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批355項“川渝通辦”事項持續便利兩地企業群眾-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0/29 08:44:49
來源:重慶日報

四批355項“川渝通辦”事項持續便利兩地企業群眾

字體:

重慶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窗口,工作人員在為群眾辦事。(市市場監管局供圖)

2021年1月,重慶市江北區市場監管局向申請人發放全國首張“川渝通辦、互辦互發”營業執照。(市市場監管局供圖)

民警為四川籍群眾跨省辦理新生兒入戶。(市公安局治安總隊供圖)

  10月22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第四批共51項“川渝通辦”事項。

  川渝兩地人文同根,歷來交流不斷,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向縱深推進,川渝兩地的經貿往來、人才流動、産業互動更加頻繁。從2020年11月至今,川渝兩地先後推出了四批“川渝通辦”事項,涉及企業群眾高頻事項355項。

  以前辦一個業務往返跑幾天,現在通過手機點擊幾下就能完成,“川渝通辦”正在為兩地企業群眾生産生活便利持續“加碼”。

  辦事難,曾是兩地群眾繞不過的坎

  今年30歲的四川綿陽籍市民劉進,2016年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重慶工作和生活,“重慶作為大城市,出門就有超市,購物方便,輕軌也遍佈全城,交通便利。”

  可是有一點讓他一直感覺不太好,那就是需要辦理一些業務時,他必須回到自己的戶籍所在地四川綿陽。

  從重慶中心城區到四川綿陽,距離300多公里,哪怕是全程高速也要耗時4個小時。

  “記得我上大學那陣,有一次身份證丟了,我請了三天假,第一天從重慶回到綿陽,第二天到派出所排隊半天補辦了身份證,第三天才從綿陽返回重慶。”劉進説,他當時就在想,身份證明明是全國通用的證件,為什麼辦理材料不能實現網上互認呢?

  同樣感到過不便的,還有今年70歲的江北區居民何梅。2004年,何梅在四川退休後,就來到江北區跟着兒子一家居住。

  “在重慶什麼都方便,就是看病麻煩。”何梅告訴記者,由於她是四川籍居民,以前在重慶跨省住院,需要先到網上備案申請,才能享受醫保報銷,但是網上備案對於步入老年的她實在有些力不從心,“學了幾次,沒學會,有時候兒子幫忙辦,有時候回當地去辦。”

  由於沒有網上備案申請,每次住院結束,何梅必須先行墊付醫療費,再趕回四川,通過人工方式進行報銷,報銷流程也比較煩瑣,“醫院發票、醫生簽字……要的材料還不少。”

  住院費用不能憑醫保直接跨省結算,曾是困擾老百姓看病的一大痛點,特別是有的老年人有慢性病,需要經常住院,煩瑣的報銷流程和漫長的等待更是要耗費大量精力。

  惠民生,不必再“兩頭跑”

  隨着“川渝通辦”事項陸續上線,諸如劉進和何梅面臨的這些窘境,也得到改變。

  2020年底,首批“川渝通辦”事項上線,居民身份證換領、補領就是其中之一,從那時起,川渝兩地的群眾換領、補領身份證,再也不用跑回戶籍地,而是可以選擇在就近派出所辦理。

  在首批“川渝通辦”事項中,實現了跨省異地就醫登記備案相關手續的辦理。2022年起,全面實行重慶參保人到四川全省住院就醫免備案直接結算,四川省也陸續擴大在重慶市住院免備案的地區,如成都、瀘州等地居民來渝就醫免備案。現在,何梅到醫院看完病,只需刷刷醫保卡就能完成異地就醫,再也不用兩地來回跑。

  再如在第一批第二批“川渝通辦”推出戶口遷移、開具戶籍類證明等事項的基礎上,第三批“川渝通辦”事項清單新增了新生兒入戶事項,也為兩地群眾帶來極大便利。截至目前,重慶警方已累計受理辦理戶口遷移“川渝通辦”16.8萬餘人次,受理川渝地區新生兒入戶“跨省通辦”近300人次,跨省辦理戶籍類證明8000余份。

  社保關係互轉也是川渝兩地居民常常會遇到的熱門“川渝通辦”事項。

  今年7月,家住渝北的市民王先生想將自己的養老保險關係從四川轉移到渝北區。

  “工作人員告訴我,只需在手機上點點就可以了。”隨後,王先生來到渝北區社保中心諮詢辦理流程,沒想到工作人員告訴他,只需點擊“渝快辦”上的“川渝通辦專區”,就能夠實現保險關係轉移。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引,王先生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了社保關係的轉移。

