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重慶跑好“雙賽道”年收入超10億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06 09:39:35
來源:重慶日報

聯電重慶跑好“雙賽道”年收入超10億元

字體:

  在兩江新區翠雲街道,有一家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聯合汽車電子(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電重慶)。2016年落戶以來,抓住重慶汽車産業發展的機遇,年營收從不足1億元增長至超10億元。

  然而,落戶不久,原本主攻燃油車領域的聯電重慶就面臨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的壓力。頂住壓力持續做大做強,他們是怎麼做到的?10月29日,記者來到聯電重慶,一探究竟。

  “名門之後”遭遇“後起之秀”

  中德合資的聯電重慶是不折不扣的“名門之後”,2016年成立時,主要從事汽車和摩托車發動機管理系統、車身控制系統等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為長安汽車等車企提供配套。

  “重慶有非常好的汽車産業基礎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們在渝發展很安心。”聯電重慶總經理張河山説。

  成立不久,聯電重慶就感受到了新能源汽車這一“後起之秀”崛起的壓力。

  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為51.7萬輛和5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7%和53.0%,連續兩年世界産銷量第一。車企也敏銳注意到了這一機遇:2017年,聯電重慶的主要客戶長安汽車發布了新能源戰略——“香格里拉”計劃。

  很明顯,如果固守傳統賽道,企業發展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對此,聯電重慶並不“慌”。早在2010年,聯電總部就成立了電力驅動事業部。2017年起,誕生不久的聯電重慶按照聯電總部部署,一方面持續支持服務好長安汽車,擴展傳統汽車配套業務;一方面逐步着手研發、生産新能源汽車及其他領域的配套産品。

  吃透需求“勇闖三關”

  切換到新能源賽道並不容易。

  首先是技術不互通。新能源汽車“三電”的技術邏輯和傳統燃油車完全不同。對聯電重慶研發團隊來説,研究新能源汽車技術,約等於“跨專業”。

  其次是標準不統一。新能源汽車突出個性化,不僅更新換代極快,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型號,所需的零部件也不一樣。

  第三是客戶要求“水漲船高”。來自新能源汽車客戶的訂單,不僅要求更多,交貨時間也更短。

  面對這“三關”,聯電重慶選擇逐一擊破。

  聯電重慶技術中心總監莊建兵介紹,一方面,研發團隊拿出“空杯心態”,集體鑽研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另一方面,廣泛吸納人才,並招聘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的碩博畢業生,快速充實隊伍。

  針對訂單周期變短,聯電重慶果斷更新換代智能産線,通過數字化管理更高效地安排生産製造流程。

  面對客戶多樣化的訂單,聯電重慶並不急着重新設計、開模,而是對訂單進行細緻拆解,吃透客戶的核心需求。最終,他們發現多數訂單真正需要的是在已有産品基礎上,改變外觀、形狀,或者增加新的功能模塊。

  “過去的優勢並不是完全沒用,關鍵是要適應新賽道、新場景的需求。”莊建兵説。

  抓住“模塊化”,開拓新市場

  攻克上述難題的過程中,聯電重慶驚喜地發現,路越走越寬了。

  從2018年起,聯電重慶生産的新能源動力控制系統應用在長安的多款車型上,成功實現産業化。同時,聯電重慶還開拓了主要面向清潔能源商用車的自主業務。

  基於發動機控制系統研發這一核心能力,聯電重慶研發了天然氣發動機控制系統,為解放、陜汽的LNG貨車配套。2023年,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投用,聯電重慶又為其提供氫能模塊的配套産品。

  “模塊化”成為聯電重慶的産品亮點。例如,聯電重慶推出了數十種口徑、形狀、用途的閥門,這些閥門可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及應用場景。“不同車型的基礎構架仍有共通之處。我們據此開發了電源控制模塊、電池管理系統模塊等多種模塊化産品,可適配多種車型和場景。”莊建兵説。

  通過勇敢“迎戰”,聯電重慶在新能源賽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目前,新能源及清潔能源汽車配套産品在公司的産品營收佔比近30%。

  同時,聯電重慶堅持“兩條腿走路”,穩步拓展優勢領域,持續優化升級發動機管理系統等傳統汽車配套産品,提升“拳頭産品”競爭力。

  張河山&&,聯電重慶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在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條賽道上全力前進,為客戶提供更多優質産品和解決方案。(申曉佳)

【糾錯】 【責任編輯:歐陽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