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早上10點,奉節縣盛蘭蜀繡藝術工作室裏,石勝蘭坐在輪椅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把前一日裝裱好的圓形雙面繡《夔門紅葉》安裝到框架上後,用一隻手托着裱框,另一隻手握着刀片仔細剷除多餘的膠,20分鐘就完成了這幅畫的最後一個步驟。
“娃兒12歲時在回家路上不慎踩滑,從近百米高的懸崖上滾下去,等到醒來,原本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成了高位截癱,雙腳沒了,幸好還有雙手。”一旁的母親道出了石勝蘭的不易。
2007年,石勝蘭接觸刺繡並拜師學藝,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她很快學會了基礎針法和配色手法,還掌握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蜀繡的獨特針法,可以獨立完成作品。
長期坐著,很容易導致肌肉萎縮和壞死,但石勝蘭從未想過放棄。石勝蘭説,她把身體的消耗、精神的壓力、生活的無奈都寄託在一針一線之中,用自己雙手繡出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石勝蘭的首幅作品《牡丹小鳥》,就在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優秀獎。
獲獎之後,石勝蘭開始有了知名度,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輪椅繡娘”,很多人慕名而來,找她訂購刺繡作品,她也時常被邀請下鄉教授蜀繡技藝,在這過程中遇到很多和她一樣有身體缺陷的殘疾人朋友,石勝蘭不僅耐心教授蜀繡技藝,還從心理上開導大家,用自身經歷詮釋蜀繡帶來的光亮生活。
慢慢地,石勝蘭有了把蜀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揚光大的念頭。於是,她靜下心來,潛心創作出《白帝雄姿》《夔門紅葉》《煙雨瞿塘》等數十幅優秀作品,在重慶工藝美術展、重慶文博會首屆工藝美術暨國際藝術精品展等展覽中斬獲獎項。2019年,石勝蘭被確認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蜀繡(奉節夔州繡)傳承人。
從刺繡“小白”到蜀繡大師,一路走來,石勝蘭得到了許多幫助,她想回報社會對她的關愛。於是,石勝蘭成立了盛蘭工作室,專門針對殘疾人開辦蜀繡培訓班,讓他們學會生存的技能。近些年,石勝蘭已培訓殘疾人500餘人,幫助他們重新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
當問及蜀繡給她帶來了什麼,石勝蘭的答案是:自信、開朗、大方。
她説,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再封閉了,從那個不敢出家門、不願與人交流的小女孩成長為了一名侃侃而談的蜀繡老師,未來不管多難,她都會堅守初心,通過對非遺蜀繡藝術的推廣,鼓勵更多的“繡娘”用“一針一線”助力鄉村振興,在一挑一串之間,將手心的溫度一代一代傳下去。(記者 楊鈮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