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智能分析給出利用方案,柔性拆解後對電芯、鋁外殼、碳酸鋰等進行高效回收……在地處重慶市潼南區的重慶棱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塊塊廢舊動力電池經過濕法冶煉工藝處理,最終變成碳酸鋰等可循環原材料,用於動力電池再生産。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有利於節約資源、低碳環保,市場空間大。今年1月企業試生産以來,已處理約2000噸廢舊動力電池,産出碳酸鋰約400噸,今年産值預計將達9000萬元。”該公司工藝工程經理羅月宏介紹,企業與高校共建實驗室創新技術路線,包括碳酸鋰在內的鋰回收率達到92%,未來還計劃建設二期産線項目。
汽車是重慶的支柱産業之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重慶市汽車産量154.01萬輛、同比增長11%。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潼南區,依託成渝地區汽車産業優勢,近年來着力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儲能、零部件修理、貴金屬提煉、汽車再製造、廢料處理、大數據應用、駕校租車、二手車銷售9個板塊,提升廢舊汽車價值,打造重慶汽車後市場産業基地。
在潼南區,廢舊動力電池不但可以加工成電池原料,還可以梯級利用,換個應用場景重新“上崗”。重慶貝思遠新能源有限公司車間內,經電池健康程度測試、拆解、再製造等環節,廢舊動力電池被加工成符合標準的各類電池包,可繼續在電動自行車、三輪車、叉車上“服役”。
公司相關負責人時夢月告訴記者,儲能、移動電源、低速電動車等都是廢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的場景,産業前景好。此外,企業正在建設5萬噸廢舊電池再生工廠回收硫酸鈷、正負極材料等,構建動力電池前端回收、中端再製造、後端再生利用的閉環産業鏈。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報廢汽車數量增長較快。每天都有數百台報廢汽車被運到潼南區重慶弘喜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些汽車的車身和零部件會被貼上二維碼,通過查驗、清洗、拆解、再製造等流程,動力電池被梯級利用,金屬器件被重新冶煉,部分零部件加工後投入市場……
走進這家公司,智能大屏上實時顯示着報廢汽車回收、庫存、再製造等數據。點開該企業開發的“車巢”手機程序,車價預估、車況查驗、汽配商城等功能齊全,車主只需錄入車輛信息、上傳照片,就可通過大數據進行線上估價、線下交車,報廢車回收快捷高效;還可以在“車巢”商城選購車燈、內飾件等二手配件。該程序已有30多萬用戶註冊。
“廢舊汽車看似是‘破爛’,實則渾身是寶。如果拆解後當廢鋼賣,只能産生兩三千元的殘余價值。現在我們應用數字及互聯網技術,賦能廢舊汽車回收、處置,有力提升了汽車殘余價值,去年回收拆解報廢汽車5.4萬多輛。”重慶弘喜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波説。
潼南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潼南區已集聚20多家汽車再製造企業,並積極引入一批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等新項目,通過壯大汽車後市場産業促進西部汽車産業補鏈、強鏈、延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記者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