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材料把電池做成“三明治” 渝企攻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起火爆炸難題-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07 09:24:24
來源:重慶日報

用新材料把電池做成“三明治” 渝企攻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起火爆炸難題

字體:

  工人在重慶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線上。(受訪者供圖)

  鋰電池容易起火爆炸,是不少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顧慮之一。為解決這一痛點,有家渝企用新材料把電池做成了“三明治”,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

  近年來,鋰電池起火爆炸問題層出不窮,成為很多消費者不願購買電動車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啥容易起火?遇到激烈碰撞時,電池內部的純金屬集流體破裂,會形成幾十甚至上百微米的毛刺,刺穿隔膜,導致短路,從而引發熱失控。

  如果將純金屬集流體替換成不易破裂的材料,能否解決這一難題?

  重慶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美),歷時近10年研發,將這一設想變成現實,用新材料把電池做成“三明治”,破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起火爆炸難題。

 開發“三明治”材料

  直擊鋰電池爆炸痛點

  金美為什麼要研發這種新材料?這要從2015年説起。

  那一年是業界公認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元年”,鋰電池産業方興未艾。3月,一則三星手機在充電時爆炸的消息,牽動了整個産業的神經。

  “必須開發新材料,解決鋰電池安全性問題,否則未來將面臨發展瓶頸。”當時,河南人臧世偉與某行業頭部企業在設備方面有緊密合作,得知對方有這樣的需求後,萌生出跨界創業的想法。

  客戶提出的設想是,將鋰電池內傳統的鋁箔和銅箔集流體,替換成“金屬—高分子材料—金屬”三層複合結構,以高分子材料為“夾心”層,上下兩面沉積金屬鋁或金屬銅,如同“三明治”。

  這樣一來,電池受到激烈碰撞時,具有彈性的高分子材料薄膜層能起到緩衝作用。內部發熱到一定程度,熔點比金屬低的高分子材料會變軟、熔化,就會為電芯增加一道高分子“保險絲”。而且,複合集流體無法産生大規模金屬毛刺,可規避熱失控,從而避免爆炸。

  臧世偉帶着核心成員,全國各地找設備、找材料、找人才,制樣品、搞研發,2年後在安徽創立公司,形成試生産能力。

  “沒想到,搞原始創新研發這麼難。”臧世偉感嘆。2018年初,以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為基材的複合銅集流體樣品下線,送到客戶實驗室封裝測試,卻遭到“當頭一棒”。

  産品正常情況下至少要保證2000次充放電循環,而樣品在500次循環後,性能就出現大幅下降:拆開後才發現,中間那層基材被熔解,直接塌陷了。

  當時,在研發方面已“燒”了3億多元的臧世偉,感覺“眼前一黑”。

  攻克技術難關後

  産業化成了“攔路虎”

  既然PET不適合作為“三明治”的基材,那就換材料。

  紙膜、PI……幾乎所有符合要求的高分子材料,團隊都找來試了一遍。那段時間,大家晝夜不分,以生産車間為家。

  大半年過去,上千次實驗後,團隊終於發現,以聚丙烯為基材,可擁有較高的耐衝擊性,還能抗多種有機溶劑和酸鹼腐蝕。問題迎刃而解,還帶來意外收穫——以6微米的複合銅集流體為例,除了上下1微米的銅,中間4微米是高分子材料,相比傳統集流體重量減輕60%,節約材料成本近50%,能量密度提升5%—10%。

  2018年底,金美第一代産品——6微米銅複合集流體和10微米鋁複合集流體正式下線,並實現第一次3萬輛電動車裝機,投入歐洲市場。

  “抓緊上量。”客戶對裝機結果很滿意,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工廠生産能力有限,金美四處尋求能拓展生産研發基地的地方。彼時,重慶、四川、廈門三地同時向這家企業拋出橄欖枝,而重慶深厚的工業底蘊吸引了臧世偉。2019年9月,金美落地重慶,次年下半年廠房裝修投用。

  落地重慶以來,金美累計在設備和研發方面投入超10億元。“從小批量到大批量,絕非從1到2這麼簡單。量産的難度佔到整個開發的90%以上。”臧世偉説。

  瞄準千億級市場

  將重慶工廠打造為産能輸出基地

  這種創新産品,生産設備的研發和組裝以及工藝開發,全靠自己摸着石頭過河,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

  設備組裝好後的第一次生産,就讓大家傻了眼——産品要麼變形、要麼穿孔,全是廢品。

  到底哪兒錯了?大家將設備拆掉,經過復盤,發現關鍵問題可能出在沉積系統的鍍膜工藝上。

  金美採用的是物理氣相沉積法鍍膜,銅的汽化點是2567℃,鋁的汽化點是3550℃,而高分子材料的熔點卻在120℃左右,這就導致金屬還沒汽化,高分子材料往往就已經熔掉了。

  諸如此類的技術難點還有很多。團隊對生産流程進行重新開發,調整設備結構、架構和沉積方式,加上熱管理、冷管理工藝改進,經過近一年時間,才將整套設備改造完畢。

  2021年底,生産線穩步試生産;2022年開始,産品陸續量産裝車,應用於極氪等品牌車型。也是在這一年,金美有了超千萬元級別的營收。2023年,銅、鋁複合集流體生産工藝全線打通,鋁産線優率達80%以上,銅産線快速爬坡,年産能達到10 GWh電池用量。

  “無論産能多少,你們生産線95%的産品,都歸我們!”頭部客戶放出話來。剩餘5%的産品,金美用來拓展其他客戶,包括消費電池、儲能、軍工等。

  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集流體材料應用將形成2000多億元市場規模。雖然前景可觀,産品供不應求,且具有領先優勢,但金美並不滿足於現狀。

  “今年開始,我們將研發轉向為設備標準化和優率提升。”臧世偉介紹,金美計劃將重慶工廠打造成“燈塔工廠”,作為産能輸出基地,實現量産爬坡和産能釋放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産品極薄化、極輕量化開發,未來目標是年産能100GWh電池用量,産值百億元。

  記者 佘振芳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