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喜在制秤。(受訪者供圖)
10月28日,巴南區豐盛古鎮十字街,挂着“稱心如意”店招的舖子,已落鎖幾天。
4天前,突感身體不適的店主王澤喜到木洞鎮住院治療。
平時,79歲的王澤喜獨居十字街,賣桿秤、現做現賣。
制秤58年,王澤喜經歷過一個月要做300多桿秤的輝煌,也經歷着如今幾天都賣不出一桿秤的落寞。
制秤成千上萬,可王澤喜從不曾在一桿秤上作假,他總説:“家訓是‘一絲不茍制秤,公公正正做人’。制秤的,要稱得起二兩良心。”
手藝人的飯碗,全憑一雙手端穩
王澤喜制秤始於1966年,師承自己的姐夫。
“制秤沒得啥子門道,就是熟能生巧。”在王澤喜手裏,一桿秤從刨秤桿到最後上漆,有十幾道工序,“從選秤桿的木料開始,要硬扎,能承重,摸起來要細膩,手感好。”
然後是刨木桿,下毫門,定叨口(秤桿手提的位置),安叨子,上騎馬(嵌進叨口的三面鐵箍),砝碼定星(給秤桿上的刻度校驗重量),鑽花星(給秤桿上的重量刻度鑽孔),釘花星(給星孔嵌上銅絲),包鐵皮(叨口、秤桿尾部等地方釘上鐵皮保護),上漆水……中間還有幾次打磨、清潔、上色的過程。
制秤,還要耐心。一支秤桿上標記重量的兩三百個金屬點就是花星,釘花星用的是銅絲,拿又快又重的長刀把銅絲割一小段拍進星孔,幾百個星孔,一刀,一割,一拍,手起刀落就是一星。
所有手工藝的活路,都沒有文字寫好的説明書,制秤亦如此。手藝人的飯碗,全憑一雙手端穩。
自己説好不得行,要國家承認才行
王澤喜店裏,小心珍藏着一個質量監督砝碼,常常拿出來測試秤的精準性。
“這是市質監局的人親自送過來的哦。”以前,木洞鎮有個計量檢測點。每個月底,王澤喜都要拿化肥袋子背幾十上百桿秤去檢測。合格了,就發一個鋁皮做的、指甲蓋大小的合格證,訂在秤桿“騎馬”(嵌鐵拉環處)處,“這個合格證,相當於是秤上蓋的紅戳戳。手藝人自己説好不得行,要國家承認才行。”
時間回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王澤喜是那時的紅人,莫説豐盛場幾條街,周圍山上山下的農戶也都認得十字街的“王桿秤”。
“一個月要做300多桿秤,連更連夜加班做。大到200公斤稱肥豬的,小到藥鋪一錢兩錢稱中藥的,各種型號都有。”王澤喜記得,各種桿秤配置的秤砣,每個月都是一車一車拉到鎮上,送到舖子門口。
秤用舊了、變形了、不準了、要調校了,拿到十字街找“王桿秤”修便是。
沒得公平,就做不成買賣
可有些秤,王澤喜不修。
“尾部敲動過,或者尾部加了水銀增重的,都不修。”王澤喜坦言,“那些都是耍秤的,不講公平,秤沒得用,稱不起二兩良心。”
也有人找王澤喜作假。
曾經,一個年輕人上門,開了大價錢找王澤喜制秤,一次就要十幾桿,但要求王澤喜將一斤做成八兩。
王澤喜盯着年輕人,一字一頓地説道:“秤字是一個‘禾’加一個‘平’,沒得公平,就做不成買賣。”
王澤喜指了指墻上,揮手下了逐客令。
墻上,挂着“一絲不茍制秤,公公正正做人”的家訓。
哪家都有他一雙筷子、一碗飯
王澤喜的店舖落了鎖,左鄰右舍牽掛不已。
“我們有個約定,‘王秤桿’如果過了9點還不開門,我們就上門去查看。”與王澤喜斜對門住了43年,蔡孔梅、張文均、劉平、冉小婭等鄰居,是王澤喜獨居十字街最大的依靠。
“我們大多是一個人在十字街住着,平時都是互相幫襯、互相關心。”蔡孔梅説,年紀最大、為人正直的王澤喜,成了大家的重點照顧對象,“他喜歡十字街,不願意跟娃到城裏住。我們哪家都有他一雙筷子、一碗飯。”
在豐盛社區黨委書記夏璐看來,王澤喜的正直、鄰里的互幫互助、十字街的和睦,與這裡每家每戶接續傳承的家風家訓不無關係,“幾百年的家風家訓傳承,在這裡培育形成了崇孝向善的社會道德風尚。”
如今,豐盛社區還結合巴南區探索建設的“家風潤萬家 文明伴我行”品牌,在十字街打造了“家訓一條街”,將每家每戶的家訓製成家訓展示牌懸挂在門口,成為豐盛古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記者 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