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拍攝的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範園區。新華網發(華小峰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1日電(韓夢霖 黃曉蕓)曾經,地圖上一條看不見的省界,隔開了田挨田、路相通、水相連的兩個村莊。界線的一邊是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另一邊則是重慶市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
如今,這兩個毗鄰而居的川渝山村,正嘗試着打破省市間的界限,不分彼此、優勢互補、攜手發展,共耕一塊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試驗田”。
近日,“奮楫爭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盤棋·唱好雙城記’”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範園區(以下簡稱“雙昌”園區),探訪該園區建成三年多來給當地帶來的變化。
“雙昌”園區是根據《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規劃》,在川渝毗鄰地區建設的三個農業合作示範園區之一,着力打造現代高效特色農業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以試點示範帶動成渝地區現代農牧業協同發展。園區規劃面積19.6萬畝,榮昌10.1萬畝、隆昌9.5萬畝,涉及兩地“七鎮一街道”,其中先行區3.5萬畝,三合村和普陀村均位於“雙昌”先行區範圍內。
開車進入“雙昌”園區,公路兩側一座座白墻青瓦的民居,掩映在綠樹與鮮花之中。川渝兩地共同出地出資建設的科技文化館別具巴渝民居風格。站在文化館前眺望,不遠處山坡上的油茶園鬱鬱蔥蔥,坡下成片的稻田阡陌縱橫,與錯落有致的農舍相互映襯,一幅生態美、鄉風淳、産業旺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美好的“施工圖”已然變為幸福的“實景圖”。

“雙昌”園區內,美麗鄉村展新顏。新華網發(華小峰 攝)
“原來兩個村雖然毗鄰,但卻沒有修通瀝青混凝土路,兩個村各自的道路也比較窄。現在村裏的路不僅大大拓寬了,兩個村的公路也貫通連接起來,還建成了一條園區內的環線。”三合村黨委書記王東説。截至目前,“雙昌”園區內已實施道路交通、稻魚基地、智慧豬場、美麗新村建設等30余個項目。
2022年,當地啟動“巴蜀美麗庭院示範片”建設,通過整治建築、打造景觀矮墻、栽種院壩綠植、安裝照明設施、修建人行便道等,“雙昌”園區內的鄉村風貌“顏值”“氣質”實現了雙提升。
王東&&,除了基礎設施條件和村容村貌的變化,兩個村之間還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産業共建共享:“我們共同規劃主導産業,共同聘請農業專家開展技術服務,就連在制定土地流轉費用標準時也保持一致。”為發展稻蝦養殖,雙方還共建了4000畝的高標準農田和5公里長的引水灌溉渠道。
據介紹,園區按照坡上豬場油茶(茶葉)種養循環、水田稻漁綜合種養、旱地高粱油菜輪作的發展思路進行産業布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生産+科技+加工+服務”一體化發展,探索優勢互補、産業協同、資源共享、政策疊加、合作共贏的跨區域合作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
普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唐強指着不遠處的“雙昌”示範豬場説,這個豬場已經“入住”了第一批生豬。該項目是由國家級龍頭企業重慶琪金集團牽頭,發揮“榮昌豬”“內江豬”獨特品種資源優勢和畜牧科技人才優勢,依託榮昌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等科技支撐,聯合榮昌、隆昌國有農業平台及村集體經濟,在兩地交界處共建示範豬場,帶動農戶養豬,打造國家優質生豬戰略保障基地和種豬供種高地。
唐強介紹,該示範豬場還探索“國有資本+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盤活利用農村資源,增加集體經濟和農民收益,實現共贏。
“這幾年,多虧了雙昌‘合作園’的建設,村裏變化很大。”普陀村村民李雲方感慨地説。今年底,園區內的人均年收入預計能達到2.6萬元。
“隨着‘雙昌’園區的建設,也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在村裏經營起了民宿。”王東説。

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內的幸福生活。新華網發(辛飛 攝)
接下來,“雙昌”園區還將充分結合當地豐富的陶、夏布、折扇、石牌坊等非遺項目,以及茶文化、農耕文化,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游,盤活農村閒置資産,推動農文旅融合。
據了解,重慶市榮昌區地處成渝地區“黃金聯結點”,自古以來就是巴蜀古驛道的必經之地。作為川渝相向發展的“橋頭堡”城市,近年來,榮昌充分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與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共下“一盤棋”、共育産業鏈,大力推進“雙昌”農業園、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等川渝合作重大項目建設,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