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從重慶市應急管理局(簡稱市應急局)獲悉,2018年以來,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已累計搶險救援5100余次、出動13萬人次,搜救、轉移疏散被困遇險人員22萬人。這支“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在一次次赴湯蹈火、逆行出征中淬煉成鋼……
近年來,重慶市全力推動“全災種、大安全”應急管理體系改革,創新構建“1366”應急管理體系,突出“統”“防”“救”3條主線,持續深化六大體系、六大能力建設。在“救”方面,完善構建市、區縣、鄉鎮三級隊伍體系,初步形成“鄉鎮先期處置、區縣常態應對、市級專業攻堅、國家重點支撐”梯次救援力量,在各類災害事故應對處置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標準“建起來”
梯次銜接打造多元協同應急先鋒
“機構改革以來,我們深切感受到唯有建強建實救援隊伍,才能在急難險重時刻,讓指令及時落實到搶險救援一線,讓受困群眾第一時間得到救援。”市應急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説。
為此,重慶市立足當地“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特點,按照“全災種、大應急”要求,堅持統籌協調、一體規劃,大力發展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完善建立起“1+13+42+N”隊伍體系,初步實現力量體系全覆蓋、值守備勤全時段、救援處置全災種、綜合服務全方位。
2022年6月,市專業應急救援總隊正式掛牌成立。該隊伍配備各型裝備1.8萬台套,能夠綜合遂行礦山事故、森林火災、地震地災、洪旱災害等救援任務。同一時間,市航空應急救援總隊也組建成立,年租用直升機6架,建成集“有人機+無人機”多機型融合,森林撲火、事故災害救援、偵查測繪多領域發展的新質救援力量。
為建強專業“攻堅”隊伍,重慶市與中石化川維化工等具有搶險救援實力的大型國企以政企聯建方式,培育發展涵蓋危化、礦山、工程搶險等8個行業的13支專業救援隊伍,廣泛深入開展隊伍聯建、專業聯訓,推動完善重點行業應急力量布局;為實現“總體謀劃、以上率下、分級推動”,重慶市印發《重慶市專業救援隊伍建設管理辦法》,成功使基層平均應急響應時間由30分鐘縮短至10分鐘。
“專業救援力量在技術和經驗上具備深厚積累,而社會應急力量則在靈活性和覆蓋面上有獨特優勢,雙方合作可以優勢互補,最大效率提高減災救災效果。”市應急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已於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對此,重慶市此前已下好了“先手棋”,提早布局建設了N支社會應急力量“輔助”隊伍。
高質量“用起來”
科學布局水陸空立體應急救援力量
在巫峽巫山段,箭穿洞危岩位於神女峰腳下,體積達36萬立方米,一旦發生垮塌,後果不堪設想。為保障長江黃金水道航行安全和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重慶市在巫山縣常態設置運行一線指揮部,前置工程搶險、水上救援、專業支撐等力量,與氣象、規劃自然資源、海事等部門建立信息聯動機制,針對性做好危岩地災“一點一策”方案,最大限度保障過往船隻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巫山縣常態設置運行一線指揮部,只是全市將區域布局與重點前置結合的一個縮影。基於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和氣候條件的特殊,重慶市立足防範應對災害事故,堅持力量前置與快速響應結合,平時巡查與戰時攻堅結合,應急救援與綜合服務結合,構建了“水陸空天”一體化保障模式。
在水上救援方面,以水上救援重慶長航隊渝中基地為中心,輻射主城區域水域救援任務,聯動市交通運輸委港航海事力量,在各主要干支流域建成水上救援體系。
在地面救援方面,劃分渝東南、渝東北、渝西、主城4個區域,形成“1中心3基地4支撐”運行體系,綜合擔負區域救援任務統籌、救援物資儲備、專業隊伍訓練等工作。
在航空救援方面,打造渝北龍興市級航空應急中心,形成“1+3+N”航空應急救援網絡,初步形成市域內1小時、成渝地區2小時航空救援圈,基本實現“下達救援指令30分鐘起飛、1小時抵達”航空保障能力。
在通信保障方面,組建“1+3+41”通信保障隊伍,構建370Mhz窄帶通信專網、公眾移動通信網和衛星網三網融合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為555個災害易發鄉鎮配發衛星通信終端,夯實斷電、斷網、斷路“三斷”極端條件下的應急通信保障基礎。
高效率“幹起來”
強化實戰提高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這是今年全市首個紅色預警,預計水位接近2020年特大洪水數值。”今年6月,市水文監測總站發布洪水紅色預警,預計黔江區阿蓬江濯河壩站未來24小時將出現建站以來最高洪水位,超過保證水位(411.90米)接近4米。濯水鎮黨委副書記邱朝毅&&:“一接到預警,我們就及時響應,按照預案提前轉移了群眾,無一人傷亡。”
不僅如此,今年汛期,重慶市遭遇2008年以來最強特大暴雨,全市上下成功應對18次強降水過程,緊急避險轉移10.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4.5萬人,未潰決一壩一堤、未發生群死群傷事件。
無獨有偶,今年夏天,重慶市出現長達42天的特重高溫天氣,打破了自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紀錄,氣溫顯著偏高、高溫日數顯著偏多、降水顯著偏少。森林草原防滅火方面,共發生5起小規模火災,且4起森林火災在24小時內得到有效控制,無重大設施損毀和人員傷亡,森林防火處於可控、平穩態勢。
時刻準備出戰、以案為鑒研戰、全域機動應戰、全力服務保戰……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記初心使命,積極履行自身職責,不斷推進應急救援能力向前邁進。
高水平“管起來”
完善制度推動隊伍建設質量整體躍升
今年7月,市應急局聯合市司法局發布《重慶市三峽庫區危岩地災應急救援辦法》,並於8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重慶市小切口立法制定的新嘗試,從制度機制入手,規範隊伍建設。
“我們從制度、訓練、保障、紀律多個維度入手,推進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規範化、職業化發展,着力建設一支聽黨指揮、紀律嚴明、技術精湛的應急救援鐵軍。”市應急局有關負責人説。
據了解,重慶市從頂層設計發力,提出區域中心、航空網絡建設規劃,以具體的指標約束和制度規劃保障應急救援力量發展。同時,還通過全市安全生産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要點明確隊伍建設要求、考核目標,規範隊伍訓練、生活、執勤、救援4個秩序。
為積極推進市自然災害能力提升工程,重慶市新增採購三大類1.8萬餘&套應急救援裝備,大幅提高偵查監測、指揮控制、機動作戰等能力;積極回應基層隊伍急難愁盼問題,&&了搶險救援費用補償標準,建立隊伍參與救援處置工作考核機制,下發區縣、鎮街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裝備配備指導目錄,在全市建立搶險救援車輛免費通行制度,全覆蓋建立應急救援隊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機制化明確“訓”的要求,制定應急救援隊伍訓練與考核大綱和行業隊伍訓練標準,實現訓練計劃上報、審核執行、定期考評閉環運行。
通過高標準“建”、高質量“用”、高效率“幹”、高水平“管”,重慶市“專常群”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常備救援隊伍、群眾救援隊伍)結構更加合理,綜合保障更加有力,體制機制持續健全,基層應急救援能力得到不斷強化,與現代化新重慶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要登絕頂莫辭勞。市應急局有關負責人&&,下一步,該局將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着力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在“統、防、救”上下更大功夫,切實做到護江河安瀾、保國泰民安。(文/陳嘉瑋 圖/重慶市應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