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棒,接住啰——“創二代”精彩上演接班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0/08 08:26:40
來源:重慶日報

接力棒,接住啰——“創二代”精彩上演接班故事

字體:

  如今,民營經濟為中國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然而,截至目前,A股上市民企中,近八成董事長為“60後”“70後”,僅有53位“90後”董事長接過重擔。民營企業如何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新起點,加快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步伐,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當前,民企面臨的主要共性難題之一,是接班。

  “二代”接班,已成為中國民企需迫切作答的時代命題。重慶民營企業家二代,有着怎樣的接班故事,為整個企業家群體帶來怎樣的啟示?本報今起推出“接力棒,接住啰——‘創二代’接班故事”系列報道,帶你近距離觀察重慶民營企業家的接班故事。

  9月20日,智飛生物董事會、監事會換屆完成,蔣仁生之子蔣凌峰順利出任總裁。

  如蔣凌峰般,“創二代”們陸續走向&前。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如今隨着第一代企業家逐漸到了退休年齡,中國民企也來到接班與傳承的“重要時刻”。

  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中80%以上為家族企業,2017年至今,約四分之三以上家族企業面臨交接班。中國百強家族企業創始人中,四分之一的人年齡在70歲及以上,且大多仍在擔任企業“掌舵人”角色。

  “創二代”接班,迫在眉睫,它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基業長青,更關乎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

  潮起之時

  時間撥回到38年前。

  1986年,23歲的張興海,揣着東拼西湊的8萬元“鉅款”,在老家巴縣鳳凰鎮創立彈簧廠,將彈簧價格從進口價1美元,打到了1元人民幣以下,拿下九成市場份額。張興海的理想絕不止彈簧,他很快就瞄準了汽摩配件減震器,那裏孕育着這家小工廠成長為千億級企業的希望。

  長風起於青萍之末。時代的波瀾壯闊,總是牽動着個體命運。

  如果説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14年後的鄧小平南巡,則進一步打破思想禁錮,激發人們投身市場經濟的熱情。僅在1992年,全國就有12萬名公務員辭職下海,1000多萬名公務員停薪留職。

  巴渝大地上,創業熱潮噴薄而出——

  1993年,何金存在江津成立三峽電纜,伴隨着之後房地産的突飛猛進,這家企業也呈現幾何級增長。同年6月,工人付中秋拿出全部積蓄1萬元,帶領3名工人承包重慶醫用設備廠的機修車間,生産摩托車齒輪。

  1997年,33歲的袁志倫砸掉沿海國企“鐵飯碗”回到南川,花了兩年,建起中國第一家民營氧化鋁廠。比他大2歲的骨科醫生游洪濤,辭去醫院副院長職務來到重慶,從保健品和仿製藥幹起。

  2002年,廣西人蔣仁生離開幹了數十年的疾控系統,下海創業,做起了疫苗生意。27歲的德國徠卡中國區“女銷冠”彭學平,也在這一年從銷售轉為代理商,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投身時代的洪流,裹挾理想的熱浪,中國第一波創業浪潮中涌現出的“弄潮兒”們,有膽識、勇創新,肯吃苦、講誠信,他們敏銳發現商機,積極把握市場,帶領企業飛速成長,為中國經濟增長立下汗馬功勞,作出不滅貢獻。

  一組數據,凸顯民企作用——目前,我國民營企業超5500萬家,佔企業總量比重達到9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企營業收入年均增長8.3%,利潤總額年均增長7.9%,民企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55%,入圍世界500強的民企達34家。

  潮頭轉向

  所有故事,都因潮頭轉向。白手起家的“創一代”們帶領企業走向輝煌,同時也迎來“成長的煩惱”——接班。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中80%以上為家族企業,從2017年至今,約四分之三以上的家族企業面臨交接班。

  另據波士頓諮詢公司2021年統計,中國百強家族企業創始人平均出生年份在1950年代末;超過四分之一的創始人年齡在70歲或以上;仍在企業擔任董事長或CEO重要職位的創始人,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

  這意味着,未來幾年中國民企將進入“掌門人”密集交班期,無論是時間之緊迫,還是規模之龐大,在全球商業史上,都絕無僅有。

  放眼海外,企業傳承往往在一波又一波小波浪間完成,而在中國,接班潮卻是“大浪襲來”。有學者感慨,“我們正在把西方企業200年的發展歷程,壓縮在40年間完成。”

  然而商業的傳承,不僅是財富的轉移,更是企業家精神與管理能力的接力。時代從不缺少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能傳承百年的企業卻鳳毛麟角。

  接班失敗的案例,並不鮮見。

  曾與IBM齊名的王安電腦公司,創始人患癌後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讓兒子接班,導致管理陷入混亂,不到兩年財務急劇惡化,1992年宣告破産;

  美國首家雜貨連鎖店“A&P”繼承人投資失敗、生活奢靡,敗光家産,2015年關掉最後一家店舖,百年基業就此終結;

  新加坡百年老字號楊協成因家族內部分裂,導致多數股權被收購;

  福建某服飾企業創始人之女接任後七年虧損超32億元,創始人又回歸企業“反向接班”;

  ……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穩住企業發展,保證企業基業長青?接班人是家族傳承還是外部聘用?找準“接班人”,交好“下一棒”,已成為中國民企需迫切作答的時代命題。

  後浪奔騰

  接得住的人,才叫接班人。

  面臨不同的時代挑戰,是選擇堅守父輩主業,還是擁抱新的賽道?承擔企業發展重任和社會責任的同時,自己的人生夢想與追求如何實現?

  我們近距離觀察,梳理了重慶“創二代”接班樣本——

  張正萍2016年便被父親張興海委以重任,在硅谷創建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研發的SERES美國公司,帶領團隊敲開新能源造車的大門;

  何耀威大學畢業後在三峽電纜“半工半讀”,在父親精心準備的“交班儀式”上,強硬地提出了“公司轉型自己才接班”的條件;

  付中秋將打拼多年的江山交給女婿,後者大刀闊斧改革,促進配套企業升級,推動秋田齒輪這架“老馬車”駛入新賽道;

  蔣凌峰將自己定義為追隨創業者,在智飛生物多個子公司歷練近二十年,改進管理制度,聚攏人才隊伍,推動自主研發産品不斷創新迭代;

  袁凌楠從業務員幹起,接班後帶領博賽集團擺脫原材料“斷貨”困境,積極布局海外礦土資源,掌握行業主導權;

  游雪丹發揮所學專長,“單槍匹馬”挑起華森制藥上市重擔,又率領團隊開拓創新藥板塊業務,取得佳績;

  彭天屹拿着母親給的資金獨立創業,“燒”出一身真本事後,又回歸學平大健康,將新業務做得蒸蒸日上。

  從他們接班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創一代”篳路藍縷開疆拓土,擅長在空白的市場中搶得商機,“創二代”則大多擁有高學歷背景,具備國際化視野,樂於嘗試新事物,而且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善於發掘新的增長點。

  新的時代掀開新的篇章,新的使命,呼喚這樣的新生力量。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提出“要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這無疑為民營企業家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底氣,注入了活力。

  前浪奔涌,後浪翻騰。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創二代”正大步踏上商業舞&,從父輩手中接過這一棒,承襲數十年沉澱,於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奮勇開拓向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