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5日電(彭祎琦)國家儲備林項目是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提高木材供給能力,發展林業新質生産力的重大工程。近年來,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重慶林投公司)作為重慶市林業生態建設暨國家儲備林項目的市場運營主體,在實施國儲林項目過程中,如何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怎樣助推鄉村振興、參與項目的林農又有哪些獲得感?
高質量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
2023年9月,重慶被確定為全國三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之一,要為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這一輪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是要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堅持農村林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強化集體林地家庭承包的基礎性地位,加快放活經營權,拓展林地經營權再流轉和抵押擔保權能,多管齊下促進林權流轉,有效激活林業資源,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向國偉&&。
自2019年5月以來,重慶林投公司已經與18個區縣政府簽約國儲林建設規模635萬畝,完成林地入股和收儲面積340余萬畝,以培育大徑級木材、珍貴(鄉土)樹種為目標,開展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和森林撫育140余萬畝,正全力高質量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
“在建設國家儲備林項目程中,我們將發揮國資央企的主力軍作用,利用&&、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盤活閒置的林地資源,組織專業隊伍開展科學營林,充分激發森林的活力,不斷提升林地生産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國偉説。

向國偉
讓農民手裏的資源變資産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如何實現農民手裏的資源變資産,調動林農積極性、維護林農的權益,讓大家願意參與、持續支持?向國偉介紹,首先要把國儲林項目的好政策宣講到位,把項目依託農村“三變”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林地流轉收益、就近就業務工、林木採伐分成、林業産業帶動”四條路徑帶動林農增收的政策和預期講清楚,讓林農吃下“定心丸”。
同時,開好“三個會”:一是以區縣為單位召開區縣政府組成部門、相關鄉鎮、村社的儲備林啟動大會,重點宣傳儲備林建設背景和意義,以及林地收儲依據、內容等相關政策;二是召開收儲鄉鎮相關部門、村社的啟動會議,介紹收儲程序、收儲範圍等相關內容;三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召開院壩會議,重點介紹收儲條件、合同條款等內容。
最後,在林地收儲環節兌現承諾。該項目採用“林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重慶林投公司”三層級的收儲方式,即:林農將林地、林木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依法授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雙方簽訂授權委託協議,再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重慶林投公司簽訂流轉合同,將其流轉至重慶林投公司。這中間,就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中介,將自願納入國儲林建設的農戶的林地集中起來,使得林地盡可能地集中成片後,再流轉給公司經營。
“我們每畝給予林農40—45元/年租金,給予村集體5—10元/年管護費。在此過程中,既保障了林農的權益,又使得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了作用。”向國偉説。
林下産業帶動林農增收致富
“2019年底,我們星光村的林地率先加入國儲林項目,其中我家有林地60畝,每年獲得40元/畝/年的費用,一年有2000多元。”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星光村村民胡建森説。
隨着大量集體林地進入國儲林項目,林農除了可以收取租金,還能參與集體林地的日常生産、管理,通過務工形式獲取收益。
向國偉介紹,收儲後的林地,會統一進行森林資源區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及作業設計,逐年安排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實施。項目實施過程中聘請大量的本地林農經過培訓後參與項目勞務施工,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助推鄉村振興,帶動林農增收致富。

胡建森
此外,在國儲林建設推進過程中,林下産業也在項目區縣得以推進。該項目依託農村“三變”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長期政策性資金導入貧困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通過“林地流轉收益、林木採伐分成、就近就業務工、林業産業帶動”四條路徑,有力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我們還與巫溪、城口等地簽訂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與縣政府共同發展老鷹茶、中藥材等林下特色産業,加快壯大集體經濟,持續助農增收。”向國偉&&。
重慶林投公司以“儲備林+N”布局謀劃林業産業發展,建設國家儲備林苗圃7個、年産優質苗木1000萬株,開展林下種植天麻、淫羊藿、甜茶、老鷹茶11000余畝,建設油茶、油橄欖基地15000余畝,啟動林産品加工、森林康養等産業化項目探索,不斷激活林地價值,推動以國家儲備林為載體的多産業聯動發展路徑不斷優化。截至目前,共為項目區林農帶來林地流轉和就地務工收入超15億元,受益林農30余萬戶,讓村民、村集體在儲備林建設中獲得穩定的收益。
“重慶林投公司把淫羊藿産業基地建在了我們這裡,我們就常年在這務工,每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確確實實的給我們老百姓帶來了實惠。”胡建森介紹。
向國偉&&,下一步,將充分發揮森林多種功能,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