  “若是以前,想要轉移社保關係,需要居民提交材料、填報申請,前前後後至少花一個月。”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説。

  為“雙圈”建設加碼,“川渝通辦”覆蓋面越來越廣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國家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出發實施的重大戰略。“川渝通辦”從推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碼”。

  在首批95項“川渝通辦”事項中,除了有類似居民身份證換領、補領這樣涉及廣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類事項外,還有許多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事項,例如個人獨資企業設立登記、個體工商戶變更和登出登記等。

  前不久,四川龍華光電薄膜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雷雪通過網絡,僅用時1分鐘,就下載了企業相關登記檔案。

  這項便利正是來源於第四批“川渝通辦”事項中實施的川渝兩地企業登記檔案跨區域互查。“有了這項服務,非工作日也可從網上下載提檔資料,在異地可快速提供資料,不會影響提供資料的時效性,既方便又省事。”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欣説。

  隨着“川渝通辦”不斷推進,事項覆蓋面越來越廣,開放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記者注意到,在第一批“川渝通辦”事項中,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實現了國産保健食品備案“川渝通辦”。

  在第二批“川渝通辦”事項中,這兩家單位又共同推出了保健食品廣告審查、醫療器械廣告審查等多項涉及醫療行業的“川渝通辦”事項。

  在第四批“川渝通辦”事項中,雙方則是繼續深入配合,推出了藥品廣告審查“川渝通辦”,徹底打通了從保健食品到醫療器械,再到藥品廣告審查的“堵點”。

  重慶參陸零福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醫療器械生産銷售的企業,其業務分佈於重慶和成都。公司員工陳利琴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需要在成都投放廣告時,都會在當地尋找一家廣告公司進行合作,並在當地遞交相關審核材料,“需要我們多次往返川渝兩地。”

  而現在,企業可以通過重慶本地的廣告公司製作廣告宣傳片等,並將材料遞交到重慶的市場監管部門,即可完成審批,無需再到當地找一家陌生的廣告公司合作,節約了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

  數據跑路的背後,是川渝兩地標準的統一

  採訪中,有不少市民向記者提出疑問:一些常規證件信息,為何不能很輕易地實現川渝兩地的數據互通呢?

  “許多數據並非只是簡單的文字資料,裏麵包含了不同系統信息互認的問題。”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總隊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民警張亞,從多年前就一直在負責“川渝通辦”中居民身份證相關事項的數據互通工作。

  張亞告訴記者,以前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人口信息庫,這些信息就是製作居民身份證的核心數據。每個省市的人口信息庫由不同主體建設,而這些系統並不相通。

  為了打破信息不相通的壁壘,張亞多次往返成都,與當地公安機關進行磋商溝通,最終建立了初版互通方案:雙方將自己的數據上傳到一個公共的&&裏,當對方需要時,可以從公共&&中提取。

  有了這個初版方案,川渝兩地開始試點居民身份證數據互通,並在極少數的幾個派出所推出了該項業務。

  隨着公安部人口信息庫的建立,川渝兩地的人口信息庫都接入了公安部的大數據庫,並最終實現了數據標準的統一,也才有了後來川渝兩地居民全面實現居民身份證換領、補領“川渝通辦”。

  在355項“川渝通辦”事項中,涉及社保卡服務、養老保險等也不在少數。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打通大數據的堵點難點,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多次召開川渝人社通辦服務工作座談會,與四川省人社廳、成都市人社局等共同研究討論川渝通辦相關工作。

  “我們按照求同存異的通辦服務事項標準化建設原則,梳理形成了32項川渝人社通辦服務標準化辦事指南。”該負責人介紹,川渝兩地人力社保部門還聯合印發社保卡“一卡通”協同發展工作方案,打造萬達開、遂潼地區協同“樣板間”,實現社保卡(碼)兩地政務大廳“一碼登錄、一碼通辦”,23項功能互認互通。

  正是這些指南、清單方案,推動了川渝人社標準數據的統一,現在,社保卡申領、補辦,參保繳費記錄查詢等均已實現“川渝通辦”。

  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以來,川渝兩省市深入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將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川渝通辦提質擴面,讓企業群眾對“川渝一家親”更有感觸。今年10月,第四批51項“川渝通辦”事項清單也已經正式發布,將於今年底全部實現。

  該負責人説,接下來,兩地將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持續聚焦企業跨區域經營和群眾異地辦事需求,積極探索更多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川渝通辦。同時,統籌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加強社保、就業、醫療等領域的政策協同,共建共享文化旅游、科技創新、醫療衞生、養老助殘、知識産權等服務資源,進一步豐富全場景跨域服務供給。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