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教育應從中小學抓起 需分階段教育,讓小學生有意識、初中生有技能、高中生能勝任-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0/16 08:38:05
來源:重慶日報

急救教育應從中小學抓起 需分階段教育,讓小學生有意識、初中生有技能、高中生能勝任

字體:

  “懂一點急救常識太重要了!”

  “能不能在市民中廣泛推廣心肺復蘇技能,特別是在青少年人群中?”

  連日來,不少讀者通過新重慶客戶端的“人民來信”&&留言,希望急救教育能夠從學生抓起,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急救的本領。

  急救教育包含哪些內容?在我市究竟開展得如何?連日來,圍繞相關話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公眾急救培訓體系亟待完善

  “意外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當意外發生,如果‘懂急救’‘會急救’的醫生不在現場,而患者身邊的目擊者又無能為力,則會留下莫大的遺憾。”談起急救教育,重慶急診醫學培訓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費夕豐深有體會。

  他稱,出現心臟驟停的患者,如果在1分鐘內得到有效心肺復蘇,90%的患者可以救活,4分鐘內得到有效心肺復蘇,50%的患者可以救活,6分鐘內得到有效心肺復蘇,只有10%的患者可以救活。

  事實正是如此。9月4日上午,廈門海滄區東孚中學一名初二學生突發心臟驟停,旁邊的幾位同學挺身而出為其做心肺復蘇,並與校醫一道合力營救,成功助其甦醒。

  7月21日清晨,重慶黔江區中心醫院泌尿外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謝江凌在晨跑時,對一位突然倒地不起的青少年緊急施救,“搶”回一條生命。

  ……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的約有70萬人,其中青少年群體約佔1.6萬人。因此完善公眾急救培訓體系,推進青少年群體急救教育,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傷殘率的迫切需要,也有利於青少年自身成長。

  事實上,不少國家都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急救教育。比如,德國從幼兒園開始,就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急救和災害預防教育,中小學有急救課程的興趣社團,由德國紅十字會每週提供專業指導等。

  “急救教育是一種培養社會公眾急救理念、急救常識和具備一定的急救知識、能力的教育課程,不僅包括心肺復蘇(CPR)、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的使用,還包括常見創傷救護等急救知識。”費夕豐&&,急救教育應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重慶33所學校入選為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

  “有人突然昏厥倒地,該怎麼辦?”近日,在西南大學校醫院急救教育虛擬實訓室,校醫室的醫護人員正在為師生進行校園CPR+AED培訓。

  “每個月我們會發布報名通知,有興趣的師生可以報名參與。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場地常常‘供不應求’。”西南大學醫院健康教育科主任連利介紹,培訓分為理論講解、理論考試以及實操技能考核。在上學期參與培訓的學生中,91.4%的取得了重慶市衛健委頒發《公眾衞生應急技能培訓合格證》。

  不僅是高校,我市中小學也紛紛開展了相關培訓。江北區玉帶山小學的急救課程已經開設了3年,一般利用體育與健康課、道德法治課、班會課等開展急救教育。“急救課堂上,授課老師會採取理論講授、現場演示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學生學習結果也會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的範疇。”校長鄒紅補充道。

  渝北區實驗中學聯合轄區紅十字會等單位,開展了“每月一個急救主題,每學期人人掌握多項急救技能”系列活動。比如,在每年3月全球用電安全日,開展觸電演練,讓學生了解觸電的應急救護;在5月12日,開展地震演練,學習如何救護被砸傷的人員等。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各地將急救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融入教育教學活動、課堂教育、課外實踐以及學生軍訓;各地每月至少組織1期應急救護培訓,積極開展校醫、保健教師應急救護專項培訓、比賽,將學校應急救護培訓納入校醫、保健教師、體育老師市級培訓必修內容。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各區縣教育部門聯合紅十字會共計開展1193場次應急救護培訓,覆蓋師生24萬餘人;近2年全市有121所學校新增配備201&(套)AED。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創建全國首批急救教育試點學校33所,覆蓋大中小學。

  應把學校師生納入“公眾衞生應急技能培訓”

  “急救教育好是好,但是我們沒有專業的師資,弄不好可能會適得其反呢!”

  “真正掌握一門技能可能不是一兩節課就能行的,感覺時間有點不夠!”

  在採訪過程中,一些學校相關負責人這樣説道。他們中不少人&&,目前,大中小學開展的應急救護培訓多集中於急救知識普及,存在實踐操作技能不夠、效果不好的問題。

  如何因地制宜開展急救教育?對此,西南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軍&&,急救教育要分學段進行,讓小學生有急救意識、初中生有知識技能、高中生可以勝任高質量的急救操作。

  “在幼兒園,可以用游戲、動畫片、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孩子們了解基本的安全健康知識;中小學,主要講授簡單易懂的急救理論基礎,重點在於模型演示講解與實操練習,培養他們的急救理念,樹立救人的信心和勇氣;大學生則重理論講授,融入真實案例,結合實操演示、參與練習等方式進行。”張軍説。

  費夕豐認為,學校在開展急救教育時,應增加適合學生年齡段的培訓,比如燙傷、劃傷救護,以及心理壓力疏導等,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所需。同時,學校可協同相關部門建立急救培訓標準,為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鮮活的培訓教材。

  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建議,市、區衞生健康部門、紅十字會應把學校師生納入“公眾衞生應急技能培訓”,協調公眾衞生應急技能培訓、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資源,加大校園急救培訓的力度。同時,政府應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將學校特別是大規模學校AED配備納入全市急救能力總體規劃。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