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高産到重優質再到多功能 一粒“重慶米”的升級路-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0/23 08:21:27
來源:重慶日報

從求高産到重優質再到多功能 一粒“重慶米”的升級路

字體:

  10月17日凌晨兩點多,市農科院水稻所研究員李經勇結束了在新疆的交流之旅落地重慶,跟隨他搭飛機返回的還有十余個來自新疆的水稻育種材料。

  “收穫滿滿,我打算趁着這季南繁把材料帶到海南種下去,快點開展雜交試驗。”當天下午,記者見到李經勇時,他面帶倦容,但話語間難掩興奮。

  朋友一句對新疆米的誇讚,促成了李經勇的此次新疆之行。時下,正值新疆水稻收穫之際,在阿克蘇、伊寧等地,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溫光條件,這裡的水稻畝産平均達到880公斤,出産的“雪米”“軟米”口感又香又糯。

  怎麼讓大米更好吃,是近年來水稻育種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自上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育成後,40多年裏,消費者對大米的需求逐步從“吃飽”向“吃好”轉變。

  “以前別人説我們‘種不出雜交水稻’,是‘劣質稻區’,通過科研攻關,這些説法都被一一打破,今年全市水稻優質率已達到近80%。如今,我們種水稻不僅要産量高,還要讓稻米更香、更好吃、吃出健康!”李經勇説。

  産量越來越高

  田間鑒定、表型測試,終於甩掉“劣質稻區”的“帽子”

  上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的育成,為解決當時糧食緊張問題帶來了曙光。據測算,當時重慶常規水稻的平均畝産最高僅600斤,而雜交水稻能達到八九百斤。

  重慶氣候特殊,特別是水稻抽穗灌漿期的七八月極端高溫,不少雜交水稻引入重慶後往往“水土不服”,稻米品質不高。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少人説“重慶根本種不出雜交水稻”,重慶還被劃分為劣質稻區。

  “重慶的水稻分蘗拔節期弱光陰雨,極大地影響了水稻高産,而抽穗灌漿期高溫伏旱以及溫差過小,則不利於水稻優質。”市農科院水稻所李賢勇研究員&&。為了育成重慶的雜交水稻,一時間,科研人員紛紛踏上了水稻高産與優質育種材料的搜尋之路。

  從國內外收集材料,在重慶進行田間鑒定、表型測試……歷經千辛萬苦,李賢勇團隊終於在20多年前發現了“寶貝”:有一份材料在寡照下仍能茁壯生長。

  他們當即開始着手雜交選育,為了加快研究進度,還利用海南的氣候優勢,冬季飛到海南多種一季水稻。

  2004年,能在重慶産出優質米的水稻品種——“Q優2號”終於培育成功,經重慶和國家品種審定機構測試,不但米質達到國家三級優質標準,且比當時的主推品種增産6%以上。2006年,李經勇也借助國際水稻所的力量,雜交出我市首個國標二級優質水稻“渝香203”。

  這些標誌性品種的出現,徹底推翻了“重慶根本種不出雜交水稻”的論斷,也讓重慶摘掉了“劣質稻區”的“帽子”。

  口感越來越香

  優質不等於好吃,“濃香”大米受到青睞

  儘管有了自主選育的優質稻,但科研人員們並不滿足。“優質其實不能與好吃畫等號,所以,現在我們育種更注重食味品質,也就是大米的口感。”李經勇説。

  正因如此,這幾年,除了下田、做實驗外,科研人員還多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吃米飯。“辦公室擺了好幾&小電飯煲,一上班我們就把雜交出來的組合煮起,忙完了就去嘗一嘗,順便記錄下口感指標。”李經勇笑着説。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試驗、試吃下,2020年,李經勇牽頭選育的名為“渝香優8133”的品種通過市級審定。

  “它是全香型品種,也是我市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質稻品種。”李經勇説。“濃香”的特色也使得“渝香優8133”近兩年連續入圍全國優質稻(秈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名單,受到不少大戶青睞,雲陽縣大陽鎮的陳義秋就是忠實“粉絲”之一。

  陳義秋從事水稻種植、加工已有15年,過去他一直選用當地的常規稻品種,品質好但産量不高,每畝僅800斤。“我後來也嘗試過不少優質雜交稻品種,最終選中了‘渝香203’,它的畝産1100斤左右,品質也不錯。這兩年又換了‘渝香優8133’,這個米打出來晶瑩剔透,而且香味更足、口感好,客戶都很喜歡。”陳義秋説,如今他已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渝香優8133”超1萬畝,年産銷售大米100余萬斤。

  近年來,我市還自主選育出Q香優252、忠香優904、渝香優8159、Q香優266等一批高食味水稻品種,進一步優化了水稻品種結構,帶動重慶大米口感整體提升。在去年“三峽杯重慶香米”評選出的五大香米中,我市自主品種就佔據3席。

  功能越來越多

  “米線專用”水稻問世,穩糖米、低谷蛋白米也有了突破

  作為萬千百姓的主食,水稻也在不斷拓展其他功能。

  時下,秋收剛結束不久,李賢勇就連連接到外地企業的電話,要求預訂明年“Q優12”的種子。

  “現在還無法預判明年的制種情況,我都不敢接單。”李賢勇説,作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且品質上乘的米粉專用稻,近兩年“Q優12”在全國推廣面積迅速增加,種子供不應求,“目前制種量只能滿足五六十萬畝面積的種植,而全國的需求每年大約為500萬畝,所以接下來要着手擴大制種面積。”

  其實,在選育“Q優12”時,李賢勇只是想從加工型水稻入手,解決稻米口感不好的問題,卻沒有想到它能這麼“火”。

  “米線、米粉是稻米加工利用的一大方向,尤其是南方有消費市場和需求。”李賢勇研究發現,我市低海拔地區受高溫伏旱影響最大,不少稻米直鏈澱粉和蛋白質偏高,做米飯口感較差,“但做米線正需要這樣,因為它膠稠度低,不需要添加任何輔助材料即可加工成米粉,並且彈性好、不易斷,口感爽滑。”

  思路一轉換,劣勢瞬間成為優勢。近幾年,“Q優12”不僅在我市合川、綦江推廣種植,還相繼被廣西、四川、雲南、福建等地引種、推廣,成為柳州螺螄粉、雲南過橋米線等食品的原料。

  “從全國來看,重慶是水稻小産區,沒有什麼優勢,但在水稻功能的開拓利用上我們又開闢了新賽道。”李賢勇説,近年來圍繞藥食一體,他在適合糖尿病人、腎臟病人的穩糖米、低谷蛋白米上均有研究,未來還將從市場需求入手尋找拓展方向,進一步豐富水稻功能。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