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在江北區政務服務綜合窗口辦理業務。(受訪者供圖)
從外環高速公路巴南惠民收費站下道,左轉沿省道102線行駛不到1公里,就來到一處布局着民宿太空艙、穹頂帳篷等戶外休閒設施、充滿鄉村藝術氣息的時尚院落——611原鄉美村。
這個融合了農文旅以及學習培訓的綜合産業項目,是我市城鄉融合改革試點的成果。項目主建築所在地,是我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首批入市的地塊。
巴南區是重慶中心城區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去年7月,這塊位於巴南區惠民街道沙井村、面積21.63畝的土地,作為首批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被一家深耕教育培訓的民營企業以1456萬元摘得。
改革有政策、企業有需求,這個看似順理成章的産業項目最終落地,卻並非一路坦途。這當中,離不開當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推進項目落地的擔當作為。
其實,在我市許多改革領域,都涌動澎湃着奮進有為的力量,這些“紅岩先鋒”為推動改革發展一路保駕護航。
助力改革試點項目地塊入市
耐心做思想工作,讓村民共享鄉村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得知自己家位於611原鄉美村項目附近需要搬遷的消息,60多歲的村民龍長秀很不情願。
一方面,自己對故土有感情,不願意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與土地被徵收拆遷不同,她家的搬遷,並不能改變農村戶籍身份,因此不能像郊區“農轉城”居民一樣,享受城鎮養老保險。入市地塊附近另外9戶需要搬遷的居民也有龍長秀類似的想法。
“如果土地只是流轉而不能入市,民營資本到沙井村投資建設這件事就幹不成。”惠民街道黨工委書記葉奇説,該項目將建培訓基地,建成後可帶動培訓人員在當地消費,村裏不能錯過這個發展機會。為了實現沙井村的産業振興,必須説服這10戶村民搬遷。
為此,街道和村社成立工作專班,街道把已退休、在當地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都請回來開展群眾工作。在龍長秀家,村裏、社裏的幹部和老黨員與她促膝長談,向她解釋土地入市和搬遷有關政策、搬遷還房安排。
“項目裏有培訓、住宿等業態,密集的人流可以帶動大傢伙的農副産品銷售;你還可以到基地做清掃保潔工作,獲得務工收入。”沙井村黨委副書記吳增進説,在做思想工作時,黨員幹部着重向龍長秀等搬遷村民介紹引入項目後村子未來的發展前景,以此打開大家的眼界格局,看到鄉村未來發展的紅利。同時也擺事實、講道理,打消龍長秀等村民的顧慮。
工作組也充分考慮村民實際情況,積極保障搬遷村民的合法權益。得知龍長秀搬遷後沒有臨時住所,街道黨工委積極協調,在場鎮上幫助她找到一處住所。就這樣,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逐一入戶做10戶搬遷村民的思想工作,逐漸改變了大家的心態。
去年4月至6月,10戶居民陸續完成搬遷,為地塊入市創造了良好條件。而新房就建在百米開外的省道102線旁,交通出行、售賣土特産都方便,預計房屋今年年底建成、明年實現入住。
從前期摸底到最終完成搬遷,約有1年半時間,近20名街道、部門、村社黨員幹部做工作、辛苦奔忙。
611原鄉美村項目還流轉了沙井村近800畝土地,將發展教育培訓、美術館、研學接待等業態。葉奇&&,如今項目推進較為順利,下一步將積極建立完善産業發展與村集體、村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沙井村的老百姓有更多改革獲得感。
一個窗口可以辦理多項政務服務
“全科”窗口讓辦事企業和群眾辦證效率提升50%
近日,準備在江北區開辦游泳館的任先生來到該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營業執照、衞生許可證、高危體育項目許可證。他本來準備分別到三個對應窗口辦理,估計要花上小半天時間。
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到第一個窗口辦理時,工作人員提醒他把所有資料都遞進去。15分鐘後,三證全部辦妥。“一個窗口,把3個證都辦了,這樣的服務太高效了!”任先生忍不住點讚。
