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譚世銀(右)和農機教師李世飛在一處茶園進行無人機作業。記者 劉衝 攝/視覺重慶
“爸,你看,我在家鄉的田裏‘開飛機’!”10月21日,廣東惠州一家五金廠裏,正在當班的譚小平接到兒子譚世銀從家鄉梁平打來的視頻電話。看見視頻中一會懸停一會直飛的無人機,譚小平感到有些寬慰。
幾年前,譚世銀跟譚小平説,自己想回農村搞農業,父子倆為此發生了爭吵。在譚小平看來,從事農業是力氣活,風裏來雨裏去,遠不如留在城裏。
讓譚小平沒想到的是,譚世銀幹的並不是“力氣活”,而是操控無人機、能“上天入地”的“技術活”——短短幾年間,譚世銀跟着梁平區味源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機戰隊”,先後在全國6個省份作業,農田管護“戰績”已達到6000畝。看到這份“成績單”,譚小平才算是認同了兒子這份鄉村“新職業”。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越來越多的鄉村“新職業”正在涌現。譚小平曾想“逃離”的農村,如今正吸引着越來越多像譚世銀一樣的年輕人回歸。
祖輩:
守着4畝薄田,辛苦半輩子僅能糊口
譚小平是梁平區鐵門鄉新龍村人,在他的記憶裏,父親譚春木和母親陳得芬每天都起早貪黑侍弄土地。
“那時家裏5口人一年到頭守着4畝薄田,其中有近一半都在山上。”陳得芬説,“家裏主要種水稻、土豆、紅薯,一家人就靠種出來的糧食糊口。”
然而,無論一家人如何辛勞,溫飽卻始終是個奢望。“一次夏天雨水過多,衝垮了稻田田坎,本就不多的水稻全部被沖走,一家人只能靠吃土豆熬了半年……”陳得芬回憶。
“村裏有大戶用起了拖拉機,耕田速度快了好幾倍,收穫的水稻放進機器一攪,就全脫粒了……”為提高工作效率,譚春木不止一次想過添置農機,但一想到嗷嗷待哺的兩個孩子,他的想法始終沒能落地。
譚小平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年復一年種莊稼,靠着一年不到1000元的收入將他和姐姐拉扯大,“牛犁田、人插秧,一年到頭吃不飽”。
1999年,譚小平21歲,周圍的同齡人大多已外出務工。每次同齡人返鄉,都會和他提起,在廣東務工一年能掙5000多元——這幾乎是譚小平一家年收入的5倍。
譚小平不想和父母一樣圍着土地轉,他決定離開農村。
父輩:
隨大流進廠打工,一幹就是25年
譚小平這一走就是25年。
隨着打工的大潮,譚小平來到廣東惠州,先後當過工廠保安、一線工人,後來成為一家五金工廠的生産科負責人。個中艱辛,唯有自知。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五金廠當保安,月薪400元,這離他的目標很遠。當他了解到工廠一線裝配工人計件工資更高時,便主動向廠裏申請調崗到生産線上。
“生産線的工作並不比做農活輕鬆。”譚小平説,他負責操作拋光機、上色機等機器,一幹就是一整天,忙碌一個月,賺到了1320元。
這讓譚小平看到了希望。幾年下來,他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工資也越來越高,從一線工人升為生産組組長。2006年,譚世銀出生時,譚小平的月工資已經超過了2000元。
在當時,譚小平的積蓄已足夠在老家蓋新房,也能夠養活家中老人和孩子,可他並不想就此回鄉,他還想掙更多錢。
“以前的務工者只需要能吃苦就行,現在則需要更多技術人才。”譚小平很早就察覺到,工廠裏的機器不斷革新,“體力活”用人需求逐年下降。
只有掌握“技術活”才能增加收入!認準這一點,譚小平開始學習加工技術、向老師傅們討教經驗。短短幾年,他就從工人成長為車間的生産科負責人,月工資提高到8000元,在城裏站穩了腳跟,實現了從“莊稼漢”向“高級技工”的轉變。
他常常暗自琢磨:兒子譚世銀的條件比他當年強多了,受的教育也高多了,一定能在城裏找份體面的工作,徹底告別“體力活”。
兒子:
在田裏當“飛手”,手藝強過“老把式”
父母在外務工,譚世銀從小便和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日復一日躬身在田間勞作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裏。
一開始,譚世銀的想法和父親一樣:希望離開農村在城裏面找份工作。正當他的工作懸而未決之時,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幕拉開,植保無人機、新型拖拉機等農機開始在鐵門鄉變得常見起來。
這讓譚世銀來了興趣:“操作農機,感覺很酷,不僅能幫別人省力,自己也能靠手藝吃飯。”
思來想去,譚世銀報考了梁平職業教育中心農機專業。這個選擇讓譚小平暴跳如雷:“開農機不就是當農民?我千辛萬苦供你讀書,是讓你回農村當農民嗎?”
“爸,現在開農機不用日曬雨淋,幹農活效率高,發展前景也不錯,我想試試。”譚世銀將幾段農用無人機作業視頻發給父親,又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職業規劃。譚小平拗不過兒子,便同意讓他先“試一試”。
學習一段時間後,譚世銀獲得了在梁平區聚奎鎮種植大戶水稻田裏“首飛”植保無人機的機會。
但他的“首飛”並不順利。“在學校試飛場地飛無人機的時候,可以説是暢通無阻,可到了農戶的地裏,一起飛便‘炸機’了。”譚世銀説,無人機起飛後迎頭撞上一根通信線,隨即摔了個粉碎。
首飛受挫,譚世銀好幾天都不敢再拿起遙控器。梁平職教中心教師李世飛見狀幫他分析了“炸機”原因,並鼓勵他再試一試。
調整好心態後,譚世銀再次來到稻田,小心翼翼地讓無人機盡量避開電線等障礙物,終於掌握了技巧。最終,他用兩天時間,獨立完成了200余畝水稻的打藥作業。
譚世銀的“業績”讓一些種植大戶驚訝不已:初入行的小夥,打藥質量和效率竟比他們這些“老把式”高多了。
得到了農戶的認可,譚世銀學習農機的勁頭更足了。他很快考取了植保無人機駕駛執照,隨後被吸納為當地味源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機戰隊”的一員,與老機手“並肩作戰”,奔赴全國各地管護農田。
“現在家鄉的農田改好了,用無人機等做農活也輕鬆,我支持你留在家鄉。”譚小平在電話裏,對兒子鼓勵道。
得到父親的認可,譚世銀很開心,無人機在他手裏上下翻飛,越飛越高。
數讀·重慶鄉村就業情況>>>
●近年來,重慶通過探索“引育留用”鄉村人才機制,先後培育認定農村實用人才54.7萬人,其中高素質農民28.5萬人、農村致富帶頭人6700人
●2022年起,我市啟動鄉村産業振興“頭雁”培育,計劃到2027年培育“頭雁”2000人,目前已累計培育800人
●目前,重慶已打造632個就業幫扶車間,幫助1.2萬餘名農戶在家門口找到工作
●今年,我市印發《2024年鄉村人才振興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明確實施萬名鄉鎮公共服務人才集聚工程、萬名鄉村治理人才培育工程、萬名鄉村工程技術人才培育工程、萬名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育工程等21項任務清單
●目前,全市已培育各類勞務品牌131個,覆蓋人口240萬人
數據來源:市農業農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