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在渝成立-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4 11/04 12:22:42
來源:重慶市巴蜀小學校

“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在渝成立

字體:

  11月2日至3日,由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承辦的第二屆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暨第十一屆小學教育巴蜀創新年會在渝召開。

  圍繞“人生·教育·責任——聚焦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主題,大會匯聚了教育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40多位專家學者及30余所實踐樣本校,旨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大會現場。

  大會由開幕式、主旨報告、兩個平行論壇等構成,以主題演講、教育沙龍、專題報告、學術觀察等方式,深度解讀教育改革新理念,探討創新落地新課程,並特別針對一線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設置了“新課堂教學工作坊”小學專場和中學專場,現場通過精品課例與專家點評,生動真實演繹新課堂,共同追尋基礎教育改革的新坐標,全面呈現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典型與發展經驗。

  專家學者匯聚 深度解讀“新理念”

  重慶市渝中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謝東致辭。

  重慶市渝中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謝東指出,渝中區立足基礎教育階段,名校名園全覆蓋優勢,正以最大決心、最強力度、最好保障加快打造“十五年高品質教育在渝中”的金字招牌,建設全國一流基礎教育強區。此次大會召開恰逢其時,意義重大。他期望巴蜀學校繼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紮實推動學校治理變革創新,打造更多具有渝中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辦學成果;熱忱歡迎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常來渝中指導交流,共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龍曉君致辭。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龍曉君&&,本次大會緊扣聚焦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為主題,立意深遠、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此次大會可以讓老師們聆聽到以巴蜀小學、巴蜀中學為突出代表的重慶基礎教育界,圍繞高質量發展作出的一系列積極有益的創新探索和行動實踐。她強調,只要教育人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牢記民之關切,為建設教育強國自覺挺膺擔當,必將在發展中小學高質量教育上昂揚向前、碩果纍纍。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兼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聶延軍講話。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兼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聶延軍指出,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這“六力”為加快推進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他認為,中小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初心是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核心是課程體系建設,基礎是課堂教學,動力是賦能轉型,保障是學校治理體系變革。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致辭。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提出,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就是要提高生命的質量和生命的價值,使人能夠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只有高質量專業化的教師才能培養高質量的學生,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礎工程。教育進入新時代,最突出的特徵是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包括教育觀念的創新、教育內容的創新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

  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副主任張輝武講話。

  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副主任張輝武強調,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起點”,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點”,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底座”。本次大會聚焦於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現出實踐路徑,主題非常鮮明。圍繞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他提出三點建議:一要把握育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二要對標核心素養,提高綜合素質;三要突出實踐路徑,不斷深化改革。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榮譽顧問張世平講話。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榮譽顧問張世平&&,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一要全面把握新時代中小學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二要準確的把握新時代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重點;三要着力解決影響新時代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要注意糾偏補缺、減壓釋負、根治霸凌等,並希望廣大專家學者及一線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多去研究,提出積極的建議。

  開幕式上,“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宣布成立,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川、天津、陜西、山東、河南、重慶等地的中小學,與巴蜀小學、巴蜀中學共同組建發展共同體,並將以此為&&,在攜手並進、共同發展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共同教育理想、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價值目標共識、樹立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思維模式、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路徑,推動中小學高質量發展理論和實踐創新,共同引領中小學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烽以“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學校”為主題作主旨報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烽指出,高品質學校的三個特徵:要有高品質的生活與公共生活,強調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學校作為孩子生活和社會化場所的角色;是個性的學校,鼓勵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成長型的學校,強調學校的開放性、靈活性,與社會的緊密&&,以及通過教育實現對社會的改造。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黨委書記馬宏以“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校的課改再深化行動”為題作實踐報告。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黨委書記馬宏指出,在90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巴蜀小學始終把“創造”與“實驗”作為學校教育實踐的精神氣質和主要路徑,在課程改革再深化行動中,以此為方法論,堅持運用系統觀念規劃學校戰略,堅定的在“創造”與“實驗”的基因中選點突破,回應國家方向,育人導向。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校長李瀟珂以“新時代育人方式變革的巴蜀實踐”為題作實踐報告。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校長李瀟珂&&,巴蜀中學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學生的幸福。學校希望通過“十五年一貫制教育”,從幼兒園、小學到高中,為每一個學生打下堅實的人生基礎。巴蜀中學強調五育並舉、融合育人,堅持“挖掘潛能 張揚個性”的辦學特色,依託思維矩陣促進學校治理提升,以項目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實踐樣本薈萃 個性落地“新課程”

  2日下午,聚焦中小學課程改革,大會設置了兩個平行論壇,從北京、上海、天津、四川等地邀請多個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樣本校,為與會人員提供可借鑒、可推廣、可應用的教改實踐方案。

  平行論壇現場。

  “平行論壇一”聚焦“跨學科實踐創新與教研共同體建設”主題,上海市後“茶館式”教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燕,重慶市巴蜀小學校副校長李永強,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周劉波,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校長任煒東,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校長李曉琦,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嘉莉先後圍繞課程綜合化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跨學科融合等方面作學校實踐經驗分享。

  教育沙龍現場。

  基礎教育跨學科教學指導專委會主任任學寶,重慶市教育評估院書記、院長劉雲生,陜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西安市教育質量評估監測中心主任解慧明,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於偉利作為“學術觀察專家”對本論壇進行了學術指導與引領。

  他們認為,跨學科實踐創新與教研共同體建設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路徑,強調要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融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構建教研共同體,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互補。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探索,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將有助於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

  “平行論壇二”活動現場。

  “平行論壇二”聚焦“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主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地小學執行校長張紅,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校長潘南,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校長助理唐虢,上海市特級校長胡銀弟、天津市第一中學濱海學校校長苗利軍,上海市閔行區浦匯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蕊,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校長李蓓先後分享了一致目標、個性路徑下各美其美的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一線學校實踐路徑。

  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黨委書記李大聖,重慶市教科院書記、副院長范卿澤,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晶,北京市第五實驗學校校長阮守華作為“學術觀察專家”對本論壇進行了學術指導與引領。四位專家普遍認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需注重頂層設計與教學創新。強調要構建連貫的課程體系,確保思政教育內容一以貫之,同時適應各階段學生認知發展。

  開課教學工作坊 生動踐行“新課堂”

  新課堂教學工作坊。

  3日上午,大會開設了八大“新課堂教學工作坊”,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變革、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思維型課堂等方面,圍繞中小學語文、數學、科學、思政、生物和跨學科學習等學科和主題生動呈現了24節精品課,邀請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重慶、四川、陜西、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10余所學校專家及名師,與參會老師們在生動的課堂現場中共生經驗、集智共創,以助力教師學習借鑒落實新課標、新教材的行動理念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活動相關負責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本次大會聚焦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刻詮釋了“人生·教育·責任”的內涵與價值,展現了中小學教育在立德樹人、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鮮活案例,為中小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思考,必將推動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開啟新征程,再鑄新輝煌。

【糾錯】 【責任編輯: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