任先生記得,兩年前的政務服務大廳還是人山人海“打擁堂”,一些辦營業執照、企業變更等業務的窗口要排很長的隊,窗口的工作人員忙得焦頭爛額,還扯着嗓子喊號。
“以前的政務服務大廳,是各單位擺攤設點,業務窗口各掃門前雪。”江北區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建設管理科科長曹琼説,當時只是把各個職能部門集中在了一起,但還是各辦各的事,導致窗口忙閒不均。雖然服務廳有指引導辦圖,但還是有企業的辦事員杵在那裏不知所措,或者挨個找窗口去詢問。
“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依靠改革。”2022年,原江北區政務服務辦公室黨組決定自加壓力,想辦法改變這樣的現狀。黨組負責人帶領大家認真學習國務院加快推進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的指導意見,決定探索“一窗綜辦”改革。
“第一槍就打在了我們傳統的窗口設置上,徹底把我們拽離了舒適圈。”政務窗口工作人員徐勝蘭介紹,經過梳理,江北區35個政務服務部門的991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無差別”綜合窗口實現一窗受理,“每一位窗口工作人員都必須全科受理這些政務服務事項,這是巨大挑戰。”
曹琼説,通過加緊學習,政務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掌握各個部門的政策法規和受理標準,同時推動受理和審批分離改革,前&統一接單,後&服務跟進,很快實現了“一窗綜辦”。群眾和企業來政務服務大廳辦事效率提升50%以上,窗口數量也壓減了10多個。
“聽到群眾説‘速度快’‘體驗好’等評價,我們感到欣慰又自豪。”徐勝蘭説,後來按照一體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改革思路,又率先探索了政務服務綜合窗口辦事員制度,窗口工作人員接受培訓考核,持《行政辦事員職業技術水平證書》上崗。
今年5月經過機構改革,江北區政務服務辦公室成為了區政府行政服務中心,“一窗綜辦”改革還在不斷優化。“我們將根據群眾和企業需求進行業務調整和縮減,指導大家使用‘渝快辦’自助辦理,讓政務服務更便利、更貼心。”曹琼説。
潼南區梓潼街道高梯社區,黨員幹部查看檸檬受旱情況,並進行相應技術指導。(受訪者供圖)
開發小程序搭建農業産業供需橋
利用“雲上潼農”了解旱情動態,助檸檬種植園保水抗旱
“左站長,這段時間一直天旱,檸檬樹都幹得不行了。我們每天請人在澆水,但效果不好。”近日,在“雲上潼農”微信小程序上,潼南區博佳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的工作人員,向區農業農村委農業科技推廣中心檸檬産業發展站的副站長左龍亞發來信息。
接到企業信息,左龍亞很快前往察看究竟。原來,這家企業的檸檬種植園不是沒有水源,而是灌水的方法不對。她現場指導種植園的管理人員和農戶要沿着樹枝的積水線周圍灌水,把握每日灌水的正確時間:早間灌水不要超過上午十點,下午一般四五點再去灌水,晚上有條件可以再灌一些。“後期下雨後,要修剪掉枯枝,剪得要深一些,以刺激它的生長。”左龍亞再三叮囑。
最近一段時間,重慶遭遇罕見的連晴乾旱,潼南的果蔬生長面臨不小考驗。許多檸檬種植基地反映缺水,亟需充足的水源灌溉。左龍亞到種植園現場指導農業灌溉機使用,出主意調集周邊的水源保水抗旱。實在沒有水源的,她會把種植園的用水需求傳遞給相關鎮街,由鎮街調集消防車緊急送水。
“現在旱情還沒有緩解,我們站一直在奔忙。”左龍亞的聲音有些疲憊。據了解,目前潼南因乾旱,經果類果樹受損面積3萬多畝,損失金額3000多萬元。
左龍亞的奔忙,只是潼南區委農業農村工委黨員幹部的縮影。為把損失降到最低,區委農業農村工委&&農業灌溉機生産企業加班加點生産,第一時間將機器送到需要的種植園中,同時利用“雲上潼農”了解旱情動態,派出技術人員深入基地果園,幫助完成抗旱救災的後續管理工作。
近年來,潼南區大力發展檸檬全産業鏈,隨着檸檬種植園的不斷增加,各個種植基地的業主對農技指導、病蟲害、金融等服務需求也在增加。為更好服務檸檬産業,潼南區農業農村委開發了“雲上潼農”小程序,在供需兩端搭建橋梁。
越來越多的種植園業主使用該小程序諮詢問題,左龍亞的任務也越來越多了,“比較容易處理的問題,直接就在手機上指導了,複雜問題就立刻動身到基地去指導。”儘管忙碌,但左龍亞覺得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