百姓和游客在小縣城擁抱到大幸福。
關鍵詞 開放發展
開放能級大提升
多式聯運商貿物流樞紐加速成型
今年1月,90噸巫山戀橙以陸海聯運的方式,經深圳市蛇口港、鹽田港等港口抵達新加坡、菲律賓等地;3月,巫山戀橙出口迪拜直通車首發儀式舉行;7月,2噸巫山脆李首次實現全自營出口香港。“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巫山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幫助更多‘巫山好品’賣向全國、走向世界。”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説。
今年以來,巫山主動融入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一體打造大通道、大樞紐、大物流、大&&、大産業,加快建成多式聯運商貿物流樞紐,激發對外開放新動能。
全面拓展“水陸空鐵”對外大通道。由巫山機場、鄭渝高鐵、長江黃金水道、G42滬蓉高速、兩巫高速、奉建高速和旅游交通大環線組成的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建成,為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物流運輸效率進一步提升。
全力推進渝鄂陜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建設。巫山依託億豐國際、時代中心等大型商業設施,加快推進家居建材、汽摩配件、石材交易、五金機電、農副産品交易等專業市場體系建設;強化産地流通體系建設,支持特色産業主産區打造規模適度的農産品産地集配中心、産後商品化處理加工設施和産地中轉倉庫;加快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廣,全縣農村物流基本實現1天到鄉鎮、2天到村社。
未來,巫山將積極探索發展港口經濟、低空經濟、鐵路經濟,加速商貿物流産業聚鏈成群。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水陸空鐵”渝東門戶綜合交通樞紐、渝鄂陜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全力打造縣內30分鐘上高速和“1小時周邊,2小時主城,4小時國內主要城市”3個交通圈。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勇立時代潮頭的巫山不斷開創新氣象,努力取得更多標誌性成果,以實幹實績實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鏈結>>>
藍圖展望
到2027年,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在渝東北帶動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産總值突破400億元;
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城鄉融合全面推進,城鎮化率達55%;
宜居生活全面彰顯,全體居民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社會治理全面深化,高效能治理體系基本建立。
劉欽 孔德虎 賴婧 圖片除署名外由巫山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