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胡永攀從幕後走到了&前。
去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本次載人飛行任務的標識出自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級研究生譚昊瑜之手,她的導師正是胡永攀。而一年後的今天,胡永攀帶領團隊創作的《“巡天”登月服系統組件設計》又斬獲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金獎。
這件名為“巡天”的登月服,乍一看就像是從科幻大片裏走出來的,但仔細看你又會發現,很多巧思妙想都對應了各種實用的功能。那它到底是怎樣“煉”成的?記者對話主創胡永攀,聽他講述金獎作品“誕生記”。
孫悟空、熊貓都曾有過“機會”
“我們最初的創意設計從2021年就開始了。”胡永攀説,瞄準未來航天裝備做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創意設計,本就是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它需要將工業産品、服裝産品的屬性,以及平面設計的要素都融合到一起。人機交互,展示國家、民族形象和融合創新,都是胡永攀和團隊成員在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點。而他們首先需要做的是,確定一個可以和登月服融合起來的中國文化意向。
“在初稿階段,有海內外知名度都很高的孫悟空,還有偏可愛風的熊貓,我們都認真考慮過。”胡永攀説,但因為設計的是登月服,除了需要中國文化元素足夠亮眼之外,實際的功能性更加重要。所以,才有了中國古代傳統甲胄(盔甲)的“勝出”。
向古人“取經”為未來“謀篇”
緊隨其後,整個設計團隊開始思考登月服結構如何同中國古代傳統甲胄密切融合。
“我們先是把中國古代甲胄的各個部件拆開都研究了個遍。”説起頭盔、胸甲、披膊(肩膀上的)等單個部件是怎麼來的、有何功用時,胡永攀如數家珍。
在他看來,甲胄和登月服結合除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徵明顯之外,還有一大優勢在於,它本身就是穿在人身上並可以靈活活動的。這就給登月服設計中哪些地方需要分割、裁片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現實硬體技術的發展也時刻影響着設計團隊的思路。胡永攀説,就像航天員第一視角的攝像頭,“我們想過放在頭盔頂部、兩側,甚至後面的背包上等很多種方案。”最終設計在頭盔兩側。“大家從側面仔細看完成作品頭盔兩側的攝像頭位置,它其實是一個‘小翅膀’。”這是從古代盔甲頭盔上護耳的鳳翅上收穫的靈感,它剛好也同飛天、巡天的主題巧妙地呼應上了。“同時,我們也把未來十年的技術狀態下攝像頭可以做到什麼大小考慮了進去。”
絕不是天馬行空的科幻想象
胡永攀強調,“這個設計絕不是天馬行空的科幻想象。”大家現在看到的作品,是創作團隊在功能性和結構性上做了大量研究後,帶來的一個科技、藝術、文化的有機融合體。
“比如,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登月服上的飄帶選擇了金色,而沒用紅色?”胡永攀解釋,因為航天員的頭盔面罩有濾光層,大多時候看上去都是金色;考慮到金色也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色,為了整體協調,所以統一成了金色。
“因為使用環境極其特殊,所以真實的航天裝備都比較臃腫,但隨着材料科學的進步,這一定是可以解決的。這裡面我們就有許多工作可以做。”胡永攀説,比如通過設計加入更多時尚元素,讓它更有現代感、更像服裝,而不是粗笨的裝備。
據胡永攀介紹,參與金獎作品《“巡天”登月服系統組件設計》設計的團隊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們的專業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