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與秋風輕柔地交織在一起,為黛山秀湖披上一層金黃外衣。10月27日,璧山秀湖公園游人如織,大家或漫步於親水步道,或憩息在休閒長椅,或在陽光下追逐嬉戲……人們自覺維護環境,垃圾分類投放,交談輕聲細語,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傳遞文明。
自2020年10月啟動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以來,璧山區着力改善人文環境,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實施“吃、住、行、游、樂、購、説、網”8項專項提升行動,激活全社會文明細胞,讓文明之風吹遍璧山。
近日,記者走進璧山,從細微之處觸摸文明創建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
一根繩 牽出文明養犬新風尚
傍晚時分,秀湖鷺島小區有不少居民在遛狗。記者看到,小區公共區域張貼着文明養犬標語,設有便民寵物箱,而狗繩、便鏟和垃圾袋正成為小區居民遛狗的“標配”。與他人擦肩而過時,狗主人會攥緊狗繩,朝路旁避讓。
“和以前比起來,現在遛狗拴繩的多了,草坪裏寵物糞便少了,小朋友也敢放心到小區玩了。”小區居民王躍告訴記者,之前是另一番景象,比如:“我家狗狗乖得很,不會咬人”“狗狗把粑粑拉在草坪裏,不是污染而是肥料”……
秀湖鷺島小區建築面積有60萬平方米,居住人員多、寵物犬只多,居民之間常因犬吠擾民、犬竄驚人、遛狗不拴繩、糞便隨地排等問題而滋生矛盾,物業公司也頭疼不已。
為此,璧泉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大嵐社區黨委、轄區派出所和物業公司、小區居民代表一起,成立“養犬觀察團”,分不同時段在小區不同區域,將不同類別的不文明養犬行為記錄下來,以短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讓當事居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文明。觀察團和居民還通過“家門口”協商議事,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小區文明養犬公約》。
“我們為小區所有寵物建立了電子&賬,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引導。”秀湖鷺島小區物業客服負責人鄧明月回憶,剛開始,他們還專門成立了一支巡邏隊,一旦接到小區有關寵物的投訴和事件,就及時趕到現場,盡力化解居民矛盾,同時引入專業團隊,不定期開展寵物聚會、寵物疫苗接種、寵物訓練課程等活動。
如今,該小區養犬居民不僅能夠管好自己的寵物,有的還自發成為小區養犬管理引導員。
一卷紙 折射市民文明新素養
公廁也能成為一道城市景觀。在璧山,“遠看似景點,近看是公廁”的高顏值公廁比比皆是,目前璧山城區已建成標準化公廁72座,開放社會公廁86座,而且做到了“一廁一景”。
在古道灣公園公廁,記者看到,室內外有大量綠植盆栽、應季花卉,公廁內還免費提供如廁紙、擦手紙、洗手液等用品,並劃分了母嬰間、老人如廁間、無障礙如廁間等區域。
“除了硬體上高標準打造,軟體上我們也精細化管理,以‘小廁所’照見‘大文明’。”璧山區環境衞生管理所副所長陳川告訴記者,其間還涌現出一批文明公廁“守護者”。
52歲的何均就是“守護者”中的一員。
“每座公廁都有紙,用好多扯好多!”
“妹兒,照鏡子的時候記得把水關了哈!”
10月26日,“守”在古道灣公園公廁入口處的何均“盯”着進進出出的人群,適時發出提醒。
8年前,璧山第一座標準化公廁建成,何均跟着大夥前去看熱鬧,卻發現有人悄悄把免費如廁紙塞進了口袋,大家也熟視無睹不加制止。
“大家都在拿,我為什麼不拿?”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何均每每路過這座公廁,都會“順帶”拿上一些如廁紙回家。何均有些不好意思地説,隨着標準化公廁越來越多,甚至修到了自己家門口,她才意識到,這樣要不得,“都是鄰居,哪怕只看到我拿一回,這臉面也丟不起!”
從此,何均不僅不再“順”紙,而且主動當起了文明勸導員。人們經常在璧山大大小小的公廁看到她文明勸導的身影。在別人肯定讚許的眼神中,何均也找到了成就感。
據介紹,璧山有1950名文明勸導員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交通、旅游、環保等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角落 激活家庭文明新細胞
今年重陽節,社區“兒童觀察團”的11名觀察員,在璧泉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舉行了一場圍繞“孝親敬老”的話題討論。
這是璧山區2023年8月成立的首個“兒童觀察團”,成員是轄區6至12歲的兒童。在社區指導支持下,他們依託黨群服務中心、暖心驛站、小區議事角等“小小角落”,定期開展話題討論,形成觀察紀要,達成屬於“觀察團”的共識,並將其引入日常學習生活中。
“孩子們討論的話題很寬泛,既有培養公民意識的社會責任議題,也有事關安全教育的專門課程,還包括文明風尚構建與文明素養培育的話題。”秀湖社區黨委書記楊玉冰介紹,這樣的討論,“兒童觀察團”平均每月就要舉行一次,社區還引入消防應急、市場監管、醫療衞生等職能部門和專家資源進行指導。
對孩子們而言,“兒童觀察團”絕非只有討論時的熱乎勁,更有學習生活中的應用處。
“爸爸,我們觀察團今天才討論了,不僅不能在公共場所抽煙,在家裏抽煙也會造成家人被動吸煙,有害健康”“媽媽,你都知道如果我睡晚了第二天上課會沒精打采,你為什麼還經常熬夜看手機”……
生活中,“兒童觀察團”的孩子們常常“現學現賣”,將自己參與討論的話題,向父母傳輸“倒灌”。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經小孩提醒後,大人才發現要求他們做到的,自己首先就沒做到。”羅雪是“兒童觀察團”團長,也是璧山實驗小學校學生魯一林的母親,她説,自己要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做起,比如文明用餐、文明出行、文明上網,給10歲的女兒當好榜樣。
“從我做起,就能影響小孩,人人都激活家庭這個細胞,全社會文明之花就會在一點一滴中綻放。”璧山區精神文明建設事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除了“兒童觀察團”以“小手牽大手”的方式參與到文明創建中,璧山還依託“泉心文化速遞隊”“小區文藝輕騎兵”等形式,從移風易俗到選樹道德模範,從法治宣傳到環保教育,從理論宣講到文化惠民,讓文明新風在群眾心中“樹”起來。
一句話 開啟政務服務新規範
“您好,這裡是璧山區政務服務中心,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助您?”
10月29日上午,見有群眾走進辦事大廳,璧山區政務服務中心文明志願者張雪雙手交疊,面帶微笑,身子略微向前傾斜,用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向對方問好。
得知這名群眾是來諮詢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事宜,張雪緩步在前,以手勢為引導,將其帶往等待區完成自助填單後,再引導其至民生事務類綜合受理窗口辦理相關業務。
在璧山區政務服務中心,無論是文明志願者,還是綜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員,“您好”“請問”“請稍等”“不客氣”“再見、請慢走”等文明用語,大家每天都要説上數百次。
“我們是窗口服務單位,很多時候,工作人員一個微笑、一聲問候,就拉近了和群眾之間的距離。”璧山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熊燕告訴記者,為有效提升政務服務軟環境,從2022年開始,他們每個季度都對區、鎮街兩級政務服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其中就包括文明禮儀和規範服務。
記者在該中心一份工作手冊看到,上面對工作人員的儀容儀表、行為舉止、服務用語均有相應規範,從着裝到站姿,從接待到指引,從問候語到辦業務全過程,均有明細標準和規範,多達89條細則。
“就是要讓辦事群眾和企業,從一句普通話、一個微笑開始,感受到‘來了就是璧山人’的熱情和周到。”熊燕説。
“全面啟動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以來,我們堅持裏子與面子兼修、傳承與創新並舉、文明與美麗互動,以文明創建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璧山區委宣傳部負責人&&,得益於8項文明專項提升行動開展,全區人文環境持續改善,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公眾人文素養在“吃、住、行、游、樂、購、説、網”